細辛(去葉)1分,川芎1分,白芷1分。
八般頭風,及眩暈噁心吐逆。
上為末。
(口畜)鼻中。仍以川芎、細辛、甘草為末,薄荷湯調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六引《海上方》。
細辛2兩半,人參1兩(去蘆頭),乾薑2兩(炮裂,銼),黃芩1兩,桂心2兩半,麻黃1兩半(去根節),當歸1兩半(銼,微炒),芎1兩半,石南1兩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生乾地黃3分,食茱萸3分。
風疰,走入面板中如蟲行,腰痛強直,五緩六急,手足拘攣,癮疹搔之作瘡,風屍身癢,卒風面目腫起,手不出頭,口噤不能語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。
細辛半兩,露蜂房半兩,槐枝2兩(銼細),鹽花1兩。
齒齦連頜腫疼,頻發動無時。
上為散。
每用5錢,以水1大盞,煎至7分,去滓,熱含冷吐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
細辛1兩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桂心1兩。
口臭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以熟水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六。
細辛1兩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白朮3分,桂心3分,蔓荊子3分,芎2分,訶黎勒3分(煨,用皮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肺傷風冷,鼻流清涕,頭目疼痛,胸膈不利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七。
細辛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五味子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桂心3分,半夏1兩(湯浸洗7遍去滑),麻黃2兩(去根節)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前胡3分(去蘆頭)。
卒上氣,心胸壅悶,頭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大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。
細辛1兩,生乾地黃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桂心1兩半,赤茯苓1兩,枳實半兩(麩炒微黃),五味子1兩,栝樓1枚,青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。
胸痺短氣,喘息不利,心膈壅悶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二。
細辛半兩,羚羊角屑半兩,旋覆花半兩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紫蘇莖葉1兩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赤茯苓3分,石膏2兩,黃芩半兩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蔓荊子半兩,芎半兩,檳榔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腳氣發動,心膈痰壅,頭痛嘔逆,惡聞食氣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細辛1兩,紫菀1兩半(去苗土),五味子3分,貝母1兩(煨微黃)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赤茯苓1兩,人參3分(去蘆頭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青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。
咳嗽,痰唾稠粘,心胸壅滯,飲食減少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。
細辛(去苗葉)3錢,夏枯草3錢,蓽茇1錢,高良薑1錢。
偏頭疼,連牙齒風痛不可忍。
上為細散。
每用少許,隨痛左右搐入鼻內。如牙疼,用時須開口流涎,不得噴,候涎盡,以冷水點臘茶飲之,其痛立止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。
細辛1兩,天雄3分(炮裂,去皮臍),莽草1分(微炙),桂心3分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乾薑1兩(,炮裂,銼),珍珠半兩(細研),川烏頭1兩(炮裂,去皮臍),雄黃半兩(細研)。
飛屍,在人皮中,又名惡脈,又名賊風。發時頭痛,不在一處,針灸則移,發時一日半日方微愈,須臾復發。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令勻。
每服1錢,以暖酒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五。
細辛1兩,芎1兩,當歸1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,獨活1兩半,蓽茇半兩,雞舌香半兩。
牙齒疼痛。
上為粗散。
每用半兩,以水2大盞,煎至1盞,去滓,熱含冷吐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
細辛3分,秦艽1兩(去苗),獨活1兩,桂心1兩,山茱萸1兩,天雄1兩(炮裂,去皮臍),薯蕷1兩。
