犀角(鎊)1分,黃芩(去黑心)1分,升麻1分,山梔子仁1分,黃耆(銼)1分,牛黃(研)1分,防己1分,樸消3分。
小兒風熱遊腫色赤。
上藥除牛黃外,為粗末。
每服2錢匕,以水1盞,煎取6分,去滓,下牛黃一大豆許,早晨、日晚各1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二。
犀角、大力、赤芍、生地、荊芥、防風。
錦霞瘟。渾身斑疹,痛癢非常。
《醫學整合》卷二。
犀角(鎊)1兩半,石膏1兩半,蘆根1兩半,大黃(銼,炒)1兩半,生麥門冬(去心)1兩半,甘草(炙)1兩,淡竹葉50片,生地黃2兩。
五臟風熱,眼赤,並黑睛上生黃翳,隱澀疼痛。
上(口父)咀,如麻豆大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下芒消末半錢匕,更煎令沸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七。
犀角1兩,射干半兩,草龍膽半兩,釣藤3分,黃芩1分,人參1分,茯苓1分,甘草(炙)1分,遠志1分。
小兒通睛外障。因先誤築打著頭面額角兼倒蹙撲下,令小兒肝受驚風,遂使眼目通睛。
上為末。
每用散1錢,水1盞,煎至5分,食後溫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(古籍本)卷六引《龍木論》。
犀角1兩,防風1兩,黃芩1兩,芍藥1兩,羚羊角半兩,知母半兩,人參半兩。
小兒青盲。因胎中受驚邪,致5-7歲便患眼,初夜臥多驚、嘔吐痰涎黃汁,漸失明,從一眼相牽俱損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水1盞,煎至5分,食後溫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(古籍本)卷三十三引《龍木論》。
犀角(鎊)1兩,竹茹1兩,桔梗(炒)、柴胡(去苗)、黃芩(去黑心)1兩半,樸消2兩,生天門冬(去心)2兩。
肺痿。咳嗽氣喘,喉中有血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5錢匕,水2盞,煎至1盞、去滓,下樸消少許,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九。
犀角(鎊)1兩,枇杷葉(炙,去毛)1兩,葛根(銼)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。
胃實熱。嘔噦,吐逆不食,頭痛煩渴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七。
犀角(鎊末)半兩,櫸皮(去粗皮,微炙)4兩。
小兒血痢。蠱毒痢。
上為粗末。
1-2歲兒,每服1錢匕,水7分,煎至4分,去滓,分2次溫服,空心、午後各1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八。
犀角(鎊)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知母(焙)1兩,人參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玄參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半,甘草(炙,銼)半兩。
外物撞刺,目赤腫痛,壓熱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二。
犀角(鎊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防風2兩,黃芩1兩。
痘疹已出未出者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,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溫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(古籍本)卷十八引《全生指迷方》。
犀角(鎊屑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,酸棗仁(炒)3分,茯神(去木)3分,甘菊花1兩,防風(去叉)3分,人參3分,柴胡(去苗)1兩。
膽虛。膽受冷,精神不安,眼目昏暗,臥起不定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食後溫服,1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二。
菖蒲1錢,犀角1錢,赤小豆1錢,赤芍藥1錢,木通1錢,玄參1錢,甘菊花1錢,甘草(炙)5分。
風熱上壅,耳門閉外腫痛,膿水流出。
上加生薑,水煎服。
《誠書》卷七。
犀角2兩,黃芩半兩,白附子1分(炮,去皮尖),麥門冬1分(去心),車前子半兩,羌活半兩。
黃膜上衝。因脾經受風,食毒傷胃,致黑晴從下生,其黃膜上衝,疼痛至甚,閉澀難開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水1盞半煎,食後溫服。
《得效》卷十六。
雄黃1分,麝香少許。
諸毒,或喉閉,邪氣惡毒入腹。
水煎,犀角汁研服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六四引《吳氏集驗方》。
犀角屑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升麻(洗,焙)1兩,知母(切)1兩,當歸(切,焙)1兩,甘草(炙)1兩,生乾地黃(焙)1兩,鱉甲(醋炙,去裙襴)1兩,石膏(打碎)1兩,柴胡(去苗)1兩。
產後寒熱瘧,往來不歇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,當未發前服,欲發時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二。
半夏(湯泡7次,切片)半兩,犀角1分(鎊),人參1分(去蘆,切片),白茯苓3錢(切片),甘草1錢(炙)。
小兒心經受熱,驚叫異常,目多赤脈,痰壅氣滿,不快乳食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2片,煎至3分,去滓,不拘時候旋旋與服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十。
犀角屑(鎊)半兩,升麻半兩,玄參半兩,常山半兩,松蘿1分,甘草(生銼)1分,細辛(去苗葉)1分,山梔子仁1分。
痰瘧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空心徐徐溫服,取吐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五。
犀角(鎊)1兩,地脈草1兩。
小兒蠱毒痢,下血不止。
上為粗末。
1-2歲兒,每服1錢匕,水1盞,煎至5分,去滓,分2次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