牛黃丸

《聖惠》卷五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白附子1兩(炮裂),天竺黃1兩(細研),天麻1兩半,犀角屑3分,鉛霜半兩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脾臟風壅,語澀多涎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,以竹瀝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。

《陳氏幼科秘訣》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枳實1兩,黃連1兩,膽星2兩,天竺黃5錢,天麻5錢,殭蠶3錢,全蠍3錢,雄黃3錢,龍齒(煅)3錢,牛黃1錢,麝香錢半,冰片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臍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蠟封。

使用方法

用則去蠟,薄荷湯、燈心湯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陳氏幼科秘訣》。

《瘍科綱要》卷下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上品陳膽南星10兩,天竺黃4兩,川古勇黃連3兩,廣鬱金3兩,五倍子3兩,烏芋粉3兩,象山貝母6兩,關西牛黃5錢,透明腰黃2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熱痰壅,痄腮發頤,時毒,痰核瘰癧及咽喉腫痛腐爛,肺癰,胃癰,咯吐膿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各為極細末,以好黃酒化陳膽星,杵和為丸,如大豆大,辰砂為衣。密收勿透空氣,弗用石灰同藏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-7丸,細嚼緩嚥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瘍科綱要》卷下。

《應驗簡便良方》卷下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5錢,生南星1兩,尖貝5錢,生半夏1兩,白礬3錢,硃砂5錢,明雄5錢(作衣),綠豆1兩3錢。

功效主治

哮病;瘧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面、紅曲、鵝、羊及各色葷腥氣血等物。

使用方法

大人每服13丸,小兒每服7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應驗簡便良方》卷下。

《醫級》卷八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膽星1錢半,全蠍1錢半,蟬衣1錢半,牛黃1錢半,白附子1錢半,天麻1錢半,麝香5分,水銀3分。

功效主治

外邪飲食,鬱熱生痰,或猝驚傷膽火動,痰聚迷心則昏不知人,竄經絡則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先將棗肉同水銀研不見星後,入諸藥為丸,每丸3分。

使用方法

或淡薑湯、或鉤藤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級》卷八。

《醫林纂要》卷六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膽南星2錢5分,全蠍(去足,炙)2錢5分,蟬蛻2錢5分,牛黃1錢5分,白附子1錢5分,殭蠶(洗,焙,去絲)1錢5分,防風1錢5分,天麻1錢5分,珍珠5分,犀角5分,麝香5分。

功效主治

風癇迷悶,抽掣潮涎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另煮棗肉,和水銀5分細研,合入藥末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或荊芥湯、或薄荷湯、或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林纂要》卷六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四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3錢,小棗(用研羅卜根水並醋1大盞煮盡)3錢,甘草末3錢,甜消3錢,硃砂半錢,龍腦1錢,寒水石5錢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驚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皂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食後薄荷湯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四。

《玉案》卷三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茯神1兩5錢,遠志(去骨)1兩5錢,羚羊角1兩5錢,麥門冬1兩5錢(去心),牛黃1兩2錢,犀角2兩,龍腦2兩,真阿膠(蛤粉炒)2兩,麝香2兩,沉香2兩,川芎8錢,杏仁(去尖油)8錢,人參8錢,枳實8錢(麩炒),金箔300片,防風1兩,當歸(酒洗)1兩,硃砂(研細)1兩,大附子(黃連、甘草煮)1兩,桔梗1兩(炒),白芷7錢,黃連2兩(薑汁炒)。

功效主治

諸風緩縱,言語謇澀,心怔健忘,頭目眩暈,胸中煩鬱,痰涎壅塞,心經不足,神志不定,驚恐畏怖,虛損少睡,喜怒無時,癲狂癇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,煉蜜為丸,重1錢2分,硃砂金箔為衣,蠟封。

使用方法

薑湯調下;小兒驚風,薄荷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玉案》卷三。

《明醫指掌》卷十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全蠍、殭蠶、天麻、羌活、防風各等分,膽星2倍,天竺黃次之,雄黃加倍,牛黃1字,冰片1字,麝香1字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驚風,肺脹喘急,痰涎灌膈,手足搐搦,目竄口,角弓反張,悶亂癲癇,呵欠昏憒;亦治大人中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各為細末,研勻,煉蜜為丸,重1錢2分。硃砂、金箔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薄荷、燈心薑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明醫指掌》卷十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九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錢(研),丹砂(研)2錢,水銀(用鉛結成沙子),雞頭許,蠍梢2-7枚(去土,炒,為末),天南星1枚(如錢許大者,為末),膩粉2錢,金箔5片,麝香1錢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風,眠睡不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煮棗肉為丸,如芥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至5丸,金銀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七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,漆花1分,甘草(炙,銼)1分,白朮1分,防風(去叉)1分,鍾乳粉1分,生乾地黃(焙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腦長,喜搖頭,解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大腦髓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至3丸,溫水送下,早晨、日午、晚後各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八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研)半錢,龍腦(研)半錢,麝香(研)半錢,甘草(炙,銼)1錢,雄黃(研)1錢,天竺黃(研)1錢,丹砂(研)1錢,人參1錢,遠志(去心)1錢,幹蠍(去土,炒)1錢,山芋1錢,白殭蠶1錢,天南星(漿水煮1日透軟,切,焙)1分,天麻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風熱,身體溫壯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。分4服,金銀薄荷湯化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九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研)1分,丹砂(研)半兩,雄黃(研)半兩,馬牙消(研)1兩,麝香(研)1錢,龍腦(研)1錢,大黃(飯上炊3遍)1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山梔子仁半兩,栝樓根(銼)半兩,白藥子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天竺黃(研)半兩,鬱金(皂莢水浸3宿,煮軟,切作片,焙乾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挾熱多驚,心神煩躁,赤眼口瘡,遍身壯熱,大小便多秘,或生瘡癬,咳嗽多涎,睡臥驚叫,手足搐搦,急慢驚風,渴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再同研勻,煉蜜和成挺子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旋丸1黑豆許,用金銀薄荷煎湯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四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別研)1分,龍腦(別研)半兩,人參2兩,玳瑁末1兩,丹砂(別研)2兩,麝香(別研)1分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安息香半兩(搗碎,以酒浸,研細,濾,銀器內慢火熬成膏)。

功效主治

風驚悸。

炮製方法

上8味,除別研並安息香膏外,為末和勻,以安息香膏同煉蜜少許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薄荷湯嚼下;小兒驚熱風虛,每服1丸,以金銀薄荷湯化下,食後、臨臥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四。

《普濟方》三七四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天南星2兩,臘日牛膽1枚(黃牛者良),硃砂1錢,麝香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風涎盛。

炮製方法

用天南星為末,取牛膽汁和,卻入膽內陰乾,為細末。入研硃砂、麝香,煎甘草水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一歲每服半丸,熱水送下,不拘時候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三七四。

《廣筆記》卷三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真者,研細)3錢,象牙末3錢,白殭蠶2錢,紅鉛2錢,冰片5分,明礬2錢。

