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宮粉1兩。
天皰頑瘡。
火燒黃色,研細末。
每服2-3錢,溫燒酒調下。
《魯府禁方》卷四。
滑石(桂府粉,包)1兩(水飛過),甘草3錢,冰片2分。
胎溻皮瘡。
上為細末。
摻之瘡上。
《外科啟玄》卷十二。
天南星(白礬水煮軟,切,焙)半兩,太陰玄精石2兩(研),甘草(炙,銼)半兩,貝母(去心)1兩,不灰木1兩半。
肺經伏熱,夜臥咳嗽。
上為極細末。
每服半錢匕,食後夜臥煎生薑、烏梅湯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五。
定粉1兩,蛤粉9兩半,石膏半兩,白石脂半兩,滑石8兩半,白龍骨半兩,粟米粉2兩,寒水石(燒通赤,於淨地上放冷,出火毒)1兩。
熱汗浸漬成瘡,腫癢焮痛。
上為極細末。
乾擦患處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八。
石膏1兩(細研),牡蠣1兩(燒為粉)。
鼻衄日夜不止,頭痛心煩。
上為細散。
以新汲水調如稀麵糊,候血滴間斷時,便點3-5滴於鼻中,仍以新汲水調兩錢服之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三十七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。
大黑附子(存坐正者,炮,去皮臍)1兩,紅豆(揀淨)1兩,乾薑(炮)1兩(搗羅極細),舶上硫黃1兩(細研如面)。
冷極洩瀉久作,腸滑不禁,不思飲食。
上為散。
如有患者,用半稀半稠粟米粥調藥1錢,空心溫冷吃1服,便效。如要為丸服亦得。
《傳家秘寶》卷三。
定粉1兩。
寸白蟲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匕,用生麻油調,於五更時頓服。至晚逐下蟲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九。
寒水石4兩(火煅紅取出,地上去火毒),井泉石2兩(生用),腦子半錢。
熱汗浸漬成瘡,腫癢焮痛。
上為細末。
新水調敷;幹撲亦得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二。
寒水石(燒)半兩,密陀僧半兩,滑石半兩,膩粉少許,麝香少許。
下陰瘡疼不止。
上為細末。
油調或幹貼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九二引《施圓端效方》。
定粉、飛白粉各等分。
陰瘡浸淫及不痊癒。
上為細末。
洗浴淨,掩敷幹貼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九一引《經驗秘方》。
白礬(枯)、定粉各等分。
陰瘡,浸淫不止。
上為細末。
先洗浴淨,淹開,摻之。
《外科精義》卷下。
牡蠣(燒煅,入地坑出火氣,為末)。
痔漏。
溼即幹移;如干,即以津調敷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七。
海蛤。
血痢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蜜水調服。
《奇效良方》卷十三。
胡粉1兩,白龍骨(研細,微炒)半兩,水磨雄黃(研細,微炒)半兩,楮木根白皮半兩,漏蘆半兩,白馬夜眼(洗淨,焙乾)半兩。
無辜疳痢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字至半錢,乳食前以雞卵清調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四引張渙方。
輕粉2錢,銀硃2錢,滑石2錢,寒水石2錢,孩兒茶2錢,片腦2分。
一切疳瘡。
上為細末。
香油調搽;幹搽亦可。若腫硬不消,以防風、荊芥、牛膝、甘草、滑石各5錢,用水3碗煎2碗,乘熱燻洗。
《外科理例·附方》。
鍛熟牡蠣粉2兩,炮裂乾薑末1兩。
水(疒頹),上下不定。
上為末,拌勻。冷水調,稀稠得所。
塗病處。以小便大利即愈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