皂莢10梃(不蛀、肥長1尺者,湯浸,去皮,塗酥,炙令黃焦,去子),黃耆(銼)1兩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麝香半兩(細研入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桂心1兩,槐耳1兩(微炒),槐子1兩(微炒),附子2兩(炮裂,去皮臍),白礬2兩半(燒灰),蝟皮1兩(炙令黃焦),烏蛇2兩(酒浸,去皮骨,炙微黃),檳榔1兩,鱉甲1兩(塗醋炙令黃,去裙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。
痔疾,肛邊生鼠乳,及大腹疼痛,坐臥不得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及晚食前以溫粥飲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。
皂莢木白皮(去粗皮,酥炙令黃)1兩,天南星(炮)1兩,白附子(炮)1兩,半夏(湯洗去滑7遍,焙)1兩,白礬(細研,熬令汁盡)1兩。
勞風,心脾宴滯,痰誕多,喉內隘塞,吐逆,不思飲食,或時昏憒。
上為末,以姜外煮麵糊丸,如梧桐子大。
以溫水下10丸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三。
皂莢(去皮子弦,蜜炙)2錢,明礬1錢,杏仁1錢,白醜(頭未)1錢,紫菀2錢,炙甘草2錢,桑皮2錢,石菖蒲2錢,半夏2錢,膽星1錢半。
久哮。
百部1兩2錢煎膏,丸前藥。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一。
豬牙皂莢(去黑皮,酥炙,研)2錢,白馬夜眼(炒令黑色,研)2錢,安息香(炒令黑色,研)2錢,斑蝥(以糯米炒令米黑色,去米並翅足不用,餘即研之)2錢,蜈蚣1條(炙令黃色),蛇蛻1條(炒令黑焦,研),粉霜2錢(面2錢,水滴和為餅子,煨令黃色,研),雄黃(研)1錢,丹砂(研)1錢,硇砂(研)1錢,牛黃(研)1錢,犀角屑1錢,胡黃連1錢。
諸注。
上為末,令勻,以黃狗膽汁為丸,如梧桐子大,別以丹砂為衣。
每服50丸,四更盡,以桃仁煎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○。
豬牙皂莢(去皮子)1兩,蝦蟆1個(要青黃色,脅畔有斑紋如金色者,去肛腸,陰乾,炙,為末),麝香(研)1錢。
急勞。
上為末,拌勻,用大羊腸盛藥末令盡,兩頭系定,於碗內用大麥麩襯,安飯甑內,蒸一炊久,取出研細為丸,約分作200餘粒。
每服1-2丸,空心熟水送下。服訖,蓋衣被,良久瀉出血,並汗出愈,即去衣被將息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七。
皂莢(不蛀者,去黑皮並子,塗酥炙)1兩,肉蓯蓉(酒浸1宿,薄切,焙乾)1兩,白芷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。
寒癖虛冷,久積成塊;關格,服暖藥不得者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、食前溫酒熟水任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三。
皂莢4兩(去黑皮,塗醋炙黃焦,去子),幹蠍半兩(微炒),幹薄荷4兩,白殭蠶半兩(微炒),天麻半兩,牛黃半兩(細研),夜明砂1兩(微炒),鵓鴿糞2兩(微炒),蓬莪術1兩,麝香1分(細研)。
風毒氣盛,項邊生瘰癧,結硬或赤腫疼痛。
上為末,入麝香、牛黃同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及夜臨臥時以薄荷湯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六。
皂莢3梃(長大者,去黑皮,塗酥,炙令焦黃,去子),旋覆花1兩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,研如膏)。
咳嗽上氣,痰唾稠粘,坐臥不得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食後煮棗粥飲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。
皂莢20梃。
大風疾。
上藥以10梃去黑皮,塗酥炙令黃焦,去子,搗羅為末;10梃去皮子,捶碎,以水5升,煎碎皂莢至1升後,以生布裹,挼濾去滓,重煎成膏,和入皂角末,丸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以溫酒送下。得利後,方可別服治大風丸散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四。
皂莢(不蛀者,去黑皮)1兩,半夏1兩,甜葶藶(炒)1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)半兩(以上4味,用醋1升煮幹,慢火炒令焦,為末),巴豆21個(去皮心腹,用醋1盞煮令紫黑色,水洗,焙乾,細研),檳榔半兩(為細末)。
三焦咳,腹滿不欲飲食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-2丸,臘茶送下;生薑湯亦得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五。
皂莢(炙黃,去皮子)1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研)1兩。
心痛如蟲咬。
上先將皂莢為末,次與杏仁相和,搗為丸,如小豆大。
每服7丸,發時以粥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六。
皂莢10兩(去黑皮,塗酥,炙令黃,去子),獨活5兩,防風2兩(去蘆頭),天麻5兩,幹薄荷5兩。
肝肺風毒,項生結核,癢痛,遍身頑痺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後煎槐白皮湯送下
《聖惠》卷六十六。
皂莢2梃(去皮子,慢火炙黑),大黃半兩(生用),檳榔(銼)1分,木香1分。
傷寒,發汗下利不解,心中躁悶,復發壯熱,大腸不通,咽中幹痛,變成狐惑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1日2次,生薑茶清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九。