功效主治

梅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,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分,土茯苓(白色者,木捶打碎)3兩,砂鍋內煎汁吞丸藥,空心、上下午飢時服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廣筆記》卷三。

《普濟方》三七八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4分,芒消4分,甘草(炙)4分,人參4分,甘遂(炒)5分,沙參5分,(庶蟲)蟲14枚,大黃12分,蜀椒4分(去汗),巴豆100枚(去皮心,炒黃,別研入),葶藶1合半(炒),真珠(末)2分。

功效主治

少小癖實,驚癇百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三七八。

《扶壽精方》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硃砂(水飛)1分,輕粉1分,牛黃1分,殭蠶3個,全蠍1個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桑蟲搗爛為丸,如梧桐子大,金箔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薄荷湯送下。如無蟲,以人乳為丸,至服時尋蟲與丸同研,涼水灌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扶壽精方》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四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錢,天竺黃2錢(真者香膩,假者骨灰),鬱金3錢(真者,不用薑黃),大梔子仁4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心驚積熱,兩腮紅如塗脂,手足常熱,唇口乾燥,上焦熱壅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牛黃、天竺黃二味別研外,將二味為細末,再同和勻,煉蜜為丸,如黍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乳汁送下,3歲薄荷湯送下,不拘時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別研)半兩,膩粉半兩,天麻(酒炙)1兩,桂(去粗皮)1兩,白附子(炮)1兩,幹蠍(炒,去土)1兩,天南星(炮)1兩,石菖蒲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麻黃(去根節,湯煮,掠去沫)1兩,芎藭1兩,乾薑(炮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麝香1分,烏蛇(酒浸,溼紙裹煨,取肉)3兩。

功效主治

首風。頭項急疼,腦重,四肢拘急,行步有妨。

炮製方法

上18味,先將牛黃、麝香同研,後漸入諸藥末,並膩粉一半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,於一半膩粉內滾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沉香3分,丁香半兩,木香3分,胡黃連1兩,柴胡3分(去蘆頭),犀角屑3分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微炒),鱉甲1兩(塗醋,炙令微黃,去裙襴)。

功效主治

傳屍惡氣,復連瘦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莧菜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前以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四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研)1錢,地榆3兩,白附子(炮)3兩,丁香半兩,麝香(研)半字,黃耆(細銼)2兩,雄黃(研,水飛過)1兩,天麻2兩,羌活(去蘆頭)2兩,芎藭2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邪客於五髒,精神恍惚不寧。

炮製方法

上十味,將七味為細末,入研者三味和勻,以蜜水熬甘草成膏,和眾藥為丸,如櫻桃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茶酒嚼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水銀1分(用黑鉛1分同結為沙子.細研),硃砂1分(細研),犀角屑1分,麝香半分(細研),蠍梢1分(微炒),天漿子1分,天南星1分(炮裂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胎風,手足抽搐,遍身壯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糯米飯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以薄荷湯化破服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卷十三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大黃1兩,白牽牛(頭末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上焦熱,臟腑秘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有厥冷,用酒調下,無厥冷而手足煩者,蜜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卷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細研)1分,人參(去蘆頭)1分,柏子仁1分,茯神1分,赤芍藥1分,羌活1分,柴胡(去苗)半兩,川大黃(銼,微炒)半兩,蛇蛻皮(燒灰)半兩,大麻仁半兩,鱉甲(塗酥,炙令黃,去裙襴)半兩,檳榔半兩,蚱蟬2-7枚(去翅足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疳,腹中有癖氣,夜啼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於乳食前以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細研)1分,雄黃(細研)1分,天竹黃(細研)1分,硃砂(細研)1分,犀角屑1分,蟬殼(微妙)1分,幹蠍(微炒)1分,蝸牛3-7枚(炒令黃),天漿子2-7枚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疳,心悸壯熱,手足抽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細研),龍齒2兩,虎睛1對(酒浸一宿,微炙),安息香1兩(入胡桃仁搗熟),硃砂2兩(細研,水飛過),犀角屑1兩,鐵粉2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獨活1兩,蜣蜋(去頭足翅,微炒),麝香半兩(細研),茯神1兩,遠志1兩(去心),防風1兩半(去蘆頭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風癇病。精神不全,常有痰毒在胸膈,嘔吐不出,煩悶氣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以荊芥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細研),天南星4兩(生搗為末,用牛乳拌溼,炒令幹,如此3度後細研),灶突中煤1兩(細研),白附子3兩(生搗為末,以生薑汁拌溼炒幹,細研),水銀2兩,鉛2兩(與水銀結為沙子,細研),幹蠍2兩(頭足全者,搗羅為末)。

功效主治

急風。口眼斜,言語謇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都研令勻,煉蜜和令得所,入石腦油2兩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以甘豆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細研)1分,麝香(細研)1分,硃砂(細研)1分,真珠(細研)1分,牡蠣(燒為粉)1分,虎睛1對(酒浸,炙微黃),杏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巴豆半兩(去皮心,研,紙裹壓去油),甘遂半兩(煨令黃),赤芍藥3分,赤茯苓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無辜疳,及諸驚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用蒸餅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百日內每服1丸,以乳汁送下;2歲3丸,以粥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雄黃1分(細研),熊膽1分(細研),硃砂1分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丁香1分,龍腦半分(細研),甘松1分,胡黃連1分,膩粉2分(研入),蘆薈1分(細研),水銀半兩(以少棗肉研令星盡),巴豆半分(去皮心,研,紙裹壓去油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奶疳,羸瘦,壯熱多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以黑狗膽汁為丸,如黃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以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細研)1分,犀角屑1分,麝香(細研)1分,羚羊角屑1分,胡黃連1分,硃砂(細研)1分,鉤藤1分,雄黃(細研)1分,水銀(用少棗肉研令星盡)1分,幹蠍(微炒)1分,天竹黃(細研)1分,烏蛇半兩(酒浸,去皮骨,炙令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中風,手足拘攣,身體強直,口噤壯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用蒸餅為丸,如黃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薄荷湯送下。立有汗出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雄黃1兩(細研,水飛過),硃砂1兩(細研,水飛過),水銀1兩,硫黃半兩(並水銀結為沙子,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阿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桂心1兩,天南星半兩(炮裂),獨活1兩,白附子1兩(炮裂),赤箭1兩,鉛霜半兩(細研),龍腦1分(研入)。

