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葉2把,人參2兩,甘草2兩,半夏半升,石膏1斤,麥門冬1升,生薑4兩。
傷寒發汗後,表裡虛煩,不可攻者。
以水1鬥,煮取6升,去滓,納粳米半升,米熟去之,每服1升,日3次。
《千金》卷九。
小麥1升,地骨白皮1升,竹葉(切)3升,麥門冬4兩,茯苓4兩,甘草3兩,生薑5兩,栝樓根5兩,大棗30個。
下焦虛熱,注脾胃,從脾注肺,好渴利。
先以水3鬥,煮小麥,取1鬥,去滓澄清,取8升,去上沫,取7升,煮藥,取3升,分3服。
方出《千金》卷二十一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八○。
竹葉3升,甘草1兩,茯苓1兩,人參1兩,小麥5合,生薑3兩,大棗14個,半夏3兩,麥門冬5兩。
產後虛渴,少氣力。
以水9升煮竹葉、小麥,取7升,去滓,納諸藥更煎,取2升半,每服5合,日3次夜1次。
《千金》卷三。
黃芩(去黑心)1兩,黃連(去須)1兩,升麻1兩半,甘草(炙)半兩。
時氣病後目赤澀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入竹葉10片,煎至8分,去滓,入芒消半錢匕,溫服,如人行5裡再服。通利即止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。
竹葉半斤,白茯苓1兩(銼),珍珠小半夏(洗)1兩,生薑4兩(切)。
熱吐翻胃,及傷寒遍身發熱,冷吐。
以水10碗,煎1碗,去滓溫服,每服1盞,不拘時候,連服亦可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六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竹葉(切)5升,小麥1升,麥門冬1升(去心),知母3兩,茯苓3兩,石膏4兩(碎),芍藥2兩,栝樓2兩,澤瀉2兩,人參2兩,甘草(炙)2兩。
胃虛,陽氣外蒸,洩津液,口乾苦渴,氣喘嘔逆,涎沫相連。
以水2鬥,煮竹葉、小麥,取1鬥,去滓,納藥,煮取4升,分4服。
《千金翼》卷十八。
淡竹葉1兩,犀角屑1兩,木通(銼,炒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玄參1兩1分,黃連(去須)1兩1分,車前子1兩1分,大黃(微炒)1兩半,梔子仁1兩半,芒消2兩。
肝臟實熱,眼赤疼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食後溫服,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二。
苦竹葉(切)1升,柴胡(去苗)2兩,蛇銜2兩,黃連1兩(去須),芒消1兩(研),細辛(去苗葉)1兩。
目暴腫痛。
上銼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六。
竹葉1握(淨洗,銼,煎取汁3盞),生地黃2兩,黃芩1兩(去黑心),人參1兩,芍藥1兩,知母1兩,甘草1兩(炙)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,升麻1兩半,黃耆1兩半,栝樓根1兩半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半。
癰疽發背,四肢虛熱,大渴。
上藥除竹葉外,銼如麻豆大。
每服3錢匕,以竹葉汁1盞,加大棗3個(擘破)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日3次,早晨、午時、夜臥各1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一。
淡竹葉(切)3升,小麥2升,乾地黃2兩,人參2兩,黃芩2兩,前胡2兩,升麻2兩,麥門冬(去心)3兩,生薑3兩,黃耆3兩,芍藥3兩,大棗14枚,桂心半兩,遠志半兩(去心),當歸1兩,甘草(炙)。
發癰疽取利,熱小便退,不用食物。
上切。
先以水1鬥8升煮竹葉、小麥,取1鬥,去滓,納諸藥,又煮取3升,分2服,羸者分4服,日3次,夜1次。
《鬼遺》卷三。
石膏4兩,知母2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甘草(炙)1兩。
小兒痘疹虛熱,煩渴,小便赤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,水2盞,加竹葉1握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八引《全生指迷方》。
生乾地黃5兩,芍藥4兩,黃耆3兩,茯苓3兩,澤瀉3兩,甘草3兩(炙),麥門冬(去心)3兩。
