附子(炮,去皮臍)2兩,五味子2兩,山茱萸(取肉)1兩,山藥(銼,炒)1兩,牡丹皮(去木)1兩,鹿茸(去毛,酒蒸)1兩,熟地黃(酒蒸)1兩,肉桂(去皮,不見火)1兩,白茯苓(去皮)1兩,澤瀉1兩。
腎臟虛弱,面色黧黑,足冷足腫,耳鳴耳聾,肢體羸瘦,足膝軟弱,小便不利,腰脊疼痛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70丸,空心鹽酒、鹽湯送下。
《濟生》卷一。
熟乾地黃(酒浸1宿)2兩,艾葉(薄醋糊漿過,炒)2兩,川續斷(中心有絲者,去蘆)2兩,鹿茸(熞去毛,酒浸1宿,炙)2兩,肉蓯蓉(酒浸1宿,去皺皮)2兩,阿膠(麩炒)2兩,當歸(去蘆、酒浸1宿)2兩,牡蠣(鹽泥裹,煅3次,別研)1兩,赤石脂(煅,別研)1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1兩。
婦人虛損,血敗不足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-50丸,空心、食前溫酒或用白湯任下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十。
肉蓯蓉(酒浸1宿、切,焙)1兩,牛膝(酒浸,切,焙)1兩,菟絲子(酒浸,別搗)1兩,山芋1兩,續斷1兩,山茱萸1兩,五味子1兩,柏子仁1兩,巴戟天(去心)1兩,遠志(去心)1兩。
虛勞羸瘦。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5丸,食前溫酒或鹽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九。
附子(炮,去皮臍)1兩,乾薑(炮)1兩,肉桂(去粗皮)1兩,菟絲子(酒浸軟,別研細)1兩,厚朴(去粗皮,薑汁炙)1兩,巴戟(去心)1兩,遠志(去心,薑汁浸,炒)1兩,破故紙(炒)1兩,赤石脂(煅)1兩,川椒(炒出汗,去目及閉口者)2兩。
真氣虛損,下焦傷竭,臍腹強急,腰腳疼痛,亡血盜汗,遺洩白濁,大便自利,小便滑數;或三消渴疾,飲食倍常,肌肉消瘦,陽事不舉,顏色枯槁。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至50丸,溫酒、鹽湯任下。
《局方》卷五(續添諸局經驗秘方)。
附子1兩(用防風1兩,銼如黑豆大,鹽4兩,黑豆1合,炒附子裂,去諸藥,只用附子,去皮臍),葫蘆巴1兩,木香1兩,巴戟(去心)1兩,川楝子(炮,取肉)1兩,官桂1兩,延胡索1兩,蓽澄茄(去蒂)1兩,舶上茴香(炒)1兩,破故紙(炒)1兩。
小腸寒疝、伏梁、奔豚、痃氣等疾;亦治婦人盲腸氣。
上為細末,用糯米粉酒打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辰砂為衣。
每服30-50丸,空心酒送下;婦人醋湯送下。若入益智子亦可。
《百一》卷十五。
黃耆2兩,白朮2兩,茯苓1兩5錢,山藥1兩5錢,人參1兩,大熟地3兩,當歸1兩,白芍1兩,山萸肉2兩,杜仲2兩,續斷2兩,棗仁2兩,遠志1兩,北五味7錢5分,龍骨7錢5分,牡蠣7錢5分
體虛遺精,血氣大虧,健忘,心腎不交者。
金櫻膏為丸,每服4錢,開水送下。或用石斛4兩熬膏和煉蜜為丸。每早開水送下4錢。
《醫學心悟》卷三。
茴香(炒)2兩,葫蘆巴(炒)1兩,破故紙(炒)1兩,蒼朮(米泔水浸1宿)1兩,菟絲子1兩(酒浸1宿,炒,以上5味,用煮酒浸3宿),大川烏1個(1兩者,好醋浸3宿),青鹽半兩,丁香2錢,木通半兩(用鹽2錢,好酒1碗,煮幹),麝香半錢。
諸虛不足
上為細末,用前浸藥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40-5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八。
巴戟(去心)1兩,肉蓯蓉(酒浸,切,焙)1兩,白朮(米泔浸1宿,切,焙)1兩,五加皮(銼)1兩,石斛(去根)1兩,鹿茸(去毛,酥炙)半兩,人參3分,菟絲子(酒浸1宿,別搗)3分,柏子仁(研)3分,菊花3分。
瘴氣虛弱,面色萎黃,不思飲食,或困或省,心腹脹滿,痞氣耳鳴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、臨臥溫酒送下;鹽湯亦得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七。
肉蓯蓉(酒浸)、菟絲子(酒浸)、牛膝(酒浸)、幹山藥、熟地黃、川烏頭(泡)、澤瀉、人參、當歸、官桂(不見火)各等分。
陽損久虛下冷,夜頻起。
上為細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九引《瑞竹堂方》。
延胡索(炒)1兩,巴戟(去心)1兩,葫蘆巴(炒)1兩,蓽澄茄1兩,茴香(炒)1兩,木香1兩,補骨脂(炒)1兩,肉蓯蓉(酒浸1宿,切,焙)1兩,川楝子肉(炒)1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半兩。
元髒虛冷,臍腹刺痛,脅肋脹滿,洩瀉腸鳴,睏倦少力,及小腸氣痛。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,以硃砂為衣。
每服50丸,空心、食前溫酒或鹽湯任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九。
黃耆(蜜炒)1兩,熟地黃(酒浸9次,陳米飯蒸)1兩,白茯苓1兩,山藥1兩,枸杞子1兩,肉蓯蓉(去皮)1兩,牛膝(去蘆)1兩,香附子1兩。
上為細末,醋煮蒸餅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空心溫酒送下;鹽湯亦可。年50以下者用枳殼,以上者用香附子(麩炒去毛),煎湯送下。
《攝生眾妙方》卷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