漢防己散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: 漢防己散

配方組成

漢防己3分,桑根白皮1兩(銼),木通1兩(銼),赤茯苓1兩,澤漆半兩,百合1兩,甜葶藶3分(隔紙炒令紫色),郁李仁3分(湯浸,去皮,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肺臟氣壅,閉隔不通,致令面目浮腫,咳嗽喘急,坐臥不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一: 漢防己散

配方組成

漢防己1兩,茯神1兩,白鮮皮1兩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白蒺藜1兩(微炒去刺)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黃芩1兩,青羊角屑1兩,羚羊角屑1兩,沙參1兩(去蘆頭),秦艽1兩(去苗),麻黃1兩(去根節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熱毒風攻頭面,壅悶,口鼻幹,面板瘙癢。

使用方法

上為粗散。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十九: 漢防己散

配方組成

漢防己3兩,葛根3兩(銼),桂心2兩,麻黃2兩(去根節),甘草1兩(炙微赤,銼),防風1兩(去蘆根),赤芍藥1兩,獨活1兩,羚羊角屑1兩。

功效主治

中風口噤不開,筋脈拘急,體熱煩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入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放溫,拗開口灌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: 漢防己散

配方組成

漢防己半兩,赤茯苓3分,檳榔1兩,桑根白皮3分(銼),木通3分(銼),豬苓3分(去黑皮),紫蘇莖葉3分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腫滿,小便不利,喘促不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人生薑半分,蔥白2-7寸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: 漢防己散

配方組成

漢防己3分,桑根白皮1兩(銼),澤瀉半兩,赤茯苓半兩,木通3分(銼),郁李仁3分(湯浸去皮尖,微炒),豬苓3分(去黑皮),檳榔1兩,紫蘇莖葉1兩。

功效主治

溼腳氣,通身浮腫,小便不利,氣壅煩悶,腹脅連膀胱虛脹,上氣喘促,坐臥不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入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: 漢防己散

配方組成

漢防己3分,赤茯苓1兩,酸棗仁3分(微炒)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桑根白皮1兩(銼),桂心半兩,薏苡仁3分,羌活3分,赤芍藥3分,麻黃3分(去根節),羚羊角屑3分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風毒痺攣,腫痛煩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入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: 漢防己散

配方組成

漢防己1兩,麻黃1兩(去根節),赤茯苓1兩,丹參1兩,牛膝1兩(去苗),獨活1兩,黃耆1兩(銼),防風1兩(去蘆頭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,犀角屑1兩,木香半兩,桂心1兩,石膏1兩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檳榔1兩,杏仁1兩(湯浸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川大黃半兩(銼碎微炒),桑根白皮1兩(銼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枳殼半兩(麩炒微黃,去瓤)。

功效主治

腳氣,緩弱頑痺,心神煩悶,語言謇澀,不欲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入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: 漢防己散

配方組成

漢防己2分,桑根白皮1兩(銼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赤茯苓3分,紫蘇莖葉1兩,木通2分(銼),大腹皮1兩(銼),黃芩半兩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前胡1兩(去蘆頭)。

功效主治

乳石發動,痰結不食,身體浮腫,腹脅滿悶,喘息氣粗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入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日3-4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: 漢防己散

配方組成

漢防己1兩,麻黃1兩半(去根節),赤芍藥3分,芎藭3分,黃芩1兩,防風3分(去蘆頭),羌活3分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當歸3分(銼,微炒),石膏1兩半,杏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半術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賊風。身體拘急,舌強難言,手足不遂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。
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: 漢防己散

配方組成

漢防己1兩,枳殼1兩(麩炒微黃,去瓤),豬苓1兩(去黑皮),商陸2分,桑根白皮1兩(銼)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產後風虛,虛壅上攻,頭面浮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注意事項

瀉肺利水之急劑,此藥虛人戒服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十: 漢防己散

配方組成

漢防己半兩,桂心3分,防風3分(去蘆頭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生地黃2斤(研,絞取汁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熱毒逼心,譫語見鬼神不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入地黃汁中,更入水1大盞,調令勻,入銀器中盛,於甑中蒸半日取出;每服3合,以溫水下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。

《聖惠》卷七: 漢防己散

配方組成

漢防己1兩,海蛤半兩,滑石1兩,葵子半兩,豬苓半兩(去黑皮),瞿麥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膀胱實熱,小便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食前濃煎木通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。