精實極,眼視不明,齒焦,發落,形衰,通身虛熱,甚則胸痛,煩悶,洩精。
上銼散。
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淡竹葉10片,煎7分,去滓,不拘時候服。
《三因》卷八。
麥門冬3兩(去心),小麥5合(綿裹),竹葉(切)1升,生薑2兩,石膏(碎,棉裹)、茯苓2兩。
腳氣衝心,心悶風熱,多唾,或唾覺心忪者。
上切。
以水5升,煮取1升2合,食後再服,相去7-8裡久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四四。
防風(去叉)3兩,黃芩3兩,麥門冬(去心)3兩,白茯苓4兩。
子煩。
上銼散。
每服4大錢,水1盞半,加竹葉10數片煎,去滓溫服。
《三因》卷十七。
竹葉1握。
霍亂吐瀉,煩熱躁渴,臥不安。
以水1大盞,煮取汁5升,分2次溫服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七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。
竹葉1把,葛根3兩,防風1兩,桔梗1兩,桂枝1兩,人參1兩,甘草1兩,附子1枚(炮),大棗15個,生薑5兩。
產後中風,發熱面正赤,喘而頭痛。
以水1鬥,煮取2升半,分3次溫服。溫覆使汗出。
《金匱》卷下。
竹葉3斤,橘皮3兩。
大走馬及奔趁喘乏,便飲冷水,因得上氣發熱。
以水1鬥,煮取3升,去滓,分為3服,3日1劑。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三,名見《雞峰》卷十七。
生竹葉2兩,甘草1兩,黃芩1兩,大黃1兩,梔子10枚,茯苓1兩,乾地黃6分。
上氣。
以水5升,煮取2升1合,每服7合,日3次。
《醫心方》卷二十引《深師方》。
竹葉1把,小麥1升,甘草1兩(炙),石膏2兩(碎),茯苓2兩,半夏1升(洗去滑),前胡2兩,知母2兩,黃芩2兩,人參2兩,生薑4兩,大棗20個(擘)。
天行後虛熱牽勞食復,四肢沉重,或一臥一起,氣力吸吸羸弱。
上切。
忌海藻、菘菜、醋物、羊肉、餳等物。
以水1鬥2升,煮竹葉、小麥減4升,去滓,納藥,煮取3升,分3服。
《外臺》卷三引《深師方》。
淡竹葉半兩(切),人參1兩,芍藥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石膏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甘草(炙)1兩。
產後傷寒,煩躁迷悶,熱渴頭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2個(擘破),同煎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。
青竹葉1兩(銼碎),白茯苓1兩(去黑皮),地骨皮1兩(銼),栝樓根1兩,桂半兩(去粗皮),甘草(炙,銼)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2兩。
積年消渴,好食冷物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,入小麥1撮,煎至8分,去滓,食後溫服,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八。
竹葉1虎口,小麥1升,生薑10兩,甘草1兩(炙),人參1兩,附子1兩(炮),肉桂2兩,當歸2兩,芍藥1兩,白朮3兩,橘皮2兩。
熱毒霍亂、吐痢。
忌生蔥、海藻、菘菜、豬肉、桃、李、雀肉。
以水1鬥半,先煮小麥、竹葉,取8升汁,去滓,納諸藥,煮取2升半,分3次服。
《外臺》卷六引《小品方》。
竹葉20個(揉),防風8分,黃芩8分,梔子仁8分,白茯苓1錢,當歸1錢,麥門冬(去心)1錢半。
子煩。
水煎服。
《醫統》卷八十五。
淡竹葉(切)1兩,柴胡(去苗)2兩,犀角(鎊屑)1兩半,芍藥1兩半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大黃(銼,炒)半兩,梔子仁7枚。
脾癉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,下樸消半錢匕,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。
淡竹葉3升,小麥3升,生薑6兩(切),大棗14個(擘),茯苓2兩,麥門冬2兩(去心),枳實2兩(炙),芍藥2兩,人參2兩,黃耆3兩,前胡3兩,乾地黃3兩,升麻3兩,射干3兩,黃芩3兩,芎3兩,甘草(炙)3兩。
癰、發背、諸客熱腫始作。
以水1鬥7升,先煮竹葉、小麥,取1鬥2升,去滓,納諸藥,煮取4升,分5服。