婦人風眩頭疼,目被風牽引,偏視不明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細辛半兩(洗去苗土),訶黎勒皮半兩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桂心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紫菀3分(洗去苗土),人參半兩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碎)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。
婦人肺臟虛寒,胸中痰滯,不欲飲食,時復咳嗽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。
細辛3分,前胡1兩(去蘆頭),白朮3兩,訶黎勒皮3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烏角1兩(微炒)。
妊娠傷寒,心胸不利,壯熱頭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四。
細辛1兩,肉桂(去皴皮)1兩,獨活1兩,秦艽(去苗)1兩,麻黃(去根節)1兩,菖蒲1兩,紅蘭花1兩,薏苡仁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當歸(銼,微炒)1兩,萆薢(銼)1兩,枳殼(麩炒微黃,去瓤)半兩。
產後中風,手腳不遂,筋脈拘急,不能言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、酒各半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細辛半兩,桂心1兩,赤芍藥3分,前胡1兩(去蘆頭),石膏2兩半,葛根3分(銼),黃芩半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產後傷寒,虛須體熱,頭痛,四肢骨節俱疼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蔥白5寸,豉50粒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,以微汗為效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八。
細辛半兩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麻黃3分(去根節),杏仁21枚(湯浸,去皮尖雙仁)。
小兒咳逆上氣,心胸壅悶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入生薑少許,煎至5分。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細辛1兩,白朮1兩,獨活1兩,附子(炮)1兩,防風1兩,肉桂1兩,麻黃(去節)2兩,厚朴(薑汁炙)2兩,枳實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脾臟中風,肉熱,肌皮淫淫如蟲行,或腠理開,汗大洩,面板肉色不澤,唇鼻黃色。
上為末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8分,不拘時候服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十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細辛、草烏尖、乳香各等分。
蛀牙。
上為細末,熔黃蠟為條。
用時就火丸,塞孔中,良久效,無孔,即咬於痛處,有涎即吐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八引《海上方》
細辛1兩,半夏1兩(湯洗7遍去滑),桂心1兩,赤茯苓1分,白朮2兩,當歸3分(銼,微炒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。
飲癖,胸中結滯,臍下滿急,嘔逆,不能食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一。
細辛1兩,芎1兩,赤茯苓1兩半,桑根白皮2兩(銼),麥門冬1兩半(去心)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郁李仁1兩(湯浸,去皮尖,微炒)。
傷寒,發歇寒熱,唇口乾焦,毒氣攻四肢浮腫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以水1中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細辛2兩,乾地黃2兩,甘草(炙)2兩,桂心5兩,茯苓5兩,枳實(炙)3兩,白朮3兩,生薑3兩,栝樓實3兩。
胸痺連背痛,短氣。
上為末。
每服方寸匕,酒送下,1日3次。
《外臺》卷十二引《深師方》。
瓜丁、細辛各等分。
齆鼻有息肉,不聞香臭。
上為末,以棉裹如豆大許。
塞鼻中,須臾即通。
方出《千金》卷六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六。
細辛、桂心各等分。
卒忤停屍,不能言。
上為細末。
納口中。
方出《外臺》卷二十八引張文仲方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五四。
附子2分(炮,去皮),秦艽3分,人參3分,牡蠣3分(熬),蜀椒3分(汗,去目閉口者),乾薑5分,桂心5分,茯苓1兩,桔梗1兩,防風1兩半,白朮1兩,當歸1兩,獨活1兩,柴胡5分,黃芩3分,烏頭半兩(炮,去皮),甘草3分(炙),麻黃3分(去節),芎3分,石南半兩,莽草半兩,牛膝半兩,天雄半兩(炮,去皮),栝樓半兩,杜仲半兩(炙),細辛2分。
風入五臟悶絕,常自燥痛,或風注入身,冷注鬼注,飛屍惡氣腫起,或左或右,或前或後,或內或外,針灸流移,無有常處,驚悸,腹脹氣滿,叉心頭痛,或恍惚悲懼,不能飲食,或進或退,陰下溼癢,或大便有血,小便赤黃,房中勞極。
上為散,仍別稱之合和也。
旦以清酒服5分匕訖,如行十里勢欲歇,更飲酒5合佳。
《千金翼》卷二十。
姜4分,細辛5分,皂莢2分,椒4分,附子2分。
齆鼻有息肉,及中風有濁濃汁出。
上藥治下篩。
以棉裹如杏仁大,著鼻孔中,每日1次,5日濁膿盡。
《醫心方》卷五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細辛1兩,枳實半兩(麩炒微黃),防風1兩(去蘆頭),石膏1兩,白朮1兩,麻黃2兩(去根節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桂心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脾臟中風,肉熱肌痺,淫淫如蟲行,或腠理開,汗大洩,面板肉色不澤,唇鼻黃色。
