枳殼散

《直指》卷四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(制)5兩,甘草(炙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濃煎木瓜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四。

《廣嗣紀要》卷十三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商州枳殼(炒)5兩,炙粉草1兩,香附(炒黑)1兩(1方有炒糯米半兩)。

功效主治

妊婦胎肥,至八月以後胎氣壅盛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空心白湯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廣嗣紀要》卷十三。

《證治要訣類方》卷三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防風、川芎、細辛、枳殼、桔梗、幹葛、甘草。

功效主治

孕婦腳腫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證治要訣類方》卷三。

《古今醫徹》卷三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1錢,木通1錢,生地1錢,當歸1錢,廣皮1錢,金銀花1錢,甘草3分,鉤藤2錢。

功效主治

乳吹,乳房作脹。

使用方法

加燈心1握,用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古今醫徹》卷三。

《仙拈集》卷一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大枳殼3個(剖開去瓤),阿魏6分,杏仁10粒。

功效主治

噎膈反胃。

炮製方法

將後2味研勻,裝枳殼內,溼綿紙包7層,慢火內炙存性,去阿、杏,研末。

使用方法

分作3服,燒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仙拈集》卷一。

《產科發矇》卷四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(燒存性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陰門破傷,或陰腫下脫內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麻油和敷患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產科發矇》卷四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三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2兩,桑白皮1兩(銼,以水3碗,與枳殼同煎,煮幹取出,去瓤洗淨,細切,焙乾,只用桑白皮),人參半兩,糯米2兩(炒黃色),木香1錢(不見火),甘草1兩(炙),麥糵半兩(炒黃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諸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入鹽少許,沸湯點服,1日5次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三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(小厚實者,麩炒,去瓤,又方用糯米浸,控幹,炒赤色尤佳)2兩。

功效主治

難產及胎中一切惡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注意事項

忌登高廁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空心沸湯調下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四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七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2兩,貫眾2兩,荊芥1兩,大白皮1兩,黃連半兩,蛇床子半兩,蒼耳根1把,乾薑半兩(泡),柏枝1把,薤頭1把,黑豆半升,無名異半兩,冬青葉1把,地骨皮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痔漏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1大合,用水3大碗,煎至1碗,先燻後洗,1日2-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(去瓤,麩炒)2兩,牛黃(研)1兩,白芷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手足無力,口中涎出,多在右邊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匕,空心溫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風氣壅滯,腰腳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食後用溫漿水調服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一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(去瓤,麩炒)2兩,苦參1兩,蒺藜子(炒去角)1兩,蔓荊實1兩。

功效主治

面板風瘙癢,麻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一。

《痘疹會通》卷四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紫草、枳殼、生地、大黃。

功效主治

痘疹,大熱毒盛者。

使用方法

淡竹葉,燈心為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痘疹會通》卷四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五六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、甘草、糯米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難產。

炮製方法

上同炒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米飲白湯調下,1日3-5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五六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八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(麩炒,去瓤)半兩,槐子(微炒黃色)半兩,荊芥穗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腸風痔瘻,便血無數,疼痛不可忍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空心薄粟米粥調下,如人行1-2裡地再用粥壓之,1日2-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七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(去瓤,麩炒)3分,檳榔(銼)1兩,木通(銼)1兩,大黃(銼,微炒)半兩,訶黎勒4個(2個煨,2個生,各取皮用),大腹皮3個(銼)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大小便不通,心腹脹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用童便1盞,加蔥白2寸,煎取7分,去滓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七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○五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訶黎勒皮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久患膈氣,心腹痞滿,咽喉噎塞,不下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煎生橘皮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○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八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半,芍藥(銼炒)1兩半,人參1兩半,黃耆(銼,炒)1兩,雞骨(炙)1兩,木通(銼)1兩,當歸(焙令香,銼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蒺藜子(微炒,去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乳癰堅硬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溫酒調下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7個,胡桃7個,皂莢(不蛀者)1挺。

功效主治

赤痢不止。

使用方法

上就新瓦上,以草火燒令煙盡,取研極細,分為8服。臨臥、二更及五更時各1服,荊芥茶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四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(湯浸,去瓤,切作片子,焙乾)5兩,滑石(研細)1兩,桂(去粗皮)2兩,厚朴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)2兩。