功效主治

急風。身背強直,面青口噤,心煩,言語不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以熱豆淋酒研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細研)1分,天竹黃(細研)1分,羌活1分,麝香(細研)1分,幹蠍(微炒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中風,失音不語,四肢拘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薄荷酒研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以熟絹袋盛於黑豆1升中,炒豆熟為度,別研入),犀角屑半兩,天麻1分,天竹黃半兩(細研),白殭蠶半兩(微炒),鬱金1分,地龍半兩(微炒),蜣蜋1分(去翅足,微炒),麝香1分(細研),硃砂1兩(細研,水飛過),幹蠍半兩(微炒),天南星半兩(炮裂),蚱蟬17枚(去翅足,微炒),白附子半兩(炮裂),烏蛇肉2兩(酒浸,炙微黃),烏鴉1枚(去翅足,泥裹燒為灰,用1兩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中風,四肢不隨,心神迷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以糯米飯為丸,如黍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錢(細研)1分,硃砂半兩一分(細研,水飛過),犀角屑半兩一分,川升麻半兩一分,人參(去蘆頭)1分,麥門冬(去心,焙)1分,黃芩1分,防風(去蘆頭)1分,赤茯苓1分,甘草(炙微赤,銼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風熱,心神煩躁,不得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,入研了藥,更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煎竹葉湯研下,1日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,赤箭1兩,獨活1兩,烏犀角屑1兩,防風3分(去蘆頭),天南星1兩(炮裂),牛膝3分(去苗),萆薢3分,茵芋3分,漢防己3分,麻黃1兩半(去根節),仙靈脾1兩,桂心3分,蟬殼半兩,烏蛇肉1兩(酒浸,炒令黃),川烏頭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天雄3分(炮裂,去皮臍),桑螵蛸半兩(微炒),晚蠶蛾半兩(微炒),幹蠍半兩(微炒),鉛霜半兩(研入),膩粉1分(研入),硃砂半兩(細研),麝香1分(研入)。

功效主治

癱瘓風。手足不遂,面板頑痺,口面斜,言語謇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以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。

《聖惠》二十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硃砂3分(細研),天竹黃半兩(細研),龍腦1錢(細研),木香1分,白附子1分(炮裂),犀角屑半兩,天南星1分(炮裂),蛜(蟲祁)半兩(微炒,去足),鉛霜1分(細研),人參3分(去蘆頭),茯神3分,天麻半兩,防風半兩(去蘆頭)。

功效主治

風熱驚悸,心風狂亂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,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血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荊芥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二十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遠志1兩(去心),白龍骨1兩,鐵粉1兩(細研),龍腦1錢(細研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茯神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黃連1兩(去須),鉛霜1兩(細研),犀角屑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硃砂1兩(細研,水飛過)。

功效主治

風狂。喜怒不恆,或欲狂走,不自覺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,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血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溫水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一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細研),龍腦1分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水銀半兩(以少煮棗肉同研令星盡),硃砂半兩(細研),硫黃半兩(細研),硇砂半兩(細研),膩粉半分,白龍骨3分,天麻3分,牛膝3分(去苗),藁本3分,桔梗3分(去蘆頭),白附子3分(炮裂),木香3分,白殭蠶3分(微炒),肉桂3分(去皺皮),當歸3分(銼,微炒),防風3分(去蘆頭)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天南星3分(炮裂),獨活3分,麻黃1兩(去根節),幹蠍3分(微炒),芎藭3分,蔓荊子3分,烏蛇肉2兩(酒浸,去皮骨,炙令微黃),犀角屑3分,蟬殼3分,羚羊角屑3分,天竹黃3分(細研),檳榔3分。

功效主治

破傷風及諸風。角弓反張,牙關急硬,言語不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熱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並吃三兩服,當有汗出為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錢(細研),硃砂半兩(細研,水飛過),犀角屑,天竹黃(細研),白附子(炮裂),茯神,黃連(去須,微炒),羚羊角屑,防風(去蘆頭),玄參,枳殼(麩炒微黃,去瓤),甘菊花,人參(去蘆頭),黃耆(銼),甘草(炙微赤,銼),黃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悸壯熱,黃瘦發豎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,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淡竹葉湯研下,1日2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八十七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二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雄黃1分(細研),天竺黃1分,蘆薈1分(細研),胡黃連半兩,麝香1錢(細研),丁香1分,黃連(去須),熊膽1分(研入),蟾酥半錢(研入),蛇蛻皮灰1分,青黛1分(細研),犀角屑1分,天漿子1分(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於疳,體瘦煩熱,眠臥不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更研令勻,以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以粥飲送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八十七。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二。

《顱囟經》捲上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,龍腦1分,馬牙消1分,鐵焰粉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胎驚,及癇或心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乳食前熱水調破灌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顱囟經》捲上。

《幼科直言》卷四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羌活1兩,連翹5錢,陳膽星1兩,甘草5錢,花粉5錢,黃芩8錢(炒),牛蒡子3錢,薄荷3錢,天麻3錢,枳殼5錢,全蠍5錢(去尖及子),殭蠶5錢,牛黃5分。

功效主治

痰多急驚,肺間鬱熱,唇紅作渴,及久傷風,頓咳氣喘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重5分。

使用方法

有風邪,用生薑湯化下;如內熱,用竹葉湯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直言》卷四。

《良朋彙集》卷八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1錢5分,蜈蚣2條(去頭足。砂鍋內炒),蘆薈3分,阿魏3分,天竺黃3分,牛黃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痞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化黃蠟1兩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9丸,退熱再服9丸,則塊消,服至11丸全好,雞子清合藥吃,亦可黃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良朋彙集》卷八。

《痧脹玉衡》卷下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膽星3錢,天竹黃3錢,雄黃5分,硃砂5分,牛黃4分,麝香4分。

功效主治

痧脹痰涎喘息,小兒夾驚痧。小兒一時痰涎壅盛,氣急不語,眼目上翻,手足發搐,肚腹脹滿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甘草水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淡生薑湯稍冷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痧脹玉衡》卷下。

《誠書》卷八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葛根(炒)1兩,防風3錢,山梔仁3錢,甘草3錢,黃芩(炒)3錢,麝香1字。

功效主治

膈熱,煩悶仲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誠書》卷八。

《聖惠》卷十九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兩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硃砂3分(細研,水飛過),龍腦1分(細研),白殭蠶半兩(微炒),鹿角膠半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白花蛇2兩(酒浸,炙微黃,去皮骨),白附子1兩(炮裂),天麻1兩,白蒺藜1兩(微炒,去刺),赤茯苓1兩,白芷1兩,羌活1兩,獨活1兩,蔓荊子1兩,麻黃1兩(去根節),漢防己1兩,木香1兩,檳榔1兩,藁本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幹蠍1兩(微炒),當歸1兩(銼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風痙,身體強直,牙關緊急,心神昏昧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以溫酒研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九。

《顱囟經》捲上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研)1分,大黃1分,獨活1分,升麻半兩,琥珀(炙,別研)半兩,綠豆粉半兩,大麻仁(別研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孩子驚熱入心,疑成癇疾,面色不定,啼哭不出,潮熱無度,不吃乳食,大段眼翻露白,手足逆冷,呼喚不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炙煿毒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空心熱水送下,頓服之,食後再服1丸。至十歲,加金銀箔各5片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顱囟經》捲上。

