雄黃1分,蘆薈1分(細研),青黛1分(細研),硃砂1分(細研),當歸1分(銼微炒),白芷1分,熊膽1分(細研),龍膽1分(去蘆頭),黃連1分(去須,微炒),黃櫱1分(微炙銼),甘草1分(炙微赤,銼),麝香1分(細研),細辛1分,蚱蟬7枚(去足),幹蝦蟆1兩(塗酥炙令黃焦)。
小兒久痢不愈,羸瘦壯熱,毛髮乾焦,不能飲食。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,更研令勻。
每服半錢,以井華水調下,日3-4服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桎皮1兩,剪草1兩,礬5錢,白及5錢,雄黃3錢5分,斑蝥7個(去翅足),草烏頭尖4個。
癬。
上為末。
水調敷,津唾亦可。
《玉機微義》卷十五。
雄黃1分(細研),消石1分,蚺蛇膽1分,黃連1分(去須),石鹽1分,苦參1分(銼),硃砂1分(細研),雞屎礬半兩,麝香1錢(細研)。
小兒口瘡爛痛,不問赤白,或生腮頷間,或生齒齦上。
上為細散,都研令勻。
日可3-5度塗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雄黃末如大豆。
金瘡血內漏,或出血發渴。
內瘡中,敷之亦得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三引《肘後》。
雄黃(研)1分,龍腦(研)半錢,麝香(研)半錢,丹砂(研)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山梔子半兩,人參半兩,犀角屑半兩,大黃(銼,炒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牛黃(研)半兩,虎睛(微炙)1只。
小兒驚熱,神志不安。
上為散,再同研勻。
1-2歲兒每服半錢匕,3-4歲兒每服1錢匕,並用薄荷湯調下,早晨、午後各1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六九。
白麻稭(取皮)1合,花燕脂10顆,雄黃少許。
小兒聤耳有瘡及惡肉。
上研細。
敷耳中令滿。1-2度愈。
《外臺》卷三十五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雄黃5兩,硃砂(一作赤朮)2兩,菖蒲2兩,鬼臼2兩。
上為末。
以塗五心、額上、鼻、人中及耳門。
《千金》卷九。
芎1分,藜蘆1分,雄黃(研)1分,丹砂(研)1分,蜀椒(汗)1分,細辛1分,當歸1分。
婦人陰中生瘡。
上為散。
取方寸匕,綿裹納陰中,又敷外瘡。
《外臺》卷三十四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雄黃2兩,青葙2兩,苦參3兩,礬石1兩,雌黃1兩,鐵衣1兩,藜蘆1兩,麝香2分(別研)。
五疳蝕人五臟,通見脊骨,下膿血,手足煩疼,四肢無力,夜臥煩躁不安,面失血色,肩胛疼,面及手足有浮氣,或下血乃死。
上為末。
以竹管納大孔中酸棗許,吹納下部中,日1,不過3。小兒以大豆許。此方極救死。
方出《千金》卷十五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八。
乾薑、麝香、雄黃各等分。
蛇傷,蜈蚣、蠍螫,諸毒蟲咬。
上為粗散。
以絳袋盛帶之,男左女右,蛇毒塗瘡,若無麝香,以射罔和帶之,以蜜為膏敷螫處良。
方出《千金》卷二十五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○六。
雄黃半兩(細研),青葙子3兩,苦參3兩(銼),黃連3兩(去須微炒),杏仁1兩半(湯浸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時氣(匿蟲)蝕,下部生瘡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,食前以粥飲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十六。
雄黃2分(為末),礬石2分(為末),麝香半分。
女子陰瘡。
搗敷患處。
方出《肘後》卷五,名見《聖惠》卷四十四。
雄黃3分(細研),牛黃1分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白附子3分(炮裂),蛜(蟲祁)半兩(微炒),天麻2兩,白殭蠶半兩(微炒),天南星3分(醋煮10沸,炙幹),白花蛇肉1兩(酒浸微炒)。