《千金翼》卷二十二。
竹葉(切)1升,麥門冬(去心)1升,小麥1升,生地黃(切)1升,生薑6兩,幹棗10枚(擘,去核),麻黃3兩(去節),甘草1兩(炙)。
氣極。
上切。
忌海藻、菘菜、蕪荑。
以水1鬥,煮取3升,去滓,分為3服。
《外臺》卷十六引《刪繁方》。
竹葉2兩,甘草10兩,白朮1兩,大黃2兩。
以水7升,煮取2升半,分5合1服。
《醫心方》卷二十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人參1錢,白朮2錢,當歸2錢,川芎7分,甘草4分,陳皮3分,黃芩8分,棗仁1錢,麥冬1錢,遠志8分,生地5分,竹葉10個。
妊娠心驚膽怯,煩悶不安。
《嵩崖尊生》卷十四。
竹葉(切)3升,小麥2升,人參2兩,黃芩2兩,前胡2兩,芍藥2兩,甘草2兩(炙),乾地黃2兩,當歸2兩,桂心2兩,黃耆3兩,麥門冬3兩(去心),龍骨3兩(碎),牡蠣1兩(末),赤蛸(蟲脩)30枚(炒),大棗14個(去核)。
癰疽取利後,熱,小便不利。
以水2鬥,煮竹葉、小麥,取1鬥,去滓,納諸藥,煮取4升,分4服,日3次,夜1次。
《鬼遺》卷三。
甘草2兩(炙),棗15枚(擘),半夏1兩(洗),芍藥3兩,前胡1兩,黃芩1兩,小麥5合,人參2兩,粳米1升,知母2兩,麥門冬4合(去心),栝樓1兩,生薑4兩,竹葉1把。
天行虛羸,煩躁而渴不止,惡寒仍熱盛者。
上切。
忌羊肉、海藻、菘菜、餳。
以竹(艹條)飲1鬥5升,煮取5升,分3服。
《外臺》卷三引《崔氏方》。
白茯苓3兩,麥門冬3兩,黃芩3兩。
子煩。
每服4錢,加竹葉5片,水煎服。
《女科撮要》卷下。
生淡竹葉1升,麥門冬1升,甘草2兩,生薑3兩,茯苓3兩,大棗14個,小麥5合。
產後心中煩悶不解。
以水1升,先煮竹葉、小麥,取8升,納諸藥,煮取3升,去滓,分3服。
《千金》卷三。
竹葉(切)5升,小麥、生薑5兩(切),桂心1兩半,大棗20個(擘),芍藥3兩,乾地黃3兩,茯苓2兩,升麻2兩,當歸2兩,甘草(炙)2兩。
癰腫,發背。
以水1鬥7升,煮小麥、竹葉,取1鬥1升,去竹葉,納諸藥,煮取3升5合,分4服,如人行7-8裡再服。
《千金翼》卷二十二。
淡竹葉(切)5升,茯苓3兩,石膏3兩(碎),小麥3升,栝樓2兩。
石發熱渴。
上切。
以水2鬥,煮竹葉,取8升,下諸藥,煮取4升,去滓溫服。
《外臺》卷三十八。
淡竹葉50片,赤茯苓1兩,石膏1兩(搗碎),小麥1合,甘草1兩(生用),栝樓根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蘆根1兩。
乳石發動,煩熱大渴。
上銼細,和勻。
每服1兩,以水1大盞,煎至7分,去滓,分2次溫服,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。
淡竹葉(洗淨)3握,黃連1兩,青錢2-7文,大棗10個(去核),車前子(切)5合。
眼赤痛。
上銼。
以水3升,煎取1升,去滓,微熱淋洗眼。冷重暖,不拘次數,以愈為度。
《普濟方》卷七十三。
小麥1兩,竹葉1握,生薑半兩(切)。
走馬黃。
以水1大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入馬糞汁1合攪勻,分為2服,如人行2-3裡服盡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五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。
竹葉2-7片(細切),石膏2兩,麥冬1兩(去心),半夏1兩(湯洗7次),人參1兩,甘草半兩(炙)。
虛煩病。
上為粗末。
如桂枝湯法煎服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五十四引《傷寒括要》。
竹葉2-7片(細切),石膏2兩,人參1兩,麥門冬1兩(去心),半夏1兩(湯洗7遍去滑),甘草1兩(炙微赤)。
諸虛煩熱,與傷寒相似,其身不疼痛,不惡寒,脈不緊數;暑熱煩躁。
上為末。
每服4錢,用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五十四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苦竹葉2兩(切),小麥2兩,石膏(碎)3兩。
傷寒時氣,發瘡如豌豆,煩悶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八。
淡竹葉(切)3升,小麥3升,乾地黃4兩,黃耆2兩,人參2兩,甘草2兩(炙),芍藥2兩,石膏2兩(末),通草2兩,升麻2兩,黃芩2兩,前胡2兩,大棗14個,麥門冬3兩(去心)。
癰疽取下後,熱少退,小便不利。
