溫脾散

《本事》卷二: 溫脾散

配方組成

舶上茴香(炒香)1兩,青皮(去白)1兩,陳艾1兩,縮砂仁1兩,桔梗(炒)1兩,香白芷(不見火)1兩,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1兩,木香半兩,白朮半兩,香附子(麩炒,舂去皮)半兩,甘草1兩半(炙),紅豆3兩,良姜3兩,麥糵3兩,幹葛3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水1盞半,加棗1個,煎至7分。食前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本事》卷二。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: 溫脾散

配方組成

紫河車1兩,綠豆1兩,甘草半兩,砒1錢(另研)。

功效主治

瘧疾寒熱發歇,多時不愈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後入砒,研勻。

注意事項

忌葷、酒、魚、兔等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新水1盞調下,如是隔日發,直待臨睡服藥;如頻日發,只夜深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: 溫脾散

配方組成

訶黎勒2兩(煨,用皮),肉桂2兩(去皺皮),木香1兩,肉豆蔻1兩(去殼),人參1兩(去蘆頭),附子1兩(炮裂,去皮臍),乾薑半兩(炮裂,銼),白茯苓1兩,丁香半兩,沉香半兩,厚朴1兩(去粗皮,塗生薑汁灸令香熟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藿香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虛冷,不思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注意事項

忌醋物、菘菜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大棗3枚,煎至6分,去滓。稍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八。

《顱囟經》捲上: 溫脾散

配方組成

附子半兩,乾薑半兩,甘草(炮,銼)半兩,白朮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脾冷水瀉,乳食不消,吃奶頻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注意事項

忌鮮魚、毒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空心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顱囟經》捲上。

《永類鈐方》卷二十一: 溫脾散

配方組成

半夏曲半兩,丁香半兩,木香半兩,乾薑(炮)2錢半,白朮(炮)半兩,白茯苓半兩,人參半兩,粉草(炙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脾胃虛冷,涎液自流,不能收約,而漬於頤間者,名曰滯頤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米飲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永類鈐方》卷二十一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七引《吉氏家傳》: 溫脾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2錢(油蔥炒赤),陳皮(去白)半錢,肉桂(不見火)半錢,草果半錢,桔梗1錢,甘草1錢,殭蠶少許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吐瀉,不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棗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七引《吉氏家傳》。

《活幼口議》卷二十: 溫脾散

配方組成

四聖湯,黑附子、枳殼、吳茱萸、麥糵、細辛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脾虛肌瘦,神困,面無顏色,食不克化,腸胃久寒。吐逆無時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。

使用方法

不拘時候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幼口議》卷二十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: 溫脾散

配方組成

人參2分(去蘆頭),白朮半兩,訶黎皮3分,木香半兩,黃耆半兩(銼),白茯苓半兩,藿香半兩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桔梗半兩(去蘆頭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脾氣不和,食少無力。腹脅虛脹,不欲乳食,睏倦無力,壯熱憎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散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以水1小盞,入生薑少許,棗1枚,煎至5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五: 溫脾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2錢(細銼,以油蔥炒令赤),陳皮5分,草果(不炮,去皮)5分,桂心(不見火)5分,桔梗1錢,甘草(炙)1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吐利,不進乳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半錢,棗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五。

《回春》卷三: 溫脾散

配方組成

黃耆(蜜炙)、人參(去蘆)、白朮(土炒)、白茯苓(去皮)、山藥(炒)、乾薑(炒)、訶子(煨,去核)、肉蔻(煨去油)、粟殼(蜜炒)、草果(去皮)、丁香、肉桂、大附子(制)、黃連(薑汁炒)、砂仁、陳皮、甘草(炙)、厚朴(薑汁炒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久瀉。米穀不化,水谷入口,即時直下,下元虛冷,滑脫不禁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1劑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、大棗,水煎。空心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回春》卷三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七引張渙方: 溫脾散

配方組成

厚朴(姜炙)1兩,丁香半兩,白朮半兩,乾薑半兩,肉桂1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寒溼嘔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錢,人參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七引張渙方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