《聖惠》卷四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3分(細研如粉),硃砂3分(細研如粉),天竺黃1兩(研細),龍腦1錢(細研),黃芩半兩,白附子半兩(炮裂),犀角屑3分,麥門冬3分(去心,焙),遠志3分(去心),地骨皮半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心臟風熱,胸中煩滿,神思不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以荊芥湯嚼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六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細研),赤箭半兩,羌活半兩,細辛半兩,桂心半兩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甘菊花半兩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天雄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麻黃半兩(去根節),蔓荊子半兩,白朮半兩,杏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萆薢半兩(銼),茯神半兩,山茱萸半兩,羚羊角屑半兩,芎藭半兩,犀角屑半兩,五加皮半兩,五味子半兩,阿膠半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楓香半兩,天南星半兩(炮裂),白附子半兩(炮裂),龍腦1分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肺臟中風。項強背痛,四肢緩弱,言語不出,胸悶咽乾,手足顫掉,心胸短氣,目眩頭旋,面板頑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,更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以荊芥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。

《聖惠》卷六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細研),人參1兩(去蘆頭),赤茯苓1兩,訶黎勒3分(煨,用皮),蛤蚧1對(頭尾全者,塗酥,炙令微黃)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肺氣喘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牛黃更研令勻,煉蜜蠟同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不拘時候,含1丸咽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一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細研),龍腦1分(細研),天竺黃半兩(細研),犀角屑1兩,羚羊角屑1兩,硃砂(細研,水飛過)1兩,黃芩1兩,川升麻1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麝香1錢(細研),珍珠半兩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陽毒傷寒,心躁煩悶,恍惚如狂,結熱不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前研了藥,更研令勻,以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以溫水嚼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七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犀角屑半兩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茯神半兩,胡黃連半兩,龍膽半兩(去蘆頭),木香半兩,羚羊角屑半兩,硃砂半兩(細研),地骨皮半兩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川升麻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麝香1分(細研),龍腦1錢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狂言,心神驚悸,煩熱喘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以新汲水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二引《嬰孺方》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2分,玄參2分,乾薑2分,苦參4分,丹參4分,桔梗4分,甘草(炙)4分,人參4分,甘遂(炒)5分,沙參(炙)5分,(庶蟲)蟲14個,大黃12分,蜀椒4分(汗),巴豆100粒(淨,炒,研),葶藶1合半(炒)。

功效主治

少小痰實結癖,或腹內堅強,驚癇百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二引《嬰孺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二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研)1分,大青1分,黃連(去須)1分,天麻1分,丹砂(滴水研)半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腦疳。頭皮光,發枯作穗,腦熱頭瘡,多汗肌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熟水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二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細研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細辛半兩,蚱蟬7枚(去翅足,微炙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蛇蛻皮5寸(炙令黃色)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栝樓根半兩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麝香1分(細研),巴豆30枚(去皮心,研如膏),赤芍藥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諸癇,驚惕瘛瘲及客忤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巴豆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初生1月至百日兒,每服1丸;1-3歲服2丸;4-5歲兒每服3丸,並用薄荷湯送下。令快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細研),麝香半兩(細研),白附子1兩(炮裂),烏蛇2兩(酒浸,去皮骨,炙令微黃),麻黃3兩(去根節),白殭蠶2兩(微炒),天麻1兩半,羌活1兩半,附子2兩(炮裂,去皮臍),防風1兩(去蘆頭),虎脛骨1兩(塗酥,炙令黃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桂心1兩,羚羊角屑1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毒攻四肢,筋脈拘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無灰酒5升,於銀鍋內,用藥末一半同熬,候如膏,入餘上藥末,並牛黃、麝香,和搗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以溫酒嚼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五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細研),龍腦半兩,硃砂1兩(細研,水飛過),金箔120片(細研),銀箔120片(細研),麝香半兩(細研),天麻2兩,羌活1兩,蔓荊子1兩,仙靈脾1兩,獨活1兩,白殭蠶1兩(微炒),烏蛇2兩半(酒浸,去皮骨,炙微黃),麻黃1兩(去根節),桂心1兩,幹蠍半兩(微炒),白附子1兩(炮裂),天南星1兩(炮裂),羚羊角屑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芎藭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當歸1兩,阿膠1兩(搗碎,炒令黃燥),白芷1兩,細辛1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犀角屑1兩,白茯苓1兩,蟬殼3分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以溫酒嚼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,杏仁1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瘧疾煩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同研如膏,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以溫水送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,白龍骨(腦)1分,烏犀末半兩,硃砂半兩(細研,水飛過),幹蠍末1分,黃芩末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以滿月至百日以來,五臟多熱,夜間驚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粟米飯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1-2歲兒每服3丸,3-4歲每服5丸,以溫水送下,日3次,夜1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川大黃半兩,蟬殼1分(微炒),子芩半兩,龍齒半兩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熱,發歇不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煎金銀薄荷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細研),天竹黃半兩(細研),犀角屑半兩,芎藭1分,人參1分(去蘆頭),白茯苓1分,麝香1錢,龍腦半錢(細研),胡黃連半兩,丁香1分,鉤藤1分,龍齒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慢驚風,發歇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水蜜為兒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陳橘皮1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黃連1分(去須),天南星1分(炮裂),白附子1分(炮裂),附子1分(炮裂,去皮臍),幹蠍1分(微炒),半夏2分(湯洗7遍去滑),犀角屑1分,水銀半兩(燒棗瓤1處,別研令星盡),金箔20片(細研),硫黃半兩(細研),硇砂1分(細研),硃砂1分(細研),麝香半分(細研),巴豆10枚(去心皮殼,別研,壓去油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慢驚風,及風涎積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以麵糊為丸,如黍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-3丸至5丸,以甘草、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硃砂1兩(細研,水飛過),躑躅花1分半(酒拌,炒幹),烏蛇3兩(酒浸,去皮骨,炙令微黃),羌活1兩半,人參1兩半(去蘆頭),白殭蠶1兩半(微炒),獨活1兩半,天南星1兩(炮裂),天雄1兩(炮裂,去皮臍),牛膝1兩(去苗),赤茯苓1兩,威靈仙1兩,烏犀角屑1兩,防風1兩半(去蘆頭),羚羊角屑1兩,芎藭1兩半,當歸1兩半(炒,微銼),萆薢1兩,天麻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偏枯不遂,常在床枕,轉動艱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前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硃砂半兩(細研,水飛過),天漿子3-7枚(內有物者),蛜(蟲祁)1分(微炒),膩粉1分,半夏1分(湯洗7遍去滑),天南星1分(炮裂),麝香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急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研入牛黃等令勻,用燒粟米飯為丸,如黍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荊芥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,硃砂1分,麝香半分,蝸牛10枚(去殼),蟾酥半分,鉤藤1分(末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天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以糯米飯為丸,如黍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先以水化破2丸,滴在鼻中,即以溫水更下3丸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天南星半兩,白附子半兩,白殭蠶半兩,幹蠍1分,蟬殼1分,天麻半兩,麝香1分(細研),半夏1分(湯洗10遍去滑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風癰,發即迷悶,手足抽掣,口內多涎,良久不醒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並生為末,又以水銀1兩,煮棗3-7枚,去皮核,與水銀同研令星盡,入前藥末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如隔日發者,每服3丸,煎黃牛乳汁送下,日3次;如驚風,每服2丸,煎荊芥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研),蚱蟬3枚(微炒,去翅足),龍齒2兩(細研),梔子仁2分,川升麻3分,犀角屑3分,胡黃連3分,鉤藤3分,石膏2兩(細研,水飛過),金箔90片(細研),銀箔50片(細研),龍膽3分(去蘆頭),川大黃3分(銼碎,微炒)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熱癇,發歇不定,眼目直視,身體壯熱,吐沫,心神迷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,同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竹瀝研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麝香半兩(細研),硃砂1分(細研),真珠末1分,鉛霜1分(細研),犀角屑1分,牡蠣粉1分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巴豆7枚(去皮心,研,紙裹壓去油),杏仁1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研如膏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食癇,乳癖積聚,壯熱,心神多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牛黃等,同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三歲每服2丸,以金銀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細研),雄黃1分(細研),甘草半分(炙微赤,銼),龍腦1錢(細研),麝香1錢(細研),黃連1分(去須),蘆薈1分,天竹黃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幹疳,煩渴壯熱,面板枯燥,日漸羸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用糯米飯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一歲服1丸,以粥飲送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細研)1分,黃連(去須)1分,桂心1分,白附子(炮裂)1分,川大黃(銼1分,微炒)1分,膩粉(研入)1分,人參(去蘆頭)1分,茯神1分,硃砂(細研)1分,雄黃(細研)1分,龍腦(細研)1分,巴豆30枚(去皮心,研,紙裹壓去油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一切風疳搐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以栝樓瓤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濃煎蔥白湯送下。取下惡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幹蠍1分(微炒),晚蠶蛾1分(微炒),蜣蜋3枚(微炙),蚱蟬3枚(微炙,去翅足),波斯青黛1分(研入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急驚風,壯熱,筋脈拘急,腰背強硬,時發搐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糯米飯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1-2歲兒每服3丸,用薄荷湯送下;3-4歲兒每服5丸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兩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赤箭1兩半,白殭蠶1兩(微炒),白附子1兩(炮裂),白花蛇肉2兩(塗酥,炙微黃),羌活3分,桂心3分,幹蠍3分(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。半身不遂,或舉體痺麻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研入牛黃、麝香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代赭半兩(細研),赤石脂半兩(細研),牡蠣粉1分,人參1分(去蘆頭),虎睛1對(酒浸一宿,微炙),杏仁1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研如泥),巴豆10枚(去皮心,研,紙裹壓去油),硃砂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五疳,百病無辜,一切痢,肌膚羸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杏仁、巴豆外,為末,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1歲服1丸,以冷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。