急風及破傷風。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令勻。
每服1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雄黃1錢(研),巴豆1個(去皮研)。
諸瘡有惡肉,不能去者。
2味同研如泥,入乳香、沒藥少許,再研細。
少上,惡肉自去。
《保命集》卷下。
雄黃半兩(細研),雌黃1兩(細研),雷丸3分,阿魏半兩(面裹煨,令面熟為度),滑石半兩,硃砂半兩(細研),藜蘆半兩(去蘆頭),白蘞半兩,犀角屑半兩,紫石英半兩(細研,水飛過)。
大風疾,肌肉慾壞,有蟲。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,都研令勻。
忌生冷物,野狸肉。
每服2錢,空心以暖酒調下。服藥後,或覺心逆,不得便吐,吐即藥無力;服藥後,蟲必出,甚驗;如未應,次日再服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四。
雄黃1分,麝香1錢。
小兒乾溼癬。
上細研。
用甲煎油調塗之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九十一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二。
天麻、蟬退、南星、桂心、半夏(薑汁制)、白附子、雄黃、麝香、天竺黃、膩粉、全蠍各等分。
小兒急慢驚風,手足搐掣,壯熱口噤,不省人事。
上為末,用棗肉為丸,如綠豆大。
薄荷湯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五引《傅氏活嬰方》。
雄黃(紅亮者)2錢半,白藥(去黑皮)半兩,川烏頭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草烏(炮裂,去皮)半兩,天麻(明亮者)半兩,川芎半兩。
暴中急慢驚風,齁(鼻合)痰涎滿口,及雨浸閉汗不通,或涼或熱,坐臥生煩。
上除雄黃外,餘5味銼焙,同雄黃為末。
驚風痰壅,每服半錢或1錢,用薑汁、茶清調下;發汗,水、姜、蔥、薄荷同煎,並投3服,取效。
《活幼心書》卷下。
雄黃5分,沒藥(明淨者)3錢5分,五靈脂(去石燒過斷煙)1錢,五倍子(濾過)1錢,白礬(生、熟各1錢)2錢。
痔瘡。
上為細末,研令極細。
貼瘡口。
《瘍科選粹》卷五。
明礬4兩半(研),朴硝半兩(研),雄黃半兩(研),鴨觜半兩(研),膽礬半兩(研),雌黃半兩(研)。
一切內外痔,雞冠翻花。
上用雄黃、雌黃、樸消,頓沙鍋內,卻安膽礬在上,以白礬蓋面令實,炭火煅令青煙盡,取出,紙襯於地上,出火毒,再研,別入好乳香、沒藥各少許。
每用甘草水調敷,日4-5次,夜2次。自然黑硬脫落,亦無瘡口,腸頭1-2日自收。如日敷2次,夜不敷,但脫遲。凡敷藥先須用溫甘草湯洗痔,帛子拭乾敷藥。初敷1-2日時覺硬痛,不妨,直待敷乾落為度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八四引《吳氏集驗方》。
雄黃1兩,莽草1兩,藜蘆1兩(去蘆頭),斑蝥20枚,赤小豆半合,白礬3分,蕪荑1分,皂莢3分(燒灰),蛇床子3分,吳茱萸3分,硫黃半兩(細研),附子1兩(去皮臍,生用),巴豆15枚(去皮心)。
白虎風,疼痛走轉不定。
上為散,都研令勻。
每用散1錢,以生油調,薄塗於痛處,日2易之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雄黃1分,麝香1分。
小兒中客忤,欲死,心腹痛。
上為散。
周晬兒,每服1字,用刺雞冠血調灌之,空心、午後各1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二。
雄黃(研)1錢,香墨(研)1錢,金箔3片,馬牙消1分(研)。
妊娠墮胎,胞衣不下,昏悶喘急者。
上為末研勻。
每服1錢匕,以蜜少許,與溫湯調服之;未下更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八。
蜈蚣1個(去足並去頭為末),雄黃1錢(研)。
纏喉諸風,及滿口牙齒血爛者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1字或半錢,冷水調,雞翅掃在喉中。
《雞峰》卷二十一。
雄黃、硇砂、白礬、土蜂窩、露蜂房各等分。
一切惡蟲咬著人成瘡,不可辨認,醫療不效者。
上為細末,入麝香少許,同研勻。
用醋調塗瘡上,難辨認者尤宜速療,3-5日毒氣入心,不得聞哭聲。
