玄參丸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三: 玄參丸

配方組成

玄參、赤芍藥、生地黃、赤茯苓、荊芥、防風、木通、桔梗、黃芩、硃砂、青黛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疹痘後餘毒不散,遍身生瘡不已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芡實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薄荷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四: 玄參丸

配方組成

玄參1分,白殭蠶1分,白礬(生用)1分,甘草(生用)半分。

功效主治

纏喉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用鯉魚膽汁為丸,如赤小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食後溫生薑湯送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四。

《聖惠》卷六: 玄參丸

配方組成

玄參3分,羚羊角屑3分,木香3分,羌活3分,白鮮皮3分,沙參3分(去蘆頭),零陵香2分,檳榔3分,人參3分(去蘆頭),赤茯苓3分,黃耆3分,白芷3分,馬牙消3分,龍腦1分(研),麝香1分(研),鉛霜1分(研)。

功效主治

肺臟風毒,面板生瘡疹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龍腦等,同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以薄荷湯嚼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: 玄參丸

配方組成

玄參1兩,羚羊角屑1兩,川升麻1兩,漢防己1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1兩,沙參(去蘆頭)1兩,車前子1兩,桑根白皮(銼)1兩,梔子仁1兩,大麻仁1兩半,川大黃1兩半(銼碎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肺臟積熱,白睛腫脹,遮蓋瞳人,開張不得,赤澀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後以溫水送下,夜臨臥時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: 玄參丸

配方組成

玄參1兩,決明子1兩,黃耆(銼)1兩,黃連(去須)1兩,青葙子1兩,露蜂房(微炒)1兩,漏蘆1兩,羚羊角屑1兩,蕤仁1兩半(湯浸,去赤皮),珍珠粉半兩,雄黃(細研)半兩,硃砂(細研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眼膿漏,眥頭赤癢,日夜出膿水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,一時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後以溫漿水送下,臨臥再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二: 玄參丸

配方組成

玄參1兩,川升麻3分,梔子仁半兩,黃芩1兩,黃耆3分(銼)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,沉香3分,甘草半兩(生,銼),藍葉半兩,犀角屑3分,木通3分(銼),連翹3分,川芒消2兩。

功效主治

發背,及諸癰腫,大小便不通,心腹壅悶煩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煎竹葉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以通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七: 玄參丸

配方組成

玄參1兩,天門冬(去心,焙)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口瘡,虛火口瘡,連年不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1丸,綿裹含化咽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七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: 玄參丸

配方組成

玄參半兩,幹蠍1分(微炒),水銀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天釣,驚風搐搦,牙關緊閉,口吐涎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棗瓤研水銀星盡,納少煉蜜,入藥末,為丸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3歲以下,每服3丸,用薄荷湯研破服之;3歲以上,即加丸數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○: 玄參丸

配方組成

玄參1兩,升麻半兩,梔子仁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黃耆(細銼)3分,大黃(銼,炒)1兩半,吳藍半兩,犀角(鎊屑)3分,木通(銼)2兩,連翹3分,朴硝(研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發背,諸癰腫,丹石藥毒,頭痛壯熱,大小便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11味,先以10味搗羅為細末,再同樸消研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空心米飲送下。如不利,加至20丸,取快利2-3行為度,瀉下膿化為黃水即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○。

《聖惠》卷九十: 玄參丸

配方組成

玄參半兩,漢防己半兩,羌活半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木香半兩,梔子仁半兩,赤芍藥半兩,連翹1分,川升麻半兩,牛蒡子半兩(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胸間積熱毒,風氣不散,連項生惡核,煩熱不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粥飲送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