上為散。
忌生冷、油膩、粘滑、豬、雞肉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。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五。
細辛3分,芎半兩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杏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赤茯苓3分,白朮3分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桂心半兩,前胡半兩(去蘆頭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肺臟外傷風冷,時有咳嗽,頭目不利,多涕。
上為散。
忌生冷、溼面、油膩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,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六。
細辛1兩,赤芍藥1兩,桂心3分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傷寒初得1日,壯熱,頭目四肢疼痛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熱服,不拘時候。良久吃蔥粥投之,衣蓋出汗。
《聖惠》卷九。
細辛1兩,莽草(微炙)1兩,曲頭棘針1兩,垣衣(燒灰)1兩,鹽花1兩半,蕎麥麵3兩。
牙齒疼痛,搖動欲落,疳蟲膿血,臭氣黑惡,不能食。
上為末,以釅醋和蕎麥麵,裹上藥,以炭火燒令赤,又以醋淋,更燒,如此三遍止,研令極細。
每日將用揩齒,如根動搖,揩不得時,即以棉裹貼齒根上,咽津無妨。用10日後,齒牢,患十年者皆效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
細辛3分,肉桂半兩(去蘆頭),人參3分(去蘆頭),麻黃3分(去根節)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紫菀半兩(洗去苗土),赤茯苓3分,白朮半兩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桔梗半兩(去蘆頭),前胡3分(去蘆頭),百合3分,厚朴2兩(去粗,皮,塗生薑汁炙令香熟),甘草半兩(炙微,赤,銼),赤芍藥半兩。
傷寒,咳嗽喘促,鼻塞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細辛2兩,川升麻2兩,地骨皮2兩,角蒿2兩,牛膝3兩(去苗),生地黃5兩。
齒(匿蟲),齒根腐爛。
上為細灰。
每夜臨臥敷齒根,或以蠟紙上貼之,至旦即去之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
細辛1兩,赤茯苓1兩,白朮1兩,芎1兩,柴胡1兩(去苗),當歸1兩(銼,微炒),麻黃2兩(去根節),乾薑1兩半(炮裂,銼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防風1兩半(去蘆頭),獨活1兩半,石膏2兩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桂心1兩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中風痺,頭目昏悶,肢節疼痛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九。
細辛3分,枇杷葉1兩(拭去毛,炙微黃),人參1兩(去蘆頭)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赤茯苓3分,前胡1兩(去蘆頭)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白朮半兩,芎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桂心半兩。
風痰氣逆,發即嘔吐,欠呿,昏悶,神思不爽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。
細辛半兩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漢防己半兩,桂心半兩,黃耆1兩(銼),白朮3分,赤茯苓3分,赤芍藥3分,當歸半兩。
虛勞心胸壅悶,喘促,四肢腫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。
細辛3分,甘菊花3分,犀角屑1兩,牛黃半兩(細研),羚羊角屑半兩,龍腦1分(細研),天竺黃1分(細研),琥珀3分(細研),硃砂3分(細研),密蒙花半兩,防風3分(去蘆頭),蔓荊子半兩,赤芍藥半兩,酸棗仁3分(微炒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。
風毒攻兩眼緊小,羞明,見風流淚,視物昏暗。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都研令勻。
每服1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
細辛半兩,川升麻3分,芎1兩,當歸1兩,丹參3分,赤芍藥1兩,黃芩1兩,檳榔1兩,川大黃1兩(銼,碎微炒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肝氣上壅,攻注眼疼睛痛,及腹脅滯悶。
上為粗散。
忌炙煿、熱面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
細辛半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赤茯苓1兩,車前子1兩,藁本1兩,赤芍藥1兩,川大黃(銼碎,微炒)1兩,玄參1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眼瞼腫硬,刺痛不開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,食後竹葉湯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二。