《百一》卷十七。
雄黃不拘多少。
中惡毒及救蛇、虺毒。
上為末,入麝香少許。
以麥門冬湯調下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四。
雄黃、北細辛、麝香。
鼻痔。
上為末。
搐入鼻中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七。
雄黃半錢,瓜蒂2個,綠礬1錢,麝少許。
鼻齆,息肉。
上為細末。
搐些入鼻。
《直指》卷二十一。
雄黃1分,安息香1分,露蜂房(去子燒灰)2分,桃仁(去皮炒)2分,麝香(少許)。
傳疰勞嗽,肺管有蟲,令人喉癢。
上為末。
每用1錢,生艾葉入生蜜研汁夾和,臨臥含化。仍燒艾,以管子吸菸燻喉。
《直指》卷八。
雄黃1錢,銅綠2錢。
小兒因痘瘡,牙齦生疳蝕瘡。
上藥同研極細。
量瘡大小幹摻。
《小兒痘疹方論》
雄黃(飛)、白礬(飛)、黃丹(飛)、白蘞(細研)各等分。
惡瘡。
水調,鵝毛掃,紙花貼,中留小竅,出毒氣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五引《餘居士選奇方》。
雄黃不問多少。
毒蛇咬傷。
上為末。
用萵苣菜自然汁捏為餅,以好酒化服,就用塗傷處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六七引《經驗秘方》。
白礬(生用)、雄黃各等分。
小兒急慢驚風。
上研細,蠟櫃為丸,如粟米或綠豆大,以麝香硃砂養之。
量兒大小與服,取青綠物,自大便出即愈。
方出《百一》卷十九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七五。
石膏1兩,牡蠣(燒)1兩,雄黃1錢,硫黃3錢。
疥癬。
上為極細末。
好油1盞,內巴豆仁10個,熬紫焦,去巴豆,調藥末,擦患處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六九引《施圓端效方》。
雄黃(另研)、生半夏、川烏尖、乾薑各等分。
蛇蠍蜈蚣所傷,痛不可忍。
上為細末。
幹搽痛處。如痛不止,用釅醋調搽,其痛立止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八。
雄黃3分(細研),白礬半兩(燒令汁盡),井鹽1分,莽草半兩。
小兒頭面、身體生瘡,面板赤焮,瘙癢。
上為細散。
以生油調,可瘡塗,日3用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。
川升麻半兩,吳白芷半兩,川芎半兩,生乾地黃半兩,豬牙皂角(燒成性)半兩,寒水石(燒通赤)2兩,白茯苓(去皮)2兩,華陰細辛(去葉淨)3錢,青鹽1錢,麝香1錢,胡桐律3錢,雄黃末3錢。
牙齒動搖脫落,暗黑有蟲,時發疼痛,漸至損壞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半字,蘸藥擦患處,又煎漱渫吐,咽不妨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九。
雄黃半兩(細研),黃芩末1分,曾青1分(細研)。
小兒聤耳,汁出,外邊生惡瘡息肉。
上藥細研令勻。
以綿裹豇豆大,塞耳中,日再換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九。
粟米小粉3兩(炒),草烏1兩,南星1兩,絡石1兩,百合1兩,白及2兩,乳香半兩,沒藥半兩,雄黃半兩,黃丹半兩。
癰疽發背,紫暈疼痛不止。
上為極細末。
溫水調敷。
《玉機微義》卷十五。
明雄黃半兩,明信砒半兩。
惡瘡。
上研細令勻。
量瘡上藥少許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九二引《施圓端效方》。
雄黃、乳香、沒藥、麝香少許。
瘡瘍,刀箭所傷。
上為末。
量瘡大小幹貼。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雄黃5兩(置沙鍋中以醋煮3復時取出薄醋洗過,夜露曉收3度,細研如粉)。
鼻中息肉。
每服2錢匕,溫水調下,日再。不出半月息肉自出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六。
雄黃1錢,沒藥1錢,乳香1錢,輕粉少許。
白口瘡。
上為細末。
摻之。
《醫統》卷六十三。
雄黃(研)。
中惡客忤。
上水飛為細末。
用桃樹枝煎湯調灌。
《赤水玄珠》卷二十五。