《醫統》卷四十九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5分,珍珠5分,麝香5分,硃砂,龍齒(各另研)2錢,犀角2錢,琥珀2錢,天門冬(去心)4錢,人參4錢,茯苓4錢,水銀5分,麥門冬(去心)4錢,防風半兩,黃芩半兩,知母半兩,龍膽草半兩,石菖蒲半兩,白芍藥半兩,全蠍半兩,甘草半兩,蜂房3錢,金箔70片,銀箔70片。

功效主治

癲狂、風癇、心風,邪氣驚心,神不守舍,時發無常,仆地吐涎,不自知覺。

炮製方法

上除另研藥外,餘為細末,共和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食後臨夜新竹葉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四十九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二引《神巧萬全方》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,熊膽半兩,人參半兩,細辛半兩,赤芍藥半兩,當歸(炒)半兩,瓜蔞根半兩,防風半兩,川大黃1兩(炒),蚱蟬(淨)7枚(炒),巴豆30枚(淨肉),蛇蛻5寸(炙),麝香1分,甘草3分(炙)。

功效主治

諸癇驚惕,掣瘲,客忤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巴豆研,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100內服1丸,3歲2丸,薄荷湯送下,以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二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
《眼科闡微》卷四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石燕(火煅,醋淬9次)1兩,辰砂(研,飛)1兩,磁石(煅,醋淬9次)1兩,石綠1兩(飛),輕粉,牛黃5分,粉霜5分,麝5分,金銀箔100張(為衣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卒暴中風,不省人事,目直視,痰壅塞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雞頭子大,金銀箔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1丸,薄荷湯並酒磨下。小兒10歲以下,1丸分作4服,蜜水磨下;4歲以下,1丸分為5服;未滿1歲,1丸分為7服。如牙關緊急不開,以物斡開灌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眼科闡微》卷四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引《嬰孺方》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、大黃、麝香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大便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飲送下,1日2次。以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引《嬰孺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七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細研),虎睛1對(酒浸,微炙),茯神1兩,石膏1兩(細研),川升麻3分,麥門冬1兩(去心),玄參3分,生乾地黃1兩,鐵粉1兩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熱病發狂,心神恍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同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荊芥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十九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細研),麝香半兩(細研),白附子3分(炮裂),天麻1分,白殭蠶1兩(微炒),烏蛇2兩半(酒浸,炙微黃,去皮骨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羌活1兩,天南星半兩(炮裂),乾薑3分(炮裂,銼),桂心3分,芎藭3分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。舌強不語,筋骨拘急,飲食不得,翕翕發熱,形神如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以薄荷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九。

《千金》卷五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3銖,附子2枚,真珠1兩,巴豆1兩,杏仁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宿乳不消,腹痛,驚啼。

炮製方法

上5味,搗附子、真珠為末,下篩;別搗巴豆、杏仁令如泥,納藥及牛黃,搗1200杵,藥成若干,入少蜜足之。

使用方法

百日兒服如粟米1丸,3歲兒服如麻子1丸,5-6歲兒服如胡豆1丸,1日2次,先乳哺了服之。膈上下悉當微轉,藥完出者病癒,散出者更服,以藥完出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研)半兩,蘆薈半兩,天竺黃(研)半兩,血竭(研)半兩,沒藥(研)半兩,丹砂(研)半兩,續隨子半兩,皂莢灰半兩,丁香1分,木香1分,幹蠍(去土,炒)1分,粉霜1分,雄黃(研)1分,甘遂(炮)1分,麝香(研)2錢,肉豆蔻(去皮)2枚,檳榔(銼)2顆,龍腦(研)1字。

功效主治

卒中風,仆倒悶亂,語言謇澀,涎痰壅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每抄藥末4錢,入輕粉3錢,再研勻,麵糊為丸,如黍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金銀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。

《審視瑤函》卷四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、珍珠、天竺黃、琥珀、青黛、殭蠶各等分,白附子(炮)、地龍各等分,麝香少許,金箔(量加為衣),蘇合油、香油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通睛。皆因失誤築打,觸著頭面額角,兼倒僕,令兒肝受驚風。遂使兩目鬥睛。

炮製方法

以上前9味,各另研極細,共為1處,用細甘草梢煎汁3分之2,次入蘇、香2油3分之1兌勻,共和為丸,金箔為衣。

注意事項

乳母及小兒忌一切酒、面、豬肉、辛熱生痰等物。

使用方法

量其大小,薄荷湯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審視瑤函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二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川大黃3分(銼,微炒,搗羅為末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大便不通,心中煩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,粥飲送下。以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二。