功效主治

三焦約,大小便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1兩藥末,更入膩粉半錢,拌和均勻。每服1錢匕,空腹時用冷米飲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四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七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(去瓤,麩炒微黃)30個(1方加桂各等分)。

功效主治

胸痺,心下結痞,急痛徹背,短氣煩悶,自汗出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方寸匕,米飲調下,日3夜1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八七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三引《全嬰方》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1兩(麩炒,為細末),巴豆21粒(同上炒黃,去豆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疳氣,腹脹喘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3歲每服半錢,沙糖湯調下;或作丸子,白糊為丸,如小豆大,每服30丸,桑白皮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三引《全嬰方》。

《雲歧子保命集》卷下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5錢(麩炒),赤茯苓1兩,當歸1兩,荊三稜(炮)1兩,木香5錢,訶黎勒5錢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汗下後,臍上有動氣者。

使用方法

上為細末。每服5錢,沸湯點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雲歧子保命集》卷下。

《本事》卷三引龐老方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(去瓤,銼,麩炒)半兩,白朮半兩,香附子1兩(麩炒,舂去皮),檳榔3錢。

功效主治

心下蓄積,痞悶,或作痛,多噫敗卵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米飲調下,1日3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本事》卷三引龐老方。

《直指小兒》卷一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、半夏、人參、甘草、黃芩、生薑、大棗、枳殼、防風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風,虛中壅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小兒》卷一。

《直指》卷九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5兩(制),甘草(炙)1兩半,杏仁(去皮,炒)1兩,阿膠(炒酥)1兩,生地黃1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,大便秘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細銼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加生薑5片,蜜3匙,烏梅1個同煎,空腹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九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七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2錢,木鱉子2錢,防風2錢,萆薢2錢。

功效主治

腸風痔漏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半兩,水3升,煎至3-5沸,燻洗3-5次即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七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三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(去瓤,麩炒)、木饅頭(麩炒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腸風下血不止,及大便急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空心、食前溫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三。

《保嬰撮要》卷十四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(去瓤,麩炒)、槐花、荊芥、皂角子仁(炒)、蝟皮(炙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痔瘡腫痛下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滾湯送下;作丸服亦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保嬰撮要》卷十四。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三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、紫蘇、百合、香附、蔥根、黃連、甘草、杏仁、瓜蔞仁、川芎、白芍、當歸、熟地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大便不通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三。

《得效》卷三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(去瓤,炒)2兩半,甘草(炙)7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氣疾,脅間痛,如有物以插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濃煎蔥白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一一引《聖惠》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(去瓤,麩炒)3分,黃耆(炙,銼)3分,蒼耳(炒)3分,白朮(微炒)3分,蒴藋(銼)3分,白蒺藜(炒)3分,防風(去蘆,生用)3分,升麻(生用)3分,梔子仁3分,漏蘆(去蘆頭)半兩,黃連(去須)半兩,人參半兩,天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防己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芎半兩,丹參(去苗土,炙)半兩,麻黃(去根節,煎,掠去沫,焙)半兩,白芷(微炒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葛根(銼)半兩,玄參(堅者)3兩,烏蛇(酒浸,去皮骨,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大風癩病,熱毒風入五臟,眉發墜落,身體頭面生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匕,加至3錢匕,空心、夜臥時以溫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一一引《聖惠》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木通半兩(銼),五加皮半兩,檳榔1兩,獨活半兩,黃芩半兩,羚羊角屑半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赤芍藥1兩,紫蘇莖葉3分,赤茯苓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,春夏防發,或稍心腸壅悶,腳膝煩疼,大腸不利,小便赤少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,白朮1兩,訶黎勒1兩半(煨,用皮),桂心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腹虛脹滿,不下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個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桑根白皮1兩(銼),牛蒡子1兩(微炒),石膏2兩,川升麻1兩,漢防己3分,赤茯苓1兩,黃芩3分,大青3分,沙參3分(去蘆頭),麻黃3分(去根節),甘草半兩(生用)。