雄黃1錢,黃柏2錢,麝香1分。
麻毒入胃,牙肉黑爛出血,走馬疳症。
上為細末。
先用艾湯淨洗,後搽藥。
《赤水玄珠》卷二十八。
雄黃(研)半兩,丹砂(研)1分,牛黃(研)1分,丁香1分,桂(去粗皮)半兩,天麻3分,麝香(研)1兩,天南星(炮裂)3分,龍腦1分(先研如粉,入麝香同研,次入前3味同研),半夏(為末,生薑汁作餅曬乾)3分,麻黃(去節煎,掠去沫,焙)3分,白殭蠶(炒)3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乾薑(炮)半兩,大黃(銼,醋炒)半兩。
風氣入中,蘊積生熱,口乾目黃,時發潮躁。
上10味為散,與別研5味和勻。
每服半錢,加至1錢匕,空心、夜臥溫酒調下。汗出即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三。
雄黃1錢,水銀1錢,輕粉5分,煙膠5錢,枯礬5分。
禿瘡有蟲,作癢痛者。
上為細末。
用隔年臘月豬脂油調搽,或馬脂油更妙。
《外科啟玄》卷十二。
雄黃、細辛(去苗)、青鹽(一方有枯礬無青鹽)、乳香(別研)、良姜、蓽茇、麝香、胡椒。
諸牙疼。
上為細末。
忌油膩1-2日。
以溫漿水刷淨後,用藥末於痛處擦。追出頑涎,休吐了,漱數10次,痛立止。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五引《醫方大成》。
雄黃1錢,瓜蒂1錢,赤小豆1錢。
久瘧不能食,胸中兀兀,欲吐而不能吐者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半錢,溫水調下,以吐為度。
《保命集》卷中。
雄黃(研)1兩,牛黃(研)1兩,蚱蟬1兩,幹蠍7枚(去土炒)。
小兒驚風,天釣急風。
上研為散。
1-2歲兒每服1字匕,薄荷湯調下,3-4歲半錢匕,空心、日午、臨臥各1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二。
雄黃(研)半兩,麝香(研)半兩,乾薑(炮為末)半兩,巴豆1分(去皮膜心,出盡油,研)。
諸毒蛇咬,毒氣攻心迷悶。
一處和勻。
每服1字匕,以新汲水調下。才中便服,得微利則毒氣消;未利更1-2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一四八。
草烏頭(肥實心白者,水浸兩宿切作片子,慢火焙乾)2兩,乾薑1兩(炮),防風(去蘆頭)半兩,當歸(洗焙)半兩,天南星(炮)半兩,藁本(去土)半兩,肉桂(去粗皮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川芎半兩,雄黃(不夾石,通明者,別研)半兩,白殭蠶(炒去絲嘴)半兩。
一切風虛氣攻,偏正頭疼,嘔吐涎沫。
上為細末,入雄黃研勻。
忌熱物少時。
每服1錢,先嚼煨蔥3寸,入生薑汁5-7點,食後茶清調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二。
雄黃(明亮者)2錢,蟾酥2分(微焙),冰片1分,輕粉5分。
天蛇毒初起,紅腫發熱,疼痛徹心者。
上為細末。
新汲水調塗,紙蓋,日用3次。
《外科正宗》卷四。
雄黃半錢,硃砂1分,牛黃半分,熊膽半錢,天麻1分(末),晚蠶蛾半分,天竹黃半分,麝香1錢,鉛霜1分,馬牙硝半兩。
小兒風癇及天釣。
上同研如粉,常以不津器貯之。
每服半錢,用溫水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五。
雄黃半兩(細研),赤小豆半兩,胡粉半兩(研入),吳茱萸半兩(生用),黃連半兩(去須),黃柏半兩(銼),乾薑半兩(生用),蛇床子半兩,膩粉半兩(研入)。
小兒惡瘡人不識者。
上為末,以生油旋調如面脂。
塗於瘡上。先以槐枝湯洗瘡令淨,拭乾,然後敷藥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○七。
雄黃1兩,硇砂半兩(細研),麝香1分,熊膽1分,石炭2兩(末),水蛭1兩(微炒)。
產後餘血不散,致小腹疼痛不可忍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半錢,以熱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一。
雄黃半兩(細研),烏蛇2兩(酒浸,去皮骨,炒微黃),地龍半兩(微炒),蛜(蟲祁)半兩(生用),麒麟竭半兩,赤箭半兩,側子半兩(炮裂去皮臍),桂心半兩,沒藥半兩,木香半兩,麝香1分(細研),白芥子半兩。