細辛1兩,赤茯苓1兩,黃芩1兩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木通1兩半,黃連1兩半(去須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葳蕤1兩半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墜睛眼,風熱牽瞳人向下。
上為粗散。
忌炙煿、油膩、毒滑魚肉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後溫服,臨臥再服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。
白殭蠶1兩,升麻(末)1兩,白礬(末)半兩。
牙疼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半錢,揩牙患處,含口多時吐涎,次用沉香散。
《雞峰》卷二十一。
細辛1兩,麻黃1兩(去根節),葛根3分(銼),荊芥1兩,白朮1兩,赤芍藥1兩,紫菀3分(洗去苗土),桔梗1兩(去蘆頭),桂心1兩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,五味子3分。
傷寒3日,咳嗽,胸膈不利,四肢煩疼,壯熱頭痛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九。
細辛2兩,防風2兩,知母2兩,茺蔚子2兩,黑參1兩,桔梗1兩,大黃1兩,羚羊角1兩。
倒睫拳毛外障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以水1盞,煎至5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卷四。
細辛(去苗葉)半兩,甘菊花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半兩,赤芍藥半兩,石膏(細研水飛)1兩,藁本(去苗土)1兩,芎1兩,防風(去叉)1兩,甘草(炙)1分。
風氣上攻,眼睛疼痛,牽連頭腦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食後沸湯調下,1日2-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八。
細辛2兩(去土),川芎2兩,甘草半兩(炙)。
老人春時多昏倦。
上為末。
每服1大錢,以水1盞,煎至6分,熱呷,可常服。男子女人通用。
《養老奉親》。
細辛(去苗葉)1兩半,熟乾地黃(焙)1兩半,甘草(炙,銼)1兩半,桂(去粗皮)1兩半,赤茯苓(去黑皮)2兩半,枳實(麩炒)半兩,白朮(銼)1兩半,乾薑(炮)1兩半,栝樓實(去皮)1兩半。
胸痺連背痛,短氣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溫酒調下,空心、日午、臨臥各1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一。
細辛(去苗葉)1兩,木通(銼)1兩。
小兒鼻塞生肉。
上為細散。
以綿纏裹大豆許,納鼻中,1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○。
細辛(去苗葉)1分,桂(去粗皮)1分,乾薑(炮)1分。
小兒解顱。
上為散。
以乳汁和塗頂上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七。
北細辛。
諸風。
上為細末。
用好皂角1挺,以淨刷蘸水就上刷令作沫,然後以指蘸皂角沫點細辛散,於牙關緊處擦之,不拘時候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二十一引《管見良方》。
細辛(去苗,銼)1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分。
聤耳,耳中痛,膿血出。
上為散。
以蔥汁和1錢匕,綿裹塞耳中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五。
細辛2兩,茺蔚子2兩,黑參1兩,黃芩1兩,桔梗1兩,大黃1兩,車前子1兩半。
因他病後生翳外障。
上為末。
以水1盞,散1錢,煎至5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卷三。
細辛(去苗葉)半兩,人參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五味子1兩,芎1兩半,藁本(去苗土)1兩半。
目瞼硬刺痛腫赤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2分,煎至7分,早、晚食前和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○。
細辛1兩,莽草1兩,曲頭棘針1兩,牆衣1兩,鹽花1兩半,蕎麥麵3兩。
牙齒疼痛,搖動欲落,疳蟲衄血,臭氣黑惡,不能食。
上為細末,以釅醋和蕎麵裹上件藥,以炭火燒令赤。
又以搖揩不得者,即以綿裹貼齒根上,咽津無妨。用後齒牢,患十年者皆效。
《普濟方》卷七十。
生地黃、地骨皮、石膏、白芷、何首烏、茯苓、當歸、寒水石、細辛、丁香、川芎、甘草、甘松、附子、青鹽各等分,升麻、茶末。
上為細末。
用庚子日為頭刷牙,每日2次。以餘掠鬢。
《普濟方》卷七十。
細辛3錢,白芷3錢,雄黃2錢(一方有白及)。
毒蛇所傷。
上為細末。
加麝香少許。每次2錢,溫酒調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七。
細辛1分,石膏1分,何首烏1分,川烏頭半兩,川芎半兩,幹薄荷半兩,蠍14個。
小兒、大人頭風頭疼,傷寒壯熱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用薄荷茶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六八。
細辛1錢,防風1錢,川芎1錢,前胡1錢,人參1錢,甘草1錢。
小兒氣塞多涕。肺為風寒所襲,而津液不收,則為鼻涕。
上為極細末。
