牡蠣丸
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: 牡蠣丸

配方組成

牡蠣粉1兩,肉蓯蓉1兩(酒浸1宿,颳去皺皮,炙令幹),磁石1兩(燒,醋淬7遍,細研,水飛過),山茱萸1兩,黃耆1兩(銼),熟乾地黃1兩,沉香1兩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懷香子1兩,丁香1兩,石斛1兩(去根,銼),乾薑1兩(炮裂,銼),巴戟1兩,桂心1兩半,檳榔1兩半,附子2兩(炮裂,去皮臍),吳茱萸1兩(酒浸7遍,焙乾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虛損,小便滑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以鹽湯送下,漸加至40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九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七: 牡蠣丸

配方組成

牡蠣2兩(燒為粉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狗脊1兩,白龍骨2兩(燒過),椒紅1兩(微炒),澤瀉1兩,韮子1兩(微炒),鹿茸2兩(去毛,塗酥炙微黃),肉蓯蓉2兩(酒浸1宿,颳去皴皮,炙令幹)。

功效主治

膀胱虛冷,腎氣衰微,小便滑數,白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: 牡蠣丸

配方組成

牡蠣粉1兩,阿膠3分(搗碎,炒令黃燥),當歸3分(銼,微炒),芎3分,續斷3分,鹿茸3分(去毛,塗酥炙令微黃),乾薑3分(炮裂,銼),代赭1兩,赤石脂1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海虛損,月水不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二。

《直指》卷十: 牡蠣丸

配方組成

圓白半夏1兩(盪洗10次,每個作2片,以木豬苓去皮2兩為粗末,同半夏慢火炒黃,放地出火毒一宿,不用木豬苓),煅過厚牡蠣粉1兩。

功效主治

精氣不禁,白濁,夢遺。

炮製方法

同為末,以山藥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留木豬苓養藥,瓷器密收。每服30丸,茯苓煎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直指》卷十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三引《衛生家寶》: 牡蠣丸

配方組成

石亭脂(研,生用)、牡蠣(用醋浸少時,生用)、青鹽、龍骨(真者,飯上蒸1次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中年以後,腎氣虛冷,夢遺洩精,小便白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青鹽打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鹽湯鹽酒送下。見效即住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三引《衛生家寶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六: 牡蠣丸

配方組成

牡蠣(火煅)3分,獨活(去蘆頭)3分,狗脊(去毛)3分,肉蓯蓉(酒浸,切,焙)1兩,龍骨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膀胱虛寒,小便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、食前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六。

方出《證類本草》卷二十引《經驗方》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一引《直指》: 牡蠣丸

配方組成

牡蠣(用炭1秤,煅通赤,取出於溼地上,用紙襯出火毒1宿)4兩,玄參3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丈夫、婦人瘰癧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早、晚食後、臨臥各以酒送下。藥將服盡,癧子亦除根本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證類本草》卷二十引《經驗方》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一引《直指》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: 牡蠣丸

配方組成

牡蠣1兩半(燒為粉),龍骨1兩半,續斷1兩,肉蓯蓉2兩(酒浸1宿,颳去破皮,炙幹),遠志1兩(去心),黃耆1兩(刮銼),鹿茸1兩(去毛,酥塗,炙微黃),桂心半兩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天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熟乾地黃2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,四肢羸劣,手足多疼,小便數,心神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及晚食前飲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: 牡蠣丸

配方組成

牡蠣1兩(燒為粉),鹿茸2兩(去毛塗酥,炙令微黃),黃耆1兩半(銼),土瓜根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桂心半兩,白茯苓1兩半,熟乾地黃1兩,龍骨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痟腎,小便滑數,虛極羸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空心及晚食前以清粥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三。

《醫學六要·治法匯》卷七: 牡蠣丸

配方組成

牡蠣。

功效主治

月水不止,眾藥不應者。

炮製方法

火煅研細,和醋為丸,再煅紅候冷,研細出火毒,以醋調艾末,熬成膏,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調醋艾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學六要·治法匯》卷七。
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一引《護命方》: 牡蠣丸

配方組成

牡蠣(火焙,細研)、萆薢、續斷、益智子(去皮)、石斛(去根)、芎、牛膝(酒浸,切,焙)、狗脊(去毛)、五味子、石硫黃(另研)、山茱萸、巴戟天(去心)、龍骨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腸虛寒,小便頻數,便下久而有膜,如乳酪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0丸,空心鹽湯送下。小便止即已,不必再服。一方杵為末,入鹽煎,空心頻頻服,不止,再煉蜜丸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一引《護命方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五: 牡蠣丸

配方組成

牡蠣3兩(白者,盛瓷合子內,更用鹽末1兩蓋頭鋪底,以炭火約5斤燒半日,取出,研如粉),赤石脂3兩(搗碎醋拌勻溼,於生鐵銚子內,慢火炒令幹,研如粉)。

功效主治

小便失禁。

炮製方法

上二味,再同研勻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空心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七: 牡蠣丸

配方組成

牡蠣(煅,醋淬7遍)4兩,白朮(銼,炒)1兩,乾薑(炮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烏頭(炮裂,去皮臍)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丈夫元髒衰憊,小便白濁,婦人血髒虛冷,赤白帶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-30丸,空心、食前,丈夫鹽湯送下,婦人炒姜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八: 牡蠣丸

配方組成

牡蠣1兩(煅),黃連1兩(去須),黃柏1兩(去粗皮,炙),龍骨1兩,赤石脂1兩,人參1兩,甘草(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熱痢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1-2歲兒每服3丸,4-6歲兒5丸,米飲送下,空心、午後各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八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: 牡蠣丸

配方組成

牡蠣1兩(為粉),禹餘糧1兩(燒,醋淬7遍),白芷3分,白石脂1兩,烏賊魚骨1兩(燒灰),乾薑3分(炮裂,銼),龍骨1兩,桂心3分,瞿麥3分,川大黃3分(銼碎,微炒),石韋半兩(去毛),白蘞半兩,細辛半兩,白芍藥1-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黃連半兩(去須)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當歸3分(銼,微炒),白茯苓3分,黃芩3分,鍾乳粉1兩,白堊1兩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胞中諸病,漏下不絕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九: 牡蠣丸

配方組成

牡蠣(煅研)1兩,赤石脂(研)1兩,栝樓根1兩,肉蓯蓉(酒浸1宿,切焙)1兩,黃連(去須)3分,土瓜根(銼)3分,黃芩(去黑心)3分,知母(焙)3分,澤瀉3分,天門冬(去心,焙)3分,鹿茸(去皮毛,酒浸,炙)3分,五味子3分,桑螵蛸(麩炒)3分,熟乾地黃(焙)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消中,食已即飢,手足煩熱,背膊疼悶,小便稠濁。

炮製方法

上十四味,十二味為末,與別研二味和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煎陳粟米飲送下,日3夜1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九。

《千金》卷四: 牡蠣丸

配方組成

牡蠣4兩,大黃1斤,柴胡5兩,乾薑3兩,芎2兩半,茯苓2兩半,蜀椒10兩,葶藶子5合,芒消5合,杏仁5合,水蛭半兩,虻蟲半兩,桃仁70個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月水久不通,令人乍寒乍熱,羸瘦盜汗,或加咳嗽,不欲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四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