《局方》卷十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蛤粉(研,飛)200兩,牙消(枯,研)10兩,硃砂(研,飛)10兩,人參25兩,雄黃(研,飛)75兩,龍腦(研)4兩,甘草(爁)50兩,金箔200片(為衣),銀箔200片(為衣),牛黃2兩(別研)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搜和,每1兩8錢作20丸,以金箔、銀箔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一歲兒每服如綠豆大,薄荷溫水化下,食後量歲數臨時加減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局方》卷十。

《直指小兒》卷二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膽汁和南星末(風乾)2錢半,全蠍(焙)2錢半,蟬殼2錢半,防風1錢半,白附子(生)1錢半,天麻1錢半,直殭蠶(炒)1錢半,麝半錢。

功效主治

風癇迷悶,抽掣涎潮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煮棗(去皮核取肉)和水銀半錢研極細,次入藥末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荊芥、生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小兒》卷二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錢,麝香半錢,蟾酥半錢,巴豆7枚(去皮心,清油內煎令紫色,取出,用新瓦盆子內出油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疳痢不止,體熱心煩,腹脹,不能乳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湯浸蒸餅為丸,如黃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空心以冷姜醋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真珠末1分,硃砂1分(細研),赤芍藥1分,杏仁1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赤茯苓1分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牡癘粉1分,麝香1分(細研),蝦蟆灰1分,犀角屑1分,巴豆10枚(去皮心,研,紙裹壓去油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心肺久熱,致成脊疳,漸漸羸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,更研令勻,用糯米飯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日早晨服2丸,以荊芥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八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細研),光明砂3分(細研,水飛過),犀角屑半兩,麝香1分(細研),木香半兩,人參3分(去蘆頭),代赭3(2)分,當歸半兩(微炒),檳榔3分,肉豆蔻2枚(去殼),川大黃2(3)分(銼碎,微炒),鱉甲1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杏仁20枚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巴豆1分(以淡漿水1大碗煮,盡去皮,出油,別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癥瘕,百病疳痼,腹脹黃瘦,發歇不恆,客忤疳痢,及吐逆不定,心腹多痛,驚風天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100日以下兒,服1丸,乳汁送下;2-3歲兒服2丸,空心粥飲送下。胸膈有病吐出,在臟腑有病,即利出惡物為驗。後只得吃漿水粥1日,其利自止。5-10日吃1服,永無滯結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八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川芒消半兩,甘遂1分(煨令微黃),雄黃半兩(細研),蜈蚣1枚(去足,炙令焦),蚱蟬7枚(微炙),巴豆霜半合,真珠末半兩,川椒1分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腹內痞結,多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用煉蜜1合,入白蠟1兩,合煎令溶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粥飲送下,以利為度;如未利,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八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細研),麝香半兩(細研),光明砂1兩(細研,水飛過),真珠末1分,甘遂1分(煨令微黃),虎睛仁2枚(細研),赤芍藥1分,赤茯苓3兩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巴豆霜1分,牡蠣1分(燒為灰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百病,驚癇,魍魎,三十六種無辜,癧子,疳溼,閃癖,天行,急黃,赤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蓐中兒,如粟米大;三百日兒,如黍米大;1-2歲如麻子仁大;3-4歲如麻子大;5歲以上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平旦以粥飲送下。至小食時,不吐利,更服1丸,仍與少許湯飲投之。當下諸惡物為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六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川大黃3分(銼碎,微炒),雄黃1分(細研),附子1分(炮裂;去皮臍),珍珠1分(細研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細辛1分,人參1分(去蘆頭),硃砂1分(細研),鬼臼1分(去須),莽草1分(微炙),川烏頭1分(炮裂,去皮臍),麝香半兩(細研),川椒半兩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,紫菀半兩(洗去苗土),巴豆20枚(去皮心,研,紙裹壓去油),鬼箭羽半兩,赤茯苓半兩,桂心半兩,乾薑3分(炮裂,銼),地膽5枚(糯米拌,炒令黃色,去翅足),野葛1分,芫青7枚(糯米拌,炒令黃色,去翅足),蜥蜴1枚(微炙),樗雞半兩(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諸屍,及中惡疰忤不惻之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及巴豆,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以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六。

《雞峰》卷五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好者)1兩,白不灰木(好者)1兩,黑牽牛1兩半(1半炒,1半生),粉霜1分(光明者,有黃石者不用),樸消1兩1分(青白成塊子佳,黃色不用)。

功效主治

伏暑氣,不問新久,臥床危困,及傷寒餘毒,並四時山嵐之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除粉霜別研外,餘為末,入粉霜同拌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隨證服之,每服3-5丸,食後以生薑湯送下,熱多者可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五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四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5錢,牛膽5錢,鉤藤5錢,人參1兩,羚羊角1兩,藿香1兩,麝香1兩,虎晴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青盲外障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七歲以上5丸。空心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七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細研)1分,大黃(銼,炒)2兩,巴豆(去皮心膜,麩炒,研,新瓦上取霜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大腸風熱秘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臨臥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七。

《得效》卷十六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錢,犀角2錢,金箔5版,銀箔5片,甘草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通睛。嬰兒雙眼睛通者,欲觀東邊,則見西畔,若振掉頭腦,則睛方轉,此肝受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,用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得效》卷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龍腦1分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熊膽1分,犀角屑半兩(末),胡黃連半兩(末),天竹黃1分(細研),山梔子半兩(末),郁李仁半兩(湯浸,去皮,研入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溫壯及驚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同研令勻,以糯米粥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以薄荷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十一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白花蛇(酒浸)半兩,人參半兩,茯神半兩,獨活半兩,鉤藤1分,腦子1錢,麝香1錢,牛黃1錢,硃砂(另研)3錢,雀兒飯甕30個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風癇,時發時止,歲月不休。

炮製方法

上件除研藥外,為末,後同研令勻,煉蜜為丸,1兩作30丸,金箔為衣。

使用方法

每一歲兒服1丸,人參湯或薄荷湯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十一。

《玉案》卷五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黃連(酒炒)5兩,廣木香3兩,檳榔3兩,大黃1兩,當歸4兩,黑牽牛(1斤,炒熟,取頭末)4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閉結,並痢疾後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生蜜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白滾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玉案》卷五。

《小兒病源》卷三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錢,天竺黃2錢,鬱金3錢(真如蟬肚者),梔子仁4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心經積熱,兩腮紅如胭脂,手足常熱,唇口乾燥;亦治急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和勻,煉蜜為丸,如黍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一週兒每服30丸,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小兒病源》卷三。

《病機沙篆》卷下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2錢5分,硃砂3錢,丹參3錢,丹皮3錢,鬱金3錢,冰片1錢,甘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熱入血室,發狂不認人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新汲水化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病機沙篆》卷下。