婦人血風,走疰疼痛。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,更研令勻。
每服1錢,以熱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雄黃1兩(細研),黃連1兩(去須),黃柏半兩(銼),赤小豆3分,川朴硝1兩,黃芩半兩,白及3分。
發背腫毒,焮赤疼痛。
上為細散。
用豬膽調如麵糊,敷腫上,每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二。
雄黃1兩(細研),雞屎白1兩,藜蘆1兩,丹砂1兩(細研),鰻鱺魚1兩。
緩疽。
上為細散。
每日以青布裹燒燻之,經3日乃止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六十二,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九。
雄黃3分(細研),麝香1兩(細研),木香半兩,川大黃3分,黃連1兩,白芷3分,桂心半兩,當歸3分(銼微炒),黃柏3分(銼),檳榔3分,芎半兩,麒麟竭3分。
癰疽。赤腫疼痛,未得膿潰。
上為細散,用臘月豬脂調令勻,塗於絹上。
貼腫處,候膿潰後,即用膏藥搜膿生肌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一。
雄黃、細辛、青鹽、石膏、良姜、蓽茇、麝香、胡椒各等分。
諸般風腫牙疼。
上為極細末。
早、晚擦於牙上,漱3-5次,吐了再擦。其痛即止。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九。
雄黃1錢,蜜陀僧1錢,膩粉3錢匕,麝香1分。
咽漏瘡。初生結喉上如癰腫,破後有眼子。
上研細。
如未破用白梅湯調塗;己破挹去膿汁幹貼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二。
雄黃(研)、生薑汁。
蜈蚣咬。
上藥相和。
塗貼患處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八。
雄黃(研)1分,細辛(去苗葉)1分,木通(銼)1分,蘇仁(研)1分,皂莢(炙,颳去皮並子)1分,白礬(煅過)半兩,礜石(黃泥包煅過)半兩,黎蘆(炙)3分,地膽3分,瓜蒂3分,地榆(洗去泥土)3分,(艹閭)茹3分,巴豆10粒(去皮殼,炒黃)。
鼻中息肉。
上為散。
煎細辛、白芷湯和,塗敷息肉上;以膠清和塗之亦得。取愈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六。
雌黃末1錢,雄黃末1錢,麝香末1錢。
五積蠱毒。
取生羊肺如指大,以刀開,納雄黃等物,以肺裹吞下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四。
雄黃1錢,吳茱萸1兩。
對口疼痛,諸藥不效者。
上為末。
香油熬熟調搽。
《仙拈集》卷四。
雄黃半兩(細研),龍腦1分(細研),麝香1分(細研),硃砂3分(細研),阿膠1兩(搗碎炒令黃燥),天南星1兩(炮裂),丁香1分,香墨半兩,幹蠍半兩(微炒),蟬殼半兩(微炒),牛黃1分(細研),膩粉1分。
急風,不省人事。
上為細散,入研了藥,都研令勻。
每服1錢,以溫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二十二。
雄黃、半夏(生)、乾薑(生)各等分。
蛇咬及惡瘡痛。
上為細末。
貼咬處及惡瘡上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六七引《施圓端效方》。
雄黃1錢,枯礬1錢,麝香1分半,人中白5分。
牙疳。痘後牙齒齦肉潰爛。
上為末。
吹入鼻中。如吹不入,用麻油潤使進。
《準繩·幼科》卷六。
雄黃1分(細研),釜下黃土半兩(細研),獺肝如棗大(微炙),斑蝥14枚(糯米拌炒令黃色,去翅足)。
中蠱毒吐血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,空腹以酪漿調下,或吐蝦蟆及蛇等出,即愈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六。
雄黃半兩(細研),赤小豆半兩,瓜葉半兩。
中惡心痛,氣急脹滿,厭厭欲死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以溫水調下。當吐立愈;良久不吐,再服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三。
