牽牛子(微炒)半兩,川大黃(銼,微炒)半兩,川升麻半兩,郁李仁(湯浸,去皮,微炒,研入)半兩,川樸消半兩,滑石1兩(細研),海蛤1兩(細研)。
小兒諸淋澀,臍下連膀胱妨悶,大腸氣壅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7丸,溫水送下,1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二。
牽牛子不拘多少(淨洗,飯上炊氣才透,便出攤令微冷,搗為末),青橘皮(去白,焙)1兩,木通(銼)1兩,陳橘皮(去白,焙)1兩,桑根白皮(銼)1兩,芍藥(焙)1兩,瓜蔞根(洗,焙)2兩。
風熱氣秘,瘰癧,產後血竭肚痛,婦人血氣,血風瘙癢,五淋,癱瘓風,腸風瀉血,肺氣,傷寒,風秘。腳氣,大小便秘澀不通。
上6味為末,每牽牛子1斤,入餘藥末4兩,拌和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隨其湯使,瘰癧,茶湯送下;產前安胎補損,芎酒送下;產後血竭肚痛,蘇木酒送下;婦人血氣,芍藥酒送下;血風瘙癢,枳殼酒送下;五淋,榆白皮酒送下;癱瘓風,豆淋酒送下;腸風瀉血,萎蕤酒送下;肺氣,訶黎勒酒送下;傷寒,蔥白酒送下;風秘,蔥薑茶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○三引《博濟》。
牽牛子1斤(一半生用,一半微炒),桂心1兩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芎1兩,郁李仁2兩(湯浸,去皮,微炒),木香1兩,青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。
臟腑壅滯。心腹氣悶,宿食不消,腰脅疼痛,大腸秘澀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前溫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。
牽牛子1兩(搗碎,微炒),大麻仁1分,當歸1兩(銼,微炒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木通1兩(銼)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產後大小便秘澀,腹脹疼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粥飲送下,不拘時候。以利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。
牽牛子4兩(生用),青橘皮2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木香1兩。
婦人大便不通,心腹虛脹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以溫水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。
牽牛子2兩(微炒),川樸消1兩,大麻仁1兩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甘遂半兩(煨令黃),木香1兩。
大便卒不通,心神煩悶,坐臥不安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以生薑湯送下。如人行10裡當通,如未通,即再服。強羸人加減服之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九。
牽牛子1兩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京三稜1兩(炮,銼),訶黎勒皮1兩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,川大黃2兩(銼碎,微炒),鱉甲2兩(塗醋多令黃,去裙襴),甘遂1兩(煨令微黃)。
石水。腹脹坐臥不得,小便澀少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食前以生薑、橘皮湯送下。以利為度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四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二。
牽牛子3分(微炒),漢防己1分,椒目1分(微炒),滑石半兩,瞿麥半兩,檳榔半兩,甘遂1分(煨令微黃),澤漆1分(微炒),桑根白皮半兩(銼),甜葶藶半兩(隔紙炒令紫色),郁李仁2分(湯浸,去皮,微炒)。
十種水氣,遍身浮腫,大小便澀,喘促不止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腹以木通、燈心湯送下。以利為度。未得快利,即再服之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四。
牽牛子1兩半(微炒),甘遂1兩(銼碎,微炒),訶黎勒皮3分,木香3分,京三稜3分(銼碎,醋拌,炒令幹),青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。
痞氣結聚在胃管,心腹脹硬,臟腑壅滯。脾積痞氣,大便不通,身腫少力,肢節疼痛。
上為末,以生薑汁2兩,蜜4兩,煎令稠熟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臥時生薑湯送下。以利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八。
牽牛子1分(生用),馬牙消1兩(煉令汁盡),雞膍胵半兩(生用,陰乾),甜葶藶半兩(隔紙炒令黃色),杏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肺臟氣實,胸膈壅滯,大腸不利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六。
牽牛子(8兩,4兩生4兩微炒,搗羅為末)4兩,木通1兩(銼),青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),桑根白皮3分(銼)。
熱病後,風氣壅滯,胸膈聚痰,大便不通。
上為末,入牽牛子末,研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溫水送下,不拘時候。以得通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十八。
牽牛子(10兩搗為末)6兩,木香半兩,檳榔半兩,青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。
臟腑壅滯,心腹氣悶,宿食不消,腰脅疼痛,大腸秘澀。
上藥木香以下為末,與牽牛子末攪和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食前溫酒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。
牽牛子(半生半熟)1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生乾地黃(焙)半兩,芎半兩,桑根白皮(銼)半兩,木香(炮)半兩,防己半兩,訶黎勒(炮,去核)半兩。
產後偏身腫滿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煎桑根白皮湯送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五。
牽牛子1兩(一半瓦上炒,一半生用),茴香子1兩(微炒),陳橘皮2兩(水浸,去白,於瓦上焙乾)。
一切風熱疥瘡攻注。
上為細末,用生薑汁煮麵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10丸,空心、臨臥用炒鹽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六。
牽牛子(半生半炒)3兩,檳榔(生,銼)2兩,木香1兩。
氣脹滿,大便秘澀,腹脅刺痛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溫酒、米飲任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七。
牽牛子(炒)1兩半,葶藶(炒熟)2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麩炒,別研)100枚,大棗(煮,去皮核,研)10個,芒消半兩(研),牛酥半合。
水腫,上氣,大便澀。
上藥先將前2味為末,入杏仁等研勻,次入牛酥,為丸如綠豆大。
每服8丸至10丸,空心粥飲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。
牽牛子(微炒)2兩,烏桕木根皮5兩,木香3兩,蜚蠊2兩,大黃(銼,炒)2兩,防己1兩,枳實(去瓤,麩炒)1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,羌活(去蘆頭)1兩。
三焦病,脹滿為水,小便不利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10丸,稍增至20丸,日中及雞鳴後各用溫甘草湯送下。以知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四。
牽牛子(生,搗羅為末,以生薑汁1升,慢火熬如餳)2兩,硇砂(湯中慢火熬,取霜)1兩,檳榔(煨,銼)3分,木香3分,桃仁(湯退,去皮尖雙仁,炒黃,別研)1兩半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3分,乾薑(炮)3分,人參3分,丁香3分。
痃氣,口吐酸水,醋心,常似有物在胸膈間。
上藥除煎研外,為末,入硇砂、桃仁研令勻,同入牽牛子煎中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漸加至20丸,空心、食後煎生薑湯送下。以利下積滯物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