《聖惠》卷三: 漢防己散

配方組成

漢防己1兩,芎藭1兩,桂心1兩,麻黃1兩(去根節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赤茯苓1兩,桑根白皮1兩(銼),赤芍藥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肝風溼痺,四肢拘攣急痛,心胸壅,氣喘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。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。

《醫略六書》卷三十: 漢防己散

配方組成

防己3兩,豬苓兩半,澤瀉兩半,商陸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浮腫,脈沉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生薑湯煎3錢,去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略六書》卷三十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: 漢防己散

配方組成

漢防己1兩,杜若1兩,防風1兩(去蘆頭),細辛半兩,虎掌半兩(湯洗7遍,生薑汁拌炒令黃),附子半兩(炮裂,去皮臍),桂心半兩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芎藭3分。

功效主治

頭風目眩,水漿不下,食輒嘔吐,即眩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: 漢防己散

配方組成

漢防己1兩,羚羊角屑3分,人參3分(去蘆頭),荊芥2分,芎藭3分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赤茯苓3分,旋覆花半兩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前胡1兩(去蘆頭),細辛半兩,麥門冬1兩(去心焙),枳實3分(麩炒微黃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上焦痰攻。頭目旋暈,心神煩亂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飴糖、羊肉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入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
《衛生寶鑑》卷十三: 漢防己散

配方組成

官桂(去皮)1兩,陳皮1兩(去白),漢防己5錢,杏仁(湯浸,去皮尖)1兩,紫蘇7錢半,羚羊角(鎊)7錢半,細辛7錢半。

功效主治

五噎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注意事項

忌酸味生冷滑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煎7分,去滓溫服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衛生寶鑑》卷十三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一: 漢防己散

配方組成

漢防己1兩半,石膏4兩,桂心1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前胡1兩(去蘆頭),白朮1兩。

功效主治

胸膈間支飲,數吐下之不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一。

《博濟》卷一: 漢防己散

配方組成

漢防己1兩,萬州黃藥1兩。

功效主治

咯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水1盞,小麥20粒,同煎7分,食後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博濟》卷一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: 漢防己散

配方組成

漢防己3分,赤茯苓1兩,桑根白皮1兩(銼)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檳榔1兩,木通1兩(銼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紫蘇莖葉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頭面及四肢浮腫,心胸滿悶,喘息,小便赤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蔥白7寸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一: 漢防己散

配方組成

漢防己3分,麥門冬3分(去心皮),桑根白皮1兩(銼),赤茯苓1兩,枳殼3分(麩炒微黃,去瓤),地骨皮3分,前胡1兩(去蘆頭),黃耆1兩(銼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肺癰,喘急咳嗽膿血,心神煩悶,咽乾多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四: 漢防己散

配方組成

漢防己1兩,木通1兩(銼),桑根白皮1兩(銼),赤茯苓1兩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大腹皮半兩(銼),牽牛子1兩(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水氣,四肢腫滿,上氣喘急,小便秘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蔥白7寸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四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四,名見《曾濟方》卷一九二: 漢防己散

配方組成

漢防己1兩,桑根白皮(銼)1兩,蒼朮(銼,炒)1兩,郁李仁(去皮尖)1兩,羌活1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水面腫,脈浮而緊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,水1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如人行10裡再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四,名見《曾濟方》卷一九二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一: 漢防己散

配方組成

漢防己1兩,羚羊角屑1分,人參3分(去蘆頭),桂心3分,芎藭3分,半夏半兩(湯洗7遍去滑),赤茯苓3分,旋覆花半兩,防風半兩(去蘆頭),白朮半兩,細辛半兩,麥門冬半兩(去心),赤芍藥3分,羌活3分,枳實3分(麩炒微黃),甘草半兩(微炙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: 漢防己散

配方組成

漢防己半兩,當歸半兩(銼,微炒),赤茯苓3分,大腹皮3分(銼),前胡3分(去蘆頭),木通3分(銼),赤芍藥半兩,桑根白皮1兩(銼),桂心半兩,羚羊角屑半兩,青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檳榔1兩,川大黃1兩(銼碎微炒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血分,四肢浮腫,喘促,小便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: 漢防己散

配方組成

漢防己半兩,防風(去蘆頭)半兩,川升麻半兩,桂心半兩,芎藭半兩,羚羊角屑半兩,麻黃(去根節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中風,口斜僻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煎至5分,去滓,入竹瀝半合,更煎1-2沸,量兒大小,分減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