香薷、葛根、厚朴、扁豆。
暑月鬱悶,胸膈不舒,或作嘔洩。
《醫級》卷七。
幹葛1兩,川升麻半兩,羌活半兩,桔梗(微炒)半兩,白芍藥半兩,川芎半兩,白茯苓半兩,白芷半兩,甘草半兩。
小兒傷寒。
上(口父)咀。每用3錢,水半盞,加生薑、蔥白,煎取其半服之。
《永類鈐方》卷二十一引《集驗方》。
藿香葉半兩,白茯苓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丁香1兩,幹葛根(銼)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。
小兒嘔吐後渴甚,津液燥少。
上為細末,次用麝香1錢(研細)同拌勻。
每服半錢至1錢,生薑湯調,放溫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七引張渙方。
紫蘇(去根)1兩,白芍藥1兩,香附子(炒,去毛)1兩,川升麻1兩,白乾葛1兩,薄陳皮1兩,白芷半兩,大川芎半兩,蒼朮(米泔浸,切,炒黃色)1兩,大甘草半兩。
四時感冒不正之氣,頭痛身疼,項強寒熱,嘔惡痰嗽,腹痛洩瀉,或風寒溼瘴。
上銼散。
每服4大錢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煎熱服,不拘時候。
《得效》卷一。
香薷散、升麻葛根湯。
夏月感冒暑邪。
上(口父)咀。加生薑,煎服。
《醫學入門》卷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