用乳香煎湯調化服。
《幼科類萃》卷二十六。
蓽茇1錢,川椒1錢,薄荷1錢5分,荊芥2錢,細辛1錢5分,樟腦1錢5分,青鹽1錢5分。
牙痛。
上為極細末。
擦牙。拔出熱涎自愈。
《壽世新編》。
紅椒(去目,炒)半兩,鶴蝨半兩,牙皂半兩,蓽茇半兩,縮砂(去殼)半兩,荊芥(去梗)1兩,細辛(去苗)1兩,白芷2兩,草烏2兩。
風蚛牙痛,或牙齦宣爛,牙齒動搖,腮頷浮腫。蟲牙蛀,脈滑者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少許,於痛處擦之。有涎吐出,不得咽。少時,溫水漱口,頻頻擦之。
《局方》卷七(續添諸局經驗秘方)。
荊芥、細辛、露蜂房各等分。
牙齒疼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用3錢,水1大盞,煎至7分,去滓,溫漱冷吐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九。
細辛1兩(淨),川芎1兩,附子(淨,炮)半兩,麻黃1分。
風寒客於足太陽之經入腦,搏於正氣,頭痛如破,痛連腦戶,或但額間與眉相引,如風所吹,如水所浸,遇風寒則極,常欲得熱煦熨火,脈微弦而緊。
上(口父)咀,加連根蔥白、生薑、大棗,每服5錢,水1盞半、煎至1盞,連進3服。(一方無蔥、棗,微熱服)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六引《海上方》。
細辛半兩(去葉土),川烏頭尖7枚(去皮,生用)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地龍(去土)半錢。
洗頭傷風,項背拘急,甚者發搐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水1盞,加酒少許,槐白皮1寸,同煎至7分,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二。
細辛2分,瓦粉2分,生黃芩5分,芍藥5分,酒黃連7分,川芎7分,炒黃芩1錢,酒黃芩1錢,炙甘草1錢5分,柴胡2錢。
偏正頭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,水1大盞半,煎至1盞,取清,食後服之。
《蘭室秘藏》卷中。
北細辛2錢,蓽茇2錢,白芷3錢,川芎3錢,川烏1個,全蠍5個。
牙疼。
上曬乾為末。
或痛,先用鹽水洗淨,用少許敷痛處,立效;或有熱腫,即入腦子少許,和藥擦之,皆效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九。
細辛(去苗葉)3兩,甘草(炙,銼)3兩,乾薑(炮裂)3兩,五味子3兩,赤茯苓(去黑皮)4兩。
肺寒,咳嗽喘滿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沸湯點服,1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五。
全蠍2錢,白礬2錢,北細辛葉2錢,麝香少許。
牙齦腫痛。
上為細末。
摻腫處。仍用荊芥煎湯灌漱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九。
細辛(去苗葉)1分,甘草(炙)1分,木通(銼)1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分。
齆鼻不聞香臭。
上為散。
以羊膽汁和如棗核大,塞鼻中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六。
細辛(去苗葉)1分,升麻1分,藁本(去苗土)1分,芎1分,防風(去叉)1分,甘草(炙)1分,凝水石(研)半兩。
風熱牙齒黃黑。
上為散。
取少許敷齒,更取1錢匕,綿裹含化,咽津無妨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一。
細辛2兩,柳枝皮4兩。
牙齒動搖疼痛,齒齦宣露,咬物不得。
上銼細,炒令黃,納大豆1升,和柳皮更炒,候爆聲絕,於瓷器中盛。
用好酒5升浸,經1宿,暖1大盞。熱含冷吐,以愈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一。
細辛(去苗葉)1兩,荊芥(去梗)1兩,莽草1兩,升麻1兩,胡桐淚半兩。
牙齒浮動,宣露疼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用5錢匕,水2盞,加槐枝10數莖,鹽2錢匕,同煎令濃,熱漱冷吐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一。
細辛(去苗葉)1兩,草烏頭(罐子內燒存性)1兩。
牙疼肉爛,血出不止。牙齒動搖不穩。
上為細散。
每用少許揩牙。出涎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一。
細辛(去苗葉)半兩,羌活(去蘆頭)半兩,藁本(去苗土)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牛膝(酒浸,切,焙)半兩,木香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礬石(枯)少許,皂莢(入鹽燒灰)少許。
久患風牙,疼痛疳(匿蟲)。
上為散。
常用揩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○。
細辛(去苗葉)1分,蟾酥(炙幹)1分,瓜蒂1分,黃連(去須)1分。
齒(匿蟲)。
上為散。
每用1錢匕,塗貼齒齦上,1日3-5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九。
細辛(去苗葉)1兩,芎1兩,藁本(去苗土)1兩,獨活(去蘆頭)1兩,地骨皮半兩,蒺藜子3分。
牙齒疼痛,頭面浮腫,吃冷熱物不得;頭風鼻塞。
上為散。
綿裹如江豆大,含化咽津,1日換3-5次。若患頭風鼻塞,先以油塗頂心,以手摩一二百遍,次用散1錢匕,又摩頂心,依前摩數遍,必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九。
細辛(去苗葉)1分,菖蒲3分,乾薑(炮裂)半兩,棗肉(焙乾)半兩,雞舌香1分。
口臭,血不止。
上為散。
每用半錢,棉裹如杏仁,含咽津,1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