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樸消(煉成者)半斤。
乳石發動,煩悶,及諸風熱;熱淋,小便赤澀熱痛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以蜜水調下,日3-4次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八。
樸消5分(研),海金沙1錢(研),皂角3分。
五淋。
上為末。
沙糖井花水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四。
川樸消半兩(炒熟),硃砂1分(細研,水飛過),龍腦半錢(細研),烏賊魚骨半兩(細研),黃柏1兩,黃連1兩(去須)。
眼生花翳。
上件藥,先取黃柏、黃連杵碎,以3盞水,煎取濃汁1盞,去滓,於日中煎令幹,然後以諸藥相和,細研如面。
每以銅箸取如綠豆大點之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。
樸消1分,衣中白魚(炒)3枚,鹽少許。
小兒咽喉、舌腫脹,嚥氣不利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以指搵少許在舌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一。
川樸消2兩,硼砂半分(通明者),白礬半兩(通明者)。
眼久積頑翳,蓋覆瞳仁。
上為末,將小瓷瓶子,以慢火炙令熱,然後抄藥末,徐徐入在瓶內,旋以柳枝子攪撥,不令著瓶子四邊,又入藥末,續續添火,候藥盡。良久,斷煙,以幹瓦子蓋口,更以大火,燒經一炊久,去火,候瓶冷,其藥如雪輕肥便成。即埋在溼土內七日,出火毒訖,取出細研。
每以銅箸取少許點之,日4-5次。
《聖惠》卷三十三。
五倍子、樸消等分。
淋渫痔瘡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3兩,水3碗,同煎至3-4沸,淋渫。
《雞峰》卷十七。
樸消不拘多少。
膀胱熱,小便不通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匕,溫茴香酒調下,不拘時候。如熱燥,以蜜水調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五。
大黃5錢,牡蠣5錢,林消2錢。
小兒臍突,或痛或不痛;及感溼熱,陰及囊腫。
每末1錢,或2錢,用田螺1枚,洗淨浸1宿,水調塗。
《幼科釋謎》卷五。
川樸消3分,犀角屑3分,梔子仁半兩,赤芍藥3分,黃芩3分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川大黃3分(銼碎,微炒),柴胡1兩(去苗)。
傷寒4日,煩熱不解,大小腸澀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淡竹葉30片,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溫頻服,不拘時候。以利為度。
《聖惠》卷九。
樸消(研細)、黃丹(飛過,研細)。
喉痺。
上相拌和深粉紅色。
遇病用蘆管或筆管,以半錢許吹入喉中即破,吐涎而愈。甚者不過2次。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一引《選奇方》。
樸消2分,紫雪2分,白鹽少許,冰片1分。
重舌、木舌。
上為細末。
井水調敷。
《幼科金針》卷下。
樸消。
時氣,腦痛不止。
上用生麻油調。
塗頭頂上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六。
樸消。
死胎不出;產後敗血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溫童便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五七。
樸消2分,紫雪2分,白鹽半分。
腫舌。
上為末。
每用5分,以竹瀝井水調敷舌上下。
《袖珍小兒》卷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