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肉膏

《外臺》卷二十三引《鬼遺》: 生肉膏

配方組成

桑薪灰3升。

功效主治

瘻。

炮製方法

水4升,淋之,復重淋之之,取3升石灰,熬令黃,納灰汁中,以兩重帛裹絞去滓,更魚目煎,取2升,勿用急火煎。

使用方法

隨瘻孔深淺,初時作服散而愈,孔若深4寸,新藥與孔裹薤白使濡,安藥薤白,入藥孔裹。若深4寸,隨瘻根而灸兩處,每處與40壯,唯勿灸瘻孔,隨深淺去膿。散與膏安著瘡孔裹15過,少遷延日月取愈,肉滿膿亦斷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二十三引《鬼遺》。

《外臺》卷二十三(註文)引《肘後方》: 生肉膏

配方組成

楝白皮2兩,鼠肉2兩,薤白3兩,當歸4兩,生地黃5兩,臘月豬脂3升。

功效主治

瘻瘡。

炮製方法

煎膏成。

使用方法

敷瘡孔上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二十三(註文)引《肘後方》。

《鬼遺》卷五: 生肉膏

配方組成

丹參、防風、白芷、細辛、芎藭、黃芩、芍藥、甘草(炙)、黃耆、牛膝、槐子、獨活、當歸。

功效主治

發背髮乳,口已合,皮上急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切,以臘月脂5升,微火煎3上下,白芷黃膏成。

使用方法

病上摩,向火,日3-4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鬼遺》卷五。

《千金》卷二十二: 生肉膏

配方組成

生地黃1斤,辛夷2兩,獨活1兩,當歸1兩,大黃1兩,黃耆1兩,芎藭1兩,白芷1兩,芍藥1兩,黃芩1兩,續斷1兩,薤白5兩。

功效主治

癰疽、發背潰後。

炮製方法

上(口父)咀,以臘月豬脂4升,煎至白芷黃,去滓。

使用方法

外敷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二十二。

《鬼遺》卷二: 生肉膏

配方組成

黃耆1兩,細辛1兩,生地黃1兩,蜀椒1兩(去目汗閉口),當歸1兩,芍藥1兩,薤白1兩,芎藭1兩,獨活1兩,蓯蓉1兩,白芷1兩,丹參1兩,黃芩1兩,甘草1兩,臘月豬脂2斤半。

功效主治

金瘡,癰疽。

炮製方法

上(口父)咀,以苦酒1升,合漬諸藥,夏1夜、冬2夜浸,以微火煎3上下,候苦酒氣盡,成膏用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鬼遺》卷二。

《醫心方》卷十五引《古今錄驗》: 生肉膏

配方組成

??草2兩,生地黃5兩,當歸2兩,續斷1兩,黃芩2兩,甘草2兩,薤白2兩,豬膏1升,大黃4兩。

功效主治

癰疽。

炮製方法

上(口父)咀,煎三上三下,成膏。

使用方法

敷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心方》卷十五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
《千金》卷二十二: 生肉膏

配方組成

甘草2兩,當歸2兩,白芷2兩,蓯蓉2兩,蜀椒2兩,細辛2兩,烏喙6分(生用),蛇銜1兩,薤白20莖,乾地黃3兩。

功效主治

癰疽、發背潰後。

炮製方法

上(口父)咀,以醋半升,漬1宿,豬膏2斤煎令沸,三上三下膏成。

使用方法

塗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二十二。

《外臺》卷二十三引《深師方》: 生肉膏

配方組成

真當歸1兩,附子1兩(炮),甘草1兩,白芷1兩,芎藭1兩,薤白1兩,生地黃3兩。

功效主治

癰瘤潰漏,及金瘡百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(口父)咀,以豬膏3升半合煎白芷色黃,去滓。

使用方法

稍以敷瘡上,日3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臺》卷二十三引《深師方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