先以水1鬥6升煮竹葉、小麥,取9升,去滓,納諸藥,煮取3升2合,強即分3服,羸即4服,日3次,夜1次。
《鬼遺》卷三。
竹葉(切)2升,半夏2兩(湯洗),甘草2兩(炙),厚朴3兩(炙),小麥2升,生薑5兩,當歸1兩,麥門冬2兩(炙),人參1兩,桂心1兩,黃芩3兩。
癰去膿多,虛滿上氣。
上切。
以水1鬥半先煮竹葉、小麥,取9升,去滓,又煮諸藥取2升,分3次溫服。
《鬼遺》卷三。
竹葉1握,麥門冬2兩(去心,焙),白茯苓2兩(去黑皮),栝樓實2兩(炒),地骨皮2兩,生薑2兩,甘草(炙)3兩,大棗5兩,小麥(淘)6合。
膈消煩渴,津液燥少。
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水2盞。煎至1盞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九。
當歸1錢,川芎5分,黃芩1錢,熟地1錢,麥冬(去心)1錢,白芍(酒炒)1錢,茯苓1錢,竹葉5片。
子煩。
《不知醫必要》卷四。
茯神4錢,麥冬2錢,黃芩2錢,知母2錢,竹葉14片。
子煩。
《醫學整合》卷三。
竹葉2兩,石膏1兩,麥門冬半兩(去心)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陳橘皮1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生薑半兩。
時氣表裡未解,煩躁不可忍者。
上銼細,和勻。
每服半兩,以水1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六。
淡竹葉、麥冬肉、黃芩、人參、茯苓、防風、知母。
子煩。
水煎服。
《女科切要》卷五。
麥門冬1錢5分,茯苓1錢,黃連1錢,人參5分,淡竹葉10片。
子煩。
《醫林纂要》卷八。
白茯苓2錢,麥門冬1錢5分(去心),黃芩1錢5分,淡竹葉7片,燈心10莖。
子煩。
水煎服,日2次。
《葉氏女科》卷二。
麥冬1錢半,茯苓、黃芩1錢,人參5分,淡竹葉10片。
子煩。
《醫方集解》。
竹葉(切)1升,小麥半升,甘草2兩,黃芩2兩,栝樓根2兩,澤瀉2兩,茯苓2兩,知母2兩,白朮2兩,大黃2兩,桂心2銖,生薑1兩半,人參1兩,麥門冬1兩,半夏1兩,當歸18銖。
5-6歲兒溫壯,腹中急滿,息不利,或有微腫,極羸,不下飲食,堅痞,手足逆冷。
以水7升,煮小麥、竹葉,取4升,去滓,納藥煎取1升6合,分4服。
《千金》卷五。
淡竹葉、黃芩、升麻、木通、車前子、黃連、玄參、芒消、梔子、大黃(炒)。
肝臟實熱,眼赤腫痛。
食後服。
《銀海精微》卷下。
苦竹葉不拘多少。
齒衄。
水煎濃湯,漱之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九。
白茯苓1錢,防風1錢,麥門冬1錢,條芩1錢,知母1錢,淡竹葉10片。
子煩,氣實體壯者。
水煎服。
《廣嗣紀要》卷九。
竹葉(切)2升,地骨皮1升,生地黃(切)1升,石膏8兩,茯神4兩(1作茯苓),萎蕤4兩,知母4兩,生薑4兩,生麥門冬1升半,栝樓根8兩。
渴利虛熱,引飲不止。
以水1鬥2升,下大棗30個並藥,煮取4升,分4服。
方出《千金》卷二十一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八○。
竹葉1把,粳米1升,麥門冬(去心)1升,半夏(洗)1升,人參2兩,當歸2兩,生薑1斤(切)。
胸中煩悶,悶亂氣逆。
以水1鬥5升,煮竹葉、生薑,取1鬥,納諸藥,煮取8升,分10服,日3次.夜2次。
《千金翼》卷十八。
竹葉1升,小麥1升,知母3兩,石膏3兩,黃芩2兩,麥門冬2兩,人參1兩半,生薑5兩,甘草1兩,栝樓根1兩,半夏1兩,茯苓2兩。
五心熱,手足煩疼,口乾唇燥,胸中熱。
以水1鬥2升,煮竹葉、小麥,取8升,去滓,納藥,煮取3升,分3服,老小5服。
《千金》卷十六。
甘竹葉1升(切),大麻仁1升(炒),赤秫米1升(淘淨),鹿腳4只(湯浸,去皮毛骨,細研肉)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薤白2兩(切)。
消渴。
上銼,如麻豆大,分作八服。
每服先以水3盞,煎麻仁、竹葉取2盞,去滓澄清,入諸藥鹿腳,又煎,去滓,取1盞,微微飲之。渴止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八。
竹葉(切)5合,小麥3合,柴胡半兩,黃芩1兩6銖,茯苓18銖,人參半兩,麥門冬半兩,甘草半兩。
小兒夏月患腹中伏熱,溫壯來往,或患下痢,色或白或黃,三焦不利;傷寒,兩尺浮,身無大熱,鬱冒,或下利煩渴者。
以水4升,煮竹葉、小麥,取3升.去滓,下諸藥,煮取1升半,分3次服。
《千金》卷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