谷芽15g,麥芽15g,神曲9g,焦雞內金9g,焦山楂9g,陳皮9g,枳殼6g,蘇梗6g,桔梗6g,萊菔子9g,佩蘭9g,藿香6g,甘油6g。
慢性胃炎(飲食積滯型)。食慾不振,納食不佳,脘腹脹滿,舌苔白厚,脈沉弦。
《臨證醫案醫方》
人參3錢,白朮1錢半,陳皮1錢,芍藥5分,幹葛3分,歸身5分,紅花豆大,甘草(炙)2錢。
積聚痞塊。
上作1帖。送下保和丸25丸,龍薈丸15丸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四十一引朱丹溪方。
陳皮1錢,半夏1錢半,茯苓2錢,甘草1錢,蒼朮2錢,烏藥8分,香附8分,厚朴(姜炒)1錢,蘇梗7分。
霍亂初起,脹痛嘔吐,邪壅於上者。
水煎,熱服。以指探喉取吐,再服再吐。
《會約》卷七。
丁香、半夏、枳實、白蔻仁、麥芽、川芎、當歸、白芍、地黃、生薑、大棗。
產後乾嘔。
《婦科玉尺》卷四。
陳皮、半夏(姜制)、縮砂仁(研)、蒼朮(炒)、厚朴(姜炒)、藿香葉、香附(炒)、甘草(炙)、山楂、神曲(炒)。
小兒飲食無節,過食油膩、麵食等物,壅塞中脘,以致傷食吐,肚腹脹熱,惡食口臭,頻吐酸粘,眼胞虛浮,身體潮熱。
引用生薑,水煎服。先用三稜丸止其吐,後服此方。
《金鑑》卷五十二。
白朮1錢,陳皮1錢,半夏(油炒黃)1錢,茯苓1錢,藿香1錢,當歸8分,白芍8分,砂仁4分,竹茹4分,甘草4分,紫蘇8分。
妊娠惡嘔。
加生薑,水煎服。
《嵩崖尊生》卷十四。
人參1錢半,黃連6分(土炒),當歸1錢,黃芩7分(土炒),白芍藥1錢(酒炒),茯神1錢,石菖蒲5分,神曲7分,半夏7分,枳實(麩炒)4分,紅花3分,蘇子1錢5分。
噎膈。
用陳壁土研細,攪入長流水,澄清後煎藥,入姜計、白蜜少許,童便1-2匙,和服。
《古今醫徹》卷二。
升麻半錢,柴胡半錢,當歸身2錢,草豆蔻半錢,半夏3分,乾薑7分,甘草7分,紅消7分,黃耆半錢。
洩痢。
上都作1服。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稍熱服,兩飯間飲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○八。
神曲2錢,山楂2錢,麥芽2錢,茯苓2錢,厚朴(姜制)1錢5分,姜半夏1錢半,制香附1錢半,丁香5分,菔子(炒)5分。
食厥症,氣化遲難。
加竹茹1丸(薑汁炒),水煎,加檀香3分衝入而服。
《醫方簡義》卷三。
人參2兩,赤茯苓(去黑皮)1兩半,茅根1兩,甘草(炙)半兩,竹茹3分,半夏(湯洗7遍,焙)1兩,木通(銼)3分。
食飲不下,嘔逆清水,面目虛腫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3片,大棗2個(劈破)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三。
半夏、橘紅、白茯苓、甘草、丁香、藿香、炮姜、麥芽。
初生小兒嘔吐。
水煎服。
《痘疹傳心錄》卷十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