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乾地黃12分,天門冬10分(去心),乾薑6分,菟絲10分(酒漬2宿,焙乾,別搗),石斛8分,當歸6分,白朮6分,甘草8分(炙),肉蓯蓉7分,芍藥6分,人參8分,玄參6分,麥門冬10分(去心),大黃8分,牛膝6分,紫菀6分,茯苓8分,防風6分,杏仁8分(去皮尖,熬),麻子仁8分,地骨皮6分,椒3分(去目汗)。
五勞、七傷、六極,八風、十二痺,消渴,心下積聚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忌鯉魚、海藻、菘菜、桃、李、雀肉、大酢、蔥、蕪荑等。
每服20丸,空腹酒送下,每日2次,漸加至30丸。
《外臺》卷十七引《廣濟方》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二七。
生乾地黃1兩,知母1兩,栝樓根1兩,烏梅肉(微炒)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土瓜根1兩,五味子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虛勞煩渴,津液竭絕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小彈子大。
食後及夜臥時以綿裹含1丸,咽津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。
生地兩半,黃耆兩半,防風1兩,鹿茸1兩,茯神1兩,遠志1兩,瓜蔞仁1兩,黃芩1兩,人參1兩2錢半,當歸5錢,赤芍7錢半,蒲黃7錢半,戎鹽7錢半,炙草7錢,車前子2兩,滑石末2兩。
腎虛勞淋。
蜜為丸服。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九。
人參半兩,防風半兩,當歸1兩,川芎1兩,生地黃1兩,乾白蒺藜(炒,去刺)1兩,全蠍5尾。
上曬,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食後薄茶送下。
《直指》卷二十。
生地黃30斤(取汁),乾漆1斤(為末)。
血瘕。
上以漆未納地黃汁中,微火煎令可丸,如梧桐子大。
生肉癥者不可用。
每服3丸,食後酒送下。不知加之。
方出《千金》卷四,名見《千金翼》卷五。
生地、黃甘菊、防風、枳殼、決明子、石決明、白芍、茯神。
肝虛,眉稜骨痛。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十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