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連(淨)1兩,茯神(去木)半兩,微赤茯苓半兩。
血熱諸痔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0丸,食前米飲送下。
《直指》卷二十三。
人參2錢,茯神2錢,防風2錢,硃砂2錢,柴胡2錢,金箔30片。
驚熱煩躁。
上為末,煉密為丸.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丸,竹瀝調下。
《直指小兒》卷一。
黃柏(生)2兩,天門冬1兩,黃連半兩,龍腦1兩,麥門冬(去心)1兩。
熱症,心火旺盛者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丸,臨臥麥門冬酒送下,薄荷湯亦得。
《元戎》。
牛黃3錢,腦子2錢,雄黃2錢,麝香1錢,川芎4兩,茯苓4兩,柴胡4兩,桔梗4兩,蒲黃2兩,芍藥2兩,犀角(屑)半兩,白朮半兩,黃芩半兩,黑豆(炒)半兩,阿膠(炒)半兩,麥門冬(去心)半兩,杏仁(去皮尖)半兩,人參3錢,神曲(炒)3錢,肉桂(去皮)1分,羚羊角1兩,乾薑(炮)1分,山藥1兩3分,甘草1兩半,金箔300片。
小兒驚癇潮搐,精神昏慢,痰涎流溢,並虛實煩躁,頭疼噁心,風眩不語,嘔吐倦怠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雞頭子大,金箔為衣。
每服1丸,竹葉湯化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八。
蜜陀僧2兩,黃連1兩。
消渴。
上為細末,湯泡蒸餅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濃煎茄根空繭湯送下5-10丸,或30丸止,臨臥覺噁心住服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九。
人參1錢,生地黃(酒洗)1錢,鬱金1錢,天麻1錢,硃砂2錢,牛膽南星2錢。
心受邪氣,精神恍惚,狂言呼叫,睡臥不安。
上為末,蒸餅為丸,如黍米大,硃砂為衣。
每服30丸,人參湯送下。
《醫統》卷四十九。
天竺黃、大黃、黃連、牡蠣、遠志、梔子仁(炒)、黃芩、甘草。
小兒風熱不睡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新汲井水吞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五。
人參、蠍梢、鬱金、生地黃、天麻、天南星(為末,用黃牛膽1個,入天南星末,令滿,掛當風處吹乾,臘月造,如要用,臨時旋取)各等分。
心有邪熱,精神恍惚,狂言呼叫,眠睡不寧。
上為末,湯浸蒸餅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5丸,人參湯送下,日3次,不拘時候。小兒量大小加減與服。
《簡易方》引《葉氏方》(見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九五)。
黃柏(去粗皮,銼)1兩。
熱盛夢洩,恍惚,膈壅舌幹。經絡中火邪,口瘡咽燥。
上為末,入龍腦1錢匕,同研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10-15丸,濃煎麥門冬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五。
黃連3錢,黃芩2錢,西牛黃半錢,鬱金1錢半。
心熱神昏,驚悸不寧。
上以豬心血為丸,如黍米大,硃砂為衣。
3歲兒每服30丸,燈心湯送下。
《張氏醫通》卷十六。
生地(酒洗)4兩,丹參2兩,黃柏5錢,牡蠣1兩5錢,山藥1兩5錢,棗仁(炒)1兩5錢,茯苓1兩5錢,茯神1兩5錢,麥冬1兩5錢,北五味1兩,車前子1兩,遠志1兩。
遺精。
上用金櫻膏為丸。
每服3錢,開水送下。
《醫學心悟》卷四。
白礬1兩(半生半熟),荊芥穗2兩。
一切癲癇。
上為末,麵糊為丸,如粟米大,硃砂為衣。
每服20丸,空心生薑湯送下。
《仙拈集》卷二。
枸杞2兩,當歸1兩半,生地1兩半,麥冬1兩半,黃連1兩半,菖蒲1兩半,菊花1兩半,遠志1兩半,甘草1兩半。
久病眼目,心經蘊熱。
煉蜜為丸。
燈心湯送下。
《醫鈔類編》卷十一。
人參1錢,麥門冬(去心)1錢,白茯苓1錢,柴胡1錢,防風1錢,炙甘草1錢,硃砂(水飛)5分。
小兒病後餘熱不退,面(白光)白,大小便自調,唇潤者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芡實大,金箔10片為衣。
每服1丸,淡竹葉湯送下。
《育嬰秘訣》卷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