功效主治

乳石發熱,心神煩躁,身體赤腫,胸中滿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1日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桔梗1兩(去蘆頭),鱉甲1兩(塗醋炙令黃,祛裙襴),人參1兩(去蘆頭),檳榔7分,柴胡5兩(去苗),芎3分,桂心1兩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赤茯苓2兩,木香3分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當歸5分(銼,微炒),赤芍藥3分。

功效主治

痃癖氣脹,心肋急痛,不能下食,四肢少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一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澤瀉1兩,白朮1兩,前胡1兩(去蘆頭),漢防己1兩,旋覆花1兩。

功效主治

支飲,頭痛目眩,心下痞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厚朴3分(去粗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臭椿根3分(炙黃,銼),地榆3分(銼),紫草3分。

功效主治

赤白痢,冷熱未調,下痢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以粥飲調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2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槐子2兩(微炒令香),防風2兩(去蘆頭),羌活1兩,黃耆1兩(銼),白蒺藜1兩(微炒,去刺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痔疾,下部腫結,癢痛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食前以粥飲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2兩,木香半兩,鬼箭羽1兩,鬼臼1兩,槐子仁2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痔疾,癢痛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以慢火炒令熱,用青絹包裹,看冷暖熨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黃連半兩(去須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身上生熱瘡,心躁,面板焮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蜜水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黃芩3分,前胡3分(去蘆頭),半夏3分(湯洗7遍去滑),赤茯苓3分,木香3分,人參3分(去蘆頭),檳榔3分,川大黃3分(銼碎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中焦壅熱,關隔不通,中逆喘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七。

《傳家秘寶》卷中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白朮(炒)、芎、陳橘皮(去白,焙)、官桂、細辛、甘草(炙)、枳殼(炒,去白)、當歸、芍藥、人參、茯苓、厚朴(去皮,薑汁炙焦)各等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大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傳家秘寶》卷中。

《古今醫鑑》卷八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2兩(炒),黃連1兩,槐花5錢(炒),白芍1兩,甘草2錢半,地榆5錢(1方加當歸、生地黃、防風)。

功效主治

大便下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5劑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,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古今醫鑑》卷八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3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赤茯苓1兩,黃耆1兩(銼),人參1兩(去蘆頭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當歸3分,白朮1兩,地骨皮半兩,酸棗仁3分(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煩熱,身體疼痛少力,不欲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五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石膏2兩,子芩半兩,柴胡1兩(去苗),玄參1兩,赤茯苓半兩,川升麻3分,射干2分,羚羊角屑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麥門冬2分(去心)。

功效主治

脾實熱,咽喉幹,頭痛心煩,四肢壅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竹葉2-7片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六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前胡半兩(去蘆頭),川升麻半兩,赤茯苓半兩,子芩半兩,麥門冬3分(去心),沙參3分(去蘆頭),玄參半兩,茅根半兩(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木通半兩(銼)。

功效主治

肺臟壅熱,心胸不利,少欲吃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炙煿,豬、雞、犬肉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竹葉2-7片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人參3分(去蘆頭),梔子仁半兩,黃耆3分(銼),白朮3分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已愈,氣未平復,勞動起早而復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九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1兩(麩炒微黃),防風2兩(去蘆頭),甘草2兩(炙微赤,銼),漢防己1兩,麻黃1兩(去蘆頭根節),人參1兩(去蘆頭),羚羊角屑1兩,細辛1兩,茵芋1兩,秦艽1兩(去苗),桂心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口噤不開,心胸滿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,入竹瀝1合,更煎1-2沸,放溫,拗開口灌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四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川升麻半兩,白鮮皮半兩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白蒺藜3分(微炒,去刺),羚羊角屑3分,羌活3分,桑根白皮3兩(銼),麻黃半兩(去根節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脾肺風熱,攻面板,生(疒咅)(疒畾),瘙癢不止,愈而復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四。

《治痘全書》卷十四: 枳殼散

配方組成

紫草、枳殼、生地、大黃。

功效主治

痘欲回未回,壯熱不退,痰實煩悶,大便堅實,臥則哽氣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治痘全書》卷十四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