《衛生總微》卷五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錢,牛膽制天南星末1錢,滴乳香末1錢(研),人參(去蘆)1分,天麻1分(去苗),防風(去蘆叉枝)1分,白殭蠶(炒,去絲嘴)1分,茯神(去心內木)1分,硃砂3錢(研,水飛),麝香1分,全蠍1分,腦子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急慢驚,發搐痰壅,及吐瀉生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荊芥、薄荷湯化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總微》卷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七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兩,麝香(研)1兩,人參1兩,沉香(銼)1兩,丁香1兩,胡黃連2兩,前胡(去蘆頭)2兩,木香1兩,生犀角(鎊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男子婦人熱勞留連,羸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米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七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九引《孔氏家傳》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錢,片龍腦半錢,熊膽半錢,雄黃(水磨)半錢,麒麟竭,硃砂1錢,木香1錢,蟾酥1字,麝1字。

功效主治

陽證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新粟米飯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常服3丸,急病5丸,男左女右,新汲水磨灌鼻內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九引《孔氏家傳》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引《吉氏家傳》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錢,雄黃1錢,銀粉1錢,末砂1錢,全蠍1個,巴豆3粒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風,驚叫夜啼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蒸餅心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薄荷湯送下,驚叫夜啼,煎燈心、石蓮心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引《吉氏家傳》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卷下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雄黃(研,水飛)2錢,天竺黃2錢,牽牛末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疳積,驚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同再研,麵糊為丸,如粟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至5丸,食後薄荷湯送下。常服尤佳,大者加丸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小兒藥證直訣》卷下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六引《龍木論》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,白附子1分,肉桂1分,幹蠍1分,芎藭1分,石膏1分,白芷半兩,藿香半兩,硃砂少許,麝香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通睛外障。初因失誤築打頭面額角,兼倒僕下,令兒肝受驚風,使目通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乳母忌熱面、豬肉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臨臥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六引《龍木論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四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研)1分,丹砂(研)1分,天竺黃(研)1分,蠍梢1分,白殭蠶1分,天南星1分,白附子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中風痙,頸項強直,及風癇潮發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並生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至2丸,金銀薄荷湯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四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十一引《管見大全良方》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錢,麝香半錢,辰砂(以上並研)半兩,南星(炮)半兩,白附子(炮)半兩,蠍梢1分。

功效主治

失音不語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薑汁煮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不拘時候,淡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十一引《管見大全良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研)半兩,硇砂(研)1分,丹砂(研)1分,水銀1分,硫黃(入銚子,熔入水銀,攪勻,焰起,下火以溼布撲滅)1分,膩粉(研)1分,龍腦(研)1分,麝香(研)1分,金薄30片(研),雄黃1分(研。以上10味再同研勻細),天麻半兩,麻黃(去根節,先煎,掠去沫,焙)半兩,芎藭半兩,獨活(去蘆頭)半兩,人參半兩,茯苓(去黑皮)半兩,牛膝(酒浸,切,焙)半兩,升麻半兩,白芷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芍藥半兩,縮砂仁半兩,龍骨半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桔梗(銼,炒)半兩,葛根(銼)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柴胡(去苗)半兩,杜仲(去粗皮,切,炒)半兩,黃耆(銼)半兩,木香半兩,犀角(鎊)半兩,遠志(去心)半兩,防風(去叉)半兩,紫菀半兩,幹蠍(酒炒)半兩,烏蛇(酒浸,去皮骨,炙)半兩,肉豆蔻(去殼)半兩,蟬蛻(微炒)半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5遍)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白殭蠶(炒)半兩,藁本(去苗土)半兩,青葙子半兩,羌活(去蘆頭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中急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46味,除研藥外,搗羅為細末,與研藥拌勻,炊大棗取肉,並同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加至3丸,空心熱酒送下。才覺中風,便取熱豆淋酒研化3丸服,良久以熱生薑酒粥投之,衣蓋汗出,即愈。患者只服2丸至3丸,不得多。四時中風傷寒加1丸,麻黃杏仁湯送下;小兒驚風,每服1丸如黍粒大,荊芥薄荷湯送下;大人癱瘓風,每服3丸,天麻酒送下,空心、午時、夜臥各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別研)1兩,天南星(搗羅為末,納牛膽中陰乾者)1兩,白附子(生用)半兩,天雄(炮裂,去皮臍)1分,躑躅花(醋拌,炒)半兩,天麻3分,犀角(鎊)1兩,烏頭(炮裂,去臍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中急風,涎潮昏塞,不省人事,口眼喎斜,手足軃曳,抽掣麻木,筋脈拘急,面板不仁。

炮製方法

上八味,除研外,搗羅為末,拌勻,煉蜜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或2丸,溫薄荷自然汁化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(人衛本)卷五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研)半兩,龍腦(研)半兩,白殭蠶(炒)半兩,幹蠍(炒)半兩,白附子(炮)半兩,天南星(牛膽漬者)半兩,半夏(湯洗7遍,焙乾,炒黃)2兩,丹砂(研)2兩,烏蛇(酒浸,去皮骨,炙)1兩,天麻(酒浸,焙)1兩,雄黃(研)1兩,甘草(炙)1兩,琥珀(研)3分,麝香(研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心中風,精神不寧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細嚼,荊芥人參湯送下,食後臨臥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(人衛本)卷五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硃砂半兩(細研,水飛過),熊膽1分(細研),龍腦1錢(細研),黃連末半兩,膩粉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肝心壅熱上衝,眼赤腫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溫水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研)1錢,烏頭(炮令開坼,去皮臍)1兩,粉霜(研)半兩,半夏(湯洗7遍,焙乾)1分,麝香(研)1錢,丹砂(研細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卒中暗風眩暈,痰厥頭痛,胸膈涎壅,言語謇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和勻,生薑自然汁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研薄荷自然汁少許,和溫酒送下;疾甚者,每服3丸,研灌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八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大戟1分,硃砂1分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枳殼1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鱉甲半兩(塗醋,炙令黃,去裙襴),川大黃半兩(銼,微炒),巴豆霜半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百病,及一切難治之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黃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以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八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,龍腦1錢,麝香1錢,雄黃1分,丹砂半錢(五味同研),天麻半兩,烏犀(鎊)半兩,幹蠍(去土,炒)半兩,羚羊角(鎊)半兩,羌活(去蘆頭)半兩,獨活(去蘆頭)半兩,防風(去叉)半兩,細辛(去苗葉)半兩,白芷半兩,赤茯苓半兩,蟬蛻半兩,麻黃(去根節)半兩,牛膝(酒浸,切,焙)半兩,芎藭半兩,五加皮半兩,白附子(炮)1分,烏蛇(酒浸,去皮骨,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風及癱瘓,言語謇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嚼破,溫酒或荊芥茶送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。

《聖惠》卷四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3分(細研如粉),鐵精3分(細研如粉),金箔50片,銀箔50片(細研如粉),石膏3分,龍齒3分(細研如粉),地骨皮3分,茯神1兩,川升麻3分,玄參3分,人參1兩(去蘆頭)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枳實半兩(麩炒微赤),葳蕤3分,赤芍藥3分,生乾地黃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黃芩3分,硃砂3分(細研如粉),虎睛1對(酒浸一宿,微炙)。