雄黃1分,石膽半兩,乳發半兩(燒灰),人糞灰1分,麝香1錢,鯽魚(3寸者,肚內滿著鹽燒灰)。
急疳。齒根、唇頰、顎上瘡出漸多。
上細研為散。
先用鹽湯漱3-5口,後於瘡上貼之。有涎即旋旋吐卻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
雄黃1兩(細研),黃芩半兩,黃連1分(去須),黃柏1分(銼),川大黃半兩(銼碎微炒),黃耆半兩(銼),桂心半兩,細辛半兩,黃環半兩,澤瀉半兩,山茱萸半兩,蒲黃1分,麻黃半兩(去根節),人參半兩(去蘆頭)。
五臟六腑氣少,亡魂失魄,五臟不安,忽喜忽悲,恐怖如有鬼物,皆發於大驚,及當風,從高墮下落水所致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以溫酒調下,日3服,不拘時候。不愈,稍增至2錢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六。
雄黃、紅豆、滄鹽。
牙疼。
上為細末。
搐1字入鼻中。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五。
雄黃、全蠍、薄荷、川芎、乳香、沒藥、牙硝。
頭風痛不可忍者。
上研細末。
吹入鼻孔。
《眼科全書》卷六。
巴豆7粒(3生4熟,生者去殼生研,熟者去殼燈上燒存性),幹桑黃茹2片,雄黃1塊(皂角子大,透明者,細研),鬱金1枚(蟬肚者,研為末)。
纏喉風,喉閉,先兩日胸膈氣緊,吸氣短促,忽然咽喉腫痛,手足厥,氣閉不通,頃刻不治。
上再研勻。
每服半字,茶清少許下。如口噤咽塞,用小竹管納藥,吹入喉中,須臾吐利即效。
《得效》卷十七。
雄黃(細研)1分,麝香(細研)1分,熊膽1分,天雄(生,去皮臍)1分,細辛1分,當歸1分,附子(生,去皮臍)1分,乾薑(炮)1分,苦參(銼)1分,生乾地黃1分,蘆薈1分,甘草(銼)1分。
牙齒風疳,齦爛齒痛。
上為細散,同研令勻。
以綿裹1錢,安於齒根含之。有汁勿咽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四。
雄黃半兩(細研),細辛1分,龍腦半錢(細研)。
目赤爛。
上研令勻。
每至夜臥時,以銅箸點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七十三。
雄黃(研)半兩,幹藍半兩。
乳石發目翳。
上為散。
每用1米大,翳上貼之,3-5度即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三。
雄黃、鬼臼、川芎、秦艽、柴胡、天蟲、芫花根、巴戟、厚朴、牛膝、斑蝥、甘草、吳茱萸、延胡索。
妊娠鬼胎。婦人營衛虛損,精神衰耗,以致妖魅精氣感入臟腑,狀如懷妊,腹大如抱一甕,按之無凹凸,不動者,是鬼胎也,間下黑血或濁水等物,疼痛甚者。
《陳素庵婦科補解》卷三。
雄黃1錢,甘遂1錢半,芒硝2錢,輕粉少許(另研)。
小兒胸喉齁(鼻段),喘不止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用漿水1小盞,油1點,調下。以吐、嗽、瀉為度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七。
雄黃(研)1分,黃連(去須)1分,木香1分,麝香(研)半分。
小兒疳。
上為散。
每服半錢匕,米飲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三。
雄黃1分,水銀半錢(與雄黃同研令星盡),銅綠1錢,麝香1分。
小兒急疳,及骨槽風蝕動唇口。
上藥研勻,以瓷盒盛。
每先以新綿搵去血,甚者剪去惡肉貼之,1日3敷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二。
雄黃(研)半兩,胡粉(熬)半兩。
小兒(匿蟲)蟲蝕下部。
上細研如粉。
每用半錢匕,以乳汁調,納下部中,日3上,以愈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七三。
雄黃、峭粉、水銀各等分。
面上生細皰瘡。
上以臘月豬脂,和以敷皰上。愈止。
《普濟方》卷五十一。
雄黃2錢,白礬2兩,瀝青1兩,輕粉1錢,血餘少許。
新久癬瘡。
上為細末。
菜油調塗之,先用齏汁洗了,揩乾用藥。
《雞峰》卷二十五。
雄黃(研)1分,百合1分,乳香(研)1分,黃柏(去皮炙)1分,牆上爛白蜆子(小蚌蛤子是)1分。