皂莢1兩(去黑皮,塗酥,炙令黃,去子),紫菀3分(去苗土),款冬花半兩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細辛3分,桂心半兩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紫蘇子3分(微炒)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,研如膏),乾薑3分(炮裂,銼),當歸3分(銼,微炒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川椒1兩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。
久咳嗽上氣,心胸滿悶,吃食減少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以姜、棗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。
皂莢8兩(不蛀者,水浸1宿,去黑皮,塗酥,炙令黃焦),薄荷5兩,荊芥5兩,雄黃半兩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。
小兒瘰癧難消。
上為末,都研令勻,用白羊肉4兩,去筋膜,細切,以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10丸,以薄荷湯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皂莢20挺(10梃去黑皮,塗酥,炙令焦黃,去子;10梃生捶爛,用好酒5升,按絞取汁,熬成膏),何首烏半斤,幹薄荷半斤,蝸牛子4兩(炒令微黃),硼砂1兩(通白者),附子1兩(炮裂,去面板),天麻1兩,精羊肉4兩(去脂膜,薄切,炙令幹),天南星1兩(炮),半夏1兩(湯洗7遍,去滑)。
風毒瘰癧,項腋下生如梅李棗核,腫痛。
上為末,入皂莢膏,和搗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漸加至20丸,空心及晚食前浸牛膝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六。
皂莢1兩(去皮子,塗酥,炙令焦黃),五靈脂1兩,蜀桑根1兩(以上為細末),甜葶藶1兩半(隔紙炒令紫色,別搗如膏),杏仁1兩半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,別研如膏)。
婦人咳嗽久不止。
上藥相和,以棗肉及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食後以紫蘇子湯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。
皂莢5梃(去黑皮,塗酥,炙微黃焦,去子),蝸牛子50個(炒令微黃),雄黃半兩(細研),何首烏1兩,陳軟棗1兩,連翹1兩,麝香1分(細研),龍腦1錢(細研),蕪菁7個(以糯米拌炒,米黃為度,去翅頭足)。
氣毒瘰癧,腫硬疼痛,時發寒熱,不思飲食,日漸羸瘦。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丸,食前煎元參湯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六。
皂莢10梃(去黑皮,塗酥,炙令黃,去子),羌活2兩,防風3兩(去蘆頭),桂心3兩,附子2兩,幹薄荷4兩。
中風,偏枯不遂,行立艱難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以溫酒、或薄荷酒送下,日3次。常於患處有汗為效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。
皂莢5梃(以熱湯2升浸,候軟,濾取汁,熬成膏),旋覆花1兩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防風1兩(去蘆頭),半夏1兩(湯浸7遍,去滑)。
風痰,心胸壅悶,頭目不利。
上為末,入膏中,和搗100餘杵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以荊芥、薄荷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。
皂莢1兩半(去黑皮,塗酥,炙微黃),郁李仁3分(湯浸,去皮尖,研如膏)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麻黃3分(去根節),甜葶藶1兩(熬令黑,搗如泥)。
熱病,肺壅喘急。
上為末,入郁李仁、葶藶,同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以粥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百合1兩,皂莢5梃(去黑皮,塗酥炙令黃焦,去子),貝母1兩(煨令微黃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皂莢半斤(不蛀者,以童便3升浸3日,挼汁去滓,於銀器中熬如膏)。
傷寒,氣壅咳嗽,咽喉胸膈不利,喘息急。
上為末,用皂莢膏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以清粥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皂莢8兩(颳去皮,用酥炙)。
咳逆上氣,時時吐濁,但坐不得眠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丸,以棗膏和湯送下,日3夜1服。
《金匱》捲上。
皂莢10梃(去皮並子,酥炙黃),苦參1兩,晚蠶沙1兩,幹薄荷葉1兩。
肺風成面瘡,鼻頭赤爛。
上為末,別用皂莢5梃捶碎,以湯2升浸,揉濾取汁,銀石器內熬減半;杏仁4兩,湯去皮尖雙仁,研爛,入水濾取汁1盞,與皂莢汁同藥末熬和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日3次,食後溫漿水送下。並用硫黃育塗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。
豬牙皂莢3枚(去皮子),漢椒7個(去目),莽草半兩。
齒風痛,或蟲痛不可忍,根下有孔。
上為末,以棗肉為丸,如芥子大。