功效主治

心臟風邪,狂亂失志,不得安定。中風,心多恐怖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煎地骨皮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分,牡蠣1分(燒為粉),川大黃1分(銼碎,微炒),黃芩1分,龍角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驚啼,煩悶壯熱,少得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滿月兒,每服2丸,以乳汁研破服;1歲兒服5丸,以薄荷湯送下。餘以意加減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入),硃砂1分(細研入),蘆薈1分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白殭蠶半兩(微炒),龍齒3分(細研),當歸1分(銼,微炒),赤芍藥1分,鉤藤1分,蝸牛1分(麩炒令黃),代赭1分,牡蠣1分(燒為粉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夜啼,多驚煩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一月及百日兒,每服3丸,用薄荷湯送下;半年至1歲兒,每服5丸,連夜3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2分(細研),代赭3分,牡丹3分,麝香1錢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軀啼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丸,以溫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麝香半分(細研),龍腦半分(細研),青黛半兩(細研),熊膽1分(研入),胡黃連1分,木香1分,犀角屑1分,蘆薈1分(細研),蟾酥半分(研入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腦疳,身熱發枯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以麵糊為丸,如黃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溫水送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細研),硃砂半兩(細研,水飛過),子芩半兩,犀角屑半兩,麝香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幹疳,體熱羸瘦,心神煩躁,少得眠臥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都研令勻,以糯米飯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用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細研)半兩,人參(去蘆頭)半兩,茯神半兩,芎藭半兩,獨活半兩,犀角屑半兩,羌活半兩,麻黃(去根節)半兩,幹蠍(微炒)半兩,防風(去蘆頭)半兩,龍齒半兩,赤箭半兩,甘菊花半兩,當歸(銼,微炒)半兩,桂心半兩,麝香(細研)各半兩,羚羊角屑3分,生乾地黃1兩,硃砂1兩(細研,水飛過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中風,心神恍惚,或時口噤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小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以薄荷、竹瀝酒研破服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五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半兩(細研),硃砂1兩(細研,水飛過),麝香1分(細研),龍腦1分(細研),附子1兩半(炮裂,去皮臍),羌活1兩,白殭蠶1兩半(微炒),白附子1兩(炮裂),幹蠍1兩(全者,微炒),芎藭1兩,天南星1兩(炮裂),當歸1兩,桂心1兩,木香1兩,天麻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檳榔1兩,獨活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,同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櫻桃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以薄荷酒研下;薄荷、蔥茶下亦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九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研)1分,蛜(蟲祁)(微炒)1分,天南星(炮,搗)1分,膩粉(研)1分,半夏(湯洗7遍,焙)1分,麝香(細研)1分,天漿子3-7枚,丹砂(研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急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燒粟米飯為丸,如黍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-5丸,荊芥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一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研)1分,雀屎白(炒)半兩,芍藥3分,芎藭1兩,黃耆(細銼)1分,乾薑(炮裂)半兩,甘草(炙)3分,人參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白麵(炒)3兩,巴豆(去心膜,別研如膏,紙裹壓去油)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食癇瘛瘲,及諸變蒸,腹中宿痞,飲食不節,腹滿溫壯,朝夕發甚,大小便不通,脾胃氣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與巴豆膏和,令勻,煉蜜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1歲兒如黍米大2丸,2-3歲如綠豆大3丸,並用米飲送下。微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一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細研)1分,天竹黃(細研)1分,雄黃(細研)1分,龍腦(細研)1分,犀角屑1分,麝香(細研)1分,水銀(入少棗肉研令星盡)1分,幹蠍(微炒)1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分,硃砂(細研,水飛過)半兩,天麻半兩,白殭蠶(微炒)半兩,蟬殼(微炒)半兩,桑螵蛸(微炒)半兩,羚羊角屑半兩,香附子半兩,白附子(炮裂)半兩,羌活半兩,獨活半兩,蔓荊子半兩,麻黃(去根節)半兩,野狐肝(微炙)半兩,烏蛇1兩(酒浸,去皮骨,炙令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中風,痙,牙關緊急,項背強直,及一切驚癇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,同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以薄荷酒研下。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○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研)1兩,人參1兩半,沉香(銼)1兩半,木香1兩半,積殼(去瓤,麩炒)1兩半,前胡(去苗)1兩半,麝香(研)1兩,黃連(去須)1兩,犀角(鎊)1兩,胡黃連3分。

功效主治

走注,惡氣偏僻,面板疼痛如錐刺。背胛牽強伏連,羸瘦發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米飲送下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○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(研)半分,阿魏(研)半分,丹砂(研)半錢,安息香(研)半錢,肉豆蔻(去殼)1枚,桂(去粗皮)1分,木香1分,當歸(切,焙)1分,檳榔(炮,銼)2枚,桃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49枚。

功效主治

注氣兼冷氣,心腹痛,或卒得注痛如鬼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糯米飯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空心溫酒送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○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六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3分(細研),黃連2兩(去根),黃芩1兩,芎藭1兩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,梔子仁1兩,馬牙消1兩(細研)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硃砂半兩(細研,水飛過),麝香1錢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心脾壅熱,口舌乾燥,兼煩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同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食後及夜臨臥時煎竹葉湯研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黃連半兩(去須),決明子1分,蕤仁1分(湯浸,去皮),犀角屑半兩,龍腦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眼胎赤,久不愈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溫水送下,1日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六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川椒1分(去目及閉口者,微炒去汗),雄黃1分(細研),川大黃1分(銼碎,微炒),當歸1分(銼,微炒),天雄3分(炮裂,去皮臍),川烏頭3分(炮裂,去皮臍),消石1分,人參1兩(去蘆頭),川芒消1分,桂心1分,硃砂1分(細研),細辛1分,乾薑1分(炮裂,挫),蜥蜴1枚(微炙),巴豆50枚(去皮心,研,紙裹,壓去油)。

功效主治

諸疰在人體,寒熱短氣,兩脅下痛引背腰,少力不能行,飲食全少,面目萎黃,小便澀,項強不得俯仰。腹中堅癖,臍下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以暖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牛黃1分(細研),幹蠍1分(微炒),防風1分(去蘆頭),犀角屑半兩,麝香1分(細研),鉛霜1分(細研),天麻半兩,天竹黃半兩(細研),白附子半兩(炮裂),烏蛇肉半兩(炙令黃),天南星1分(炮裂),膩粉1錢,硃砂半兩(細研,水飛過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中風,手足搐搦,及驚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用溫薄荷酒研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《普濟方》三八○引《全嬰方》: 牛黃丸

配方組成

黃連1兩,黃芩1兩,龍膽草1兩,大黃1兩,牛黃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疳熱進退,或即盜汗,大便堅實,時時心躁,情意不悅,或大便焦黃;鼻衄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三歲每服20丸,米湯送下;又治鼻衄,鹽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三八○引《全嬰方》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