冷瘡。
上為細散。
先用漿水煎甘草溼柳枝湯,溫洗拭乾敷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三。
雄黃2錢,黃柏2錢,蛇床子1錢。
牙疳。
上為細末。
先以艾葉煎湯洗淨患處,然後用此藥末敷上。
《種痘新書》卷十一。
雄黃1兩,白礬1兩,紫石英1兩,白石英1兩,馬牙硝1兩,太陰玄精石1兩,金星石1兩,銀星石1兩。
大風癩。
上為細末,入瓷盒中,用白土紙筋泥固濟,火燒通赤,以溼土蓋窨,來日取出。於淨溼地上,用紙襯瓷盒,出火毒三複時,時灑地上令溼後,再研。
以生麻油調塗患處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八。
雄黃(不拘多少)。
蛇咬傷。
上為末。
敷瘡上,亦用銅青敷瘡中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八。
雄黃半兩(細銼),川大黃半兩(生用),磁石半兩(搗碎細研),白礬半兩(燒令汁盡),細辛半兩。
石癰。風毒初結,焮核堅硬。
上為細散。
用雞子白和生蜜,調塗之,幹易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一。
雄黃。
卒魘。鬼迷不寤。
上為末,細研。
以蘆管吹入兩鼻中。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五四。
雄黃1兩,雌黃1兩,丹砂1兩(研細),羚羊角(屑)5錢,蕪荑5錢,虎頭骨5錢,石菖蒲5錢,鬼臼箭5錢,白頭翁5錢,蒼朮5錢,馬懸蹄5錢,豬糞5錢,桃奴5錢。
夢與鬼交。
上以羊脂、蜜蠟和搗為丸,如彈子大。
每用1丸,當患人前燒之。
《醫鈔類編》卷二十。
雄黃半兩(研),丹砂3分(研),丁香1分,桂(去粗皮)1分,幹蠍(去足炒)半兩,烏蛇(酒炙用肉)半兩,硫黃1分(研),天麻半兩,人參半兩,天南星(炮)3分,山芋1分,麝香3分(研),檳榔3枚(煨銼),木香1分,白附子(炮)1分,麻黃(去根節)半兩。
風聾。
上為散,再羅令勻。
每服2錢匕,溫酒調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四。
南星3錢,半夏5錢,天麻5錢,雄黃2錢半。
破傷風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溫酒調下。
《保命集》卷中。
雄黃(細研)1分,粉霜半分(研),蜣螂4枚(為末生用),巴豆3粒(去殼別研如泥,生用)。
藥毒箭頭在身諸處,未出。
上研為散。
以銅箸頭,取乳汁調點瘡上,頻頻用之。7日瘡熱,箭頭自出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四○。
雄黃1分,硫黃1分,白礬(並研如粉)1分。
癧瘍風,面頷頸項忽生斑駁,其狀如癬。
合研令勻。
以煉成豬脂調和,塗瘡上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八。
雄黃1錢,麝香半錢(同研細)。
毒蟻螫人。
2味研勻,以生麻油調敷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八。
雄黃半兩(細研),麝香半兩(細研),犀角末半兩。
小兒飛蠱,狀如鬼氣。
上同研令勻。
每服半錢,以溫水調下,日4-5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八。
雄黃(研)半兩,甘草(炙銼)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梔子(去皮)1兩,芍藥(銼碎,微炒)1兩。
一切飛屍鬼注,身痛如刺。
上為散。
每服2錢匕,以溫酒調下,日再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○。
雄黃1兩。
卒中鬼擊及刀兵所傷,血漏腹中不出,煩滿欲絕。
上為散。
每用1錢匕,溫酒調服,1日3次。血化為水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○。
雄黃1分(研細,水飛),乳香1分(研細),白礬(飛過)1錢(研細)。
腸胃虛冷,下痢頻並,腹痛不可忍,後重努躽肛脫。
上同研勻。
每服嬰孩1字,2-3歲半錢,乳食前陳米飲調下,1日3服。
《衛生總微》卷十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