每用1丸,納蛀孔中。有涎即吐卻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
皂莢5-7片,皂莢樹白皮棘刺5-7片。
骨蒸,傳屍鬼氣。
上藥各燒為灰,水淋取汁,將汁更於灰上再淋,如此3-5遍,即煎成霜,取2兩,入麝香3分,同細研,用軟飯為丸,如小豆大。
每服7丸,空心以溫酒送下。瀉下勞蟲即愈。如未利,即加丸服之,以利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。
皂莢5梃(去皮,用酥2兩旋塗炙),幹薄荷葉2兩,大黃(銼)2兩,防葵2兩,膩粉(研)少許,雞子2個(煮熟用黃)。
瘰癧。
上為末,別將皂莢5梃,生捶碎,以水1鬥,揉取汁,羯羊肉半斤,去筋膜,以皂莢水熬成膏,和藥末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1日2次,食前米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七。
皂莢7梃(不蛀者,水浸,挼取汁,濾去滓),丁香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訶黎勒(炮,取皮)10個,杏仁80個(去皮尖雙仁,炒)。
產後咳嗽痰盛,頭目不利。
上五味,將四味搗為細末,以皂莢水就銀石銚內煎如膏,即將藥搜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烏梅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四。
皂莢子300個(破作片子,慢火燥甚,即入酸棗大,又炒燥,又入醋,至焦黑)。
風入腳氣,虛人老人大便或秘或利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以蒺藜、酸棗仁湯送下。兩時久未利,再進1服,漸加至100丸不妨,以通為度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一。
蛇蛻(酥炙)7條,蟬蛻兩半,元精石兩半,穿山甲(炮)兩半,當歸兩半,白朮(生)兩半,茯苓兩半,谷精草兩半,木賊兩半,白菊花兩半,刺蝟皮(蛤粉炒)兩半,龍膽草兩半,赤芍兩半,連翹兩半,獖豬爪30個(蛤粉炒),人參1兩,川芎半兩。
目內外一切障膜,翳嫩不宜針撥者。
上為細末,一半入牙皂12梃,燒存性和勻,煉白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錢5分,空心、食前杏仁湯送下。一半入仙靈脾1兩,每服3錢,用豬肝3片,劈開夾藥煎熟,臨臥細嚼,用原汁送下。此丸與生熟地黃丸並進。
《張氏醫通》卷十五。
皂莢2梃(不蛀者,酥炙,去皮子,銼),桂(去粗皮)、乾薑(炮)、貝母(去心)各等分。
肺積息賁,上氣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加至20丸,空心、日午用生薑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一。
皂莢8兩(4兩捶碎,以新汲水2升浸1宿,揉絞取汁;4兩去皮,以酥1兩塗,炙令焦黃),牛蒡子1兩半,蝸牛1兩半(焙乾),牽牛子1兩半(微炒)。
蜂瘻生於項間,三五相連,如彈子,腫赤疼痛。
上為末,取前皂莢汁,於銀鍋中以慢火熬至1升,然後入藥末,更熬令可丸,即丸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及晚食前以黃耆湯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六。
皂莢4梃(去黑皮及子),栝樓1個,蝟皮2兩,白礬2兩。
痔疾,肛邊有結核,寒熱疼痛,日夜不歇。
上都銼碎,入瓷瓶子內,燒令煙盡,冷了研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前以溫水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。
豬牙皂莢4兩(去黑皮,塗酥,炙令焦黃,去子),巴豆1分(去皮心,研,紙裹壓去油),硼砂半兩(用酒1盞浸,火熬成膏)。
癖氣結硬不消,胸脅脹悶。
上為末,入巴豆研令勻,用硼砂膏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丸,食前以粥飲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。
肥皂莢2梃(銼,去黑皮),好酥1兩。
咳嗽喘急,喉中作呀呷聲。
將皂莢於慢火上炙,以好酥細細塗之,數數翻覆,以酥盡為度,炙令焦黃,搗羅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以粥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八四。
豬牙皂角7梃(3梃炮,2梃炙,2梃生,並去皮,都一處捶破,用溫水1碗浸7晝夜,每日揉1遍,日滿去滓絹濾,熬至半盞如糊,入藥用),母丁香49個,龍腦(研)半錢,麝香(研)半錢,漏蘆(去蘆頭)1分,紅娘子(去頭翅足)1分,蘇枋木節(銼)1分,木通(銼)1分,滑石1分,粳米少許。
諸瘰癧。
上除皂莢外,搗研為末,都入皂莢汁中,更和寒食麵少許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10丸,1日3-4次,空心、食前用丁香水送下。服時不得見日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七。
皂莢(如豬牙者,去黑皮,塗酥炙)1兩,防己1兩,葶藶(隔紙微炒)1分。
肺氣喘急,面目浮腫。
上為末,用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-20丸,煎桑根白皮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六。
皂莢(實肥者)半斤,甘草1兩(於罐器內,同皂莢燒,不令煙出),芎4兩,惡實(微炒)2兩,蒺藜子(炒去角)2兩,菊花(微炒)4兩,馬牙消(研)4兩,玄參(曬乾)1兩,甘松(去土)1兩,藿香葉1兩,零陵香1兩,龍腦(研)1錢。
風熱痰壅,面發熱,面板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櫻桃大。
每服1丸,嚼破,食後臨臥茶酒任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