牽牛(生,為末)。
小兒膀胱實熱,腹脹,小便赤澀,水氣流腫,結胸傷寒,心腹硬痛,疳氣攻腎耳聾,風疹,陰疝核腫。
3歲每服1錢,空心青皮湯下;結胸傷寒,白糖調下;耳聾陰腫,用豬腰子半個,薄批,糝藥1大錢,重令遍,仍以少鹽擦之,溼紙煨熟,空心腹。風疹遍身,薄荷蜜湯下,大便利立效;陰疝核腫,糊為丸,如小豆大。每服30丸,茴香湯送下。
《永類鈐方》卷二十一。
牽牛子4兩(微炒)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白朮半兩,木香1兩,桑根白皮半兩(銼),木通半兩(銼),肉桂半兩(去皴皮)。
氣水。身體浮腫,腹脅妨悶,大小便澀,上氣喘息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五更初以生薑茶調下。至平明,更吃生薑茶粥,投轉2-3行自定。臨時相度虛實增減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四。
牽牛子2兩(微炒)。
水氣,遍身浮腫,氣促,坐臥不得。
上為末,以烏牛尿1升,浸1宿,平旦入蔥白1握,煎10餘沸,分2服。
去滓空腹服。水從小便利下大效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四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三。
牽牛子2兩(微炒),甜葶藶1兩(隔紙炒令紫色),桑根白皮2兩(銼),檳榔1兩,郁李仁2兩(湯浸,去皮,微炒),漢防己1兩,豬苓1兩(去黑皮),木通1兩(銼)。
水氣遍身浮腫,氣息喘急,小便赤澀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空腹溫服。如人行10裡,當利2-3行,如未利即再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四。
木通1兩,滑石1兩,黑醜5錢。
小便出血,痛不可忍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食前燈心、蔥白湯下。
《衛生鴻寶》卷一。
黑牽牛(半生半炒)。
小兒諸般腫脹。
取頭細末。
每服1-2匙,桑白皮煎湯,磨木香汁調服。
《回春》卷七。
黑牽牛不拘多少(燒熱,瓦上勻鋪,不可撥動,蓋欲半生半熟)。
腰痛。
上為末。
酒調服。加茴香尤好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三。
牽牛子(炒半生半熟)2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)1分,甘草(炙)1分,吳茱萸(湯洗,焙乾,炒)1分,陳橘皮(去白,焙)1分。
小兒咽喉中鳴,咳嗽痰壅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半錢匕,空腹以沸湯調下。微利出惡物即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一。
牽牛子(半生半炒)半兩,檳榔(生,銼)半兩。
大便澀秘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匕,生薑湯調下。未利,良久以熱茶投,疏利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七。
大黃1兩,鬱金1兩,青橘皮1兩,甘草3分,牽牛子(取末)2兩。
妊娠傷寒,腹脹,大便不通,喘急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生薑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利為度。
《傷寒總病論》卷六。
黑牽牛1兩,白牽牛1兩(半生半炒),大豆1合,白朮5錢,甘遂2錢5分。
脾溼太過,遍身浮腫,喘不得臥,腹脹加鼓,大便不溏,小便澀滯。
上為末。
每服3錢,米飲調下。以利為度。
《證治匯補》卷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