石決明1兩,川大黃1兩,桔梗1兩,車前子1兩,芒消1兩,羚羊角兩半,防風兩半。
傷寒熱病後,患目外障。
上為極細末。
每服1錢,以水1盞,煎至5分,去滓溫服。
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卷三。
大黃2兩,黃連2兩,石膏2兩(碎),甘草(炙)1兩,黃芩1兩,細辛1兩,生薑1兩,半夏(洗)1兩,梔子14枚(掰)。
石發熱,目赤。
上切。
以水8升,煮取3升,分溫服。
《外臺》卷三十八。
人參3兩,半夏(洗)3兩,白朮3兩,生薑6兩(切),細辛1兩,茯苓2兩,黃芩2兩,前胡2兩,桂心2兩,甘草(炙)2兩。
肝氣不足,目暗,四肢沉重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8升,煮取3升,分3服。
《千金翼》卷十五。
大黃2兩,白朮2兩,甘草(炙)1兩半,芍藥1兩半,當歸1兩半,茯苓1兩半,桂心1兩半,人參1兩半,黃芩1兩半,細辛1兩半,生薑3兩(切),半夏4兩(洗)。
漠漠無所見,或時痛赤,腹有痰飲,令人眼暗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,煮取3升,分4服。
《千金翼》卷十一。
苦竹根8兩,半夏4兩(洗),乾薑3兩,茯苓3兩,枳實3兩,白朮3兩,杏仁(去皮尖兩仁)1兩,乾地黃1兩,細辛2兩,甘草(炙)2兩。
髒中痰實熱衝眼,漠漠暗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2升,煮取2升6合,去滓,分3服。
《千金翼》卷十一。
柴胡4兩,芍藥4兩,大黃4兩,決明子3兩,澤瀉3兩,黃芩3兩,杏仁3兩,升麻2兩,枳實2兩,梔子仁2兩,竹葉2兩。
眼赤,漠漠不見物,息肉生。
上(口父)咀。水9升,煮取2升7合,分3服。
《千金》卷六。
前胡3兩,大青3兩,秦皮3兩,乾薑3兩,子芩3兩,細辛3兩,決明子3枚,梔子仁2兩,石膏(碎)8兩,淡竹葉1升,車前草(切)1升。
石發眼赤,閉目不開,煩悶熱,胸中澹澹。
上切。
以水1鬥,煮取3升,去滓,分服。或加樸消3兩,得利即愈。
《外臺》卷三十八。
黃耆1兩,大黃1兩,黃芩1兩,知母1兩,芒消1兩,桔梗1兩。
肝虛積熱外障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以水1盞,煎至5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卷三。
前胡4兩,芍藥4兩,生地黃10兩,芒消3兩,黃芩3兩,茯苓3兩,白芷3兩,枳實3兩,人參2兩,白朮2兩,澤瀉2兩,梔子仁2兩,甘草1兩,細辛1兩,竹葉5升。
眼風赤暗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2升,先煮竹葉,取9升,去滓,下諸藥,煮取3升半,分3服。
《千金》卷六。
黑參1兩,地骨皮1兩,車前子1兩,芒消1兩,大黃1兩半,知母1兩半,茺蔚子2兩。
蟹睛疼痛,外障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以水1盞,煎至5分,去滓,空心溫服。
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卷四。
防風1兩,大黃1兩,茺蔚子1兩,黃芩1兩,黑參1兩,桔梗1兩,芒消1兩。
鶻眼凝睛外障。
上為末。
以水1盞,散1錢,煎至5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卷四。
人參1兩,黃芩1兩,茯苓1兩,大黃1兩,桔梗1兩,芒消1兩,茺蔚子2兩,黑參1兩半。
風赤瘡痍,外障。
上為末。
每服1錢,以水1盞,煎至5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卷五。
當歸5分,膽草(酒炒)5分,川芎5分,防風5分,羌活5分,山梔5分,柴胡5分,鉤藤5分,生甘草5分,薄荷2分。
小兒肝經病實熱,急驚叫哭,目直面青。
《嵩崖尊生》(錦章本)卷十五。
人參5分,天冬5分,黃連5分,膽草5分,山梔5分,麥冬5分,知母5分,生草5分,柴胡1錢,黃芩7分,五味子7個。
口苦。
上細切。
忌房色49日。
以水2鬥,煮心,取汁8升,納諸藥煮取1升,1服8合,1日令盡。
《嵩崖尊生》卷六。
桑白皮1兩,地骨皮2兩,甘草5錢(炒)。
脾肝受熱,目熱淚生糞者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3錢,白水煎,食後服。
《準繩·類方》卷七。
車前、木通、生地、歸尾、山梔、黃芩、龍膽草、甘草各等分。
肝熱,面色青,目直視,或驚或轉筋,或兩手尋衣捻物,或多怒者。
水煎服。
《幼科發揮》卷四。
當歸梢1錢,赤芍藥1錢,生地黃1錢,龍膽草(酒浸,炒)1錢,防風1錢,黃連(炒)1錢,黃柏1錢,知母(酒炒)1錢,車前子(炒)1錢,澤瀉1錢,甘草梢5分。
肝經溼熱不利,陰囊腫痛,或膿潰,皮脫,睪丸懸掛,及下疳瘡。
上銼1劑。
空心,水煎服。
《古今醫鑑》卷十五。
柴胡8分,防風6分,荊芥6分,川芎6分,歸尾8分,赤芍8分,菊花8分,梔仁8分(酒炒),青皮8分,車前子8分。
肝火上衝,眼黑珠通紅者,或痛極,或微痛。
生薑1薄片為引,水煎服。
《程松崖先生眼科》。
黃芩1兩,黃連1兩,防風1兩,山梔子1兩,大黃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肝熱,目赤羞明,隱痛生瘡,翳膜赤腫。
上為末。
每服3錢,水1大盞,入竹葉10片,同煎至8分,去滓溫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七十二。
羌活、防風、當歸、川芎、木通、梔子、黃芩、柴胡、膽草。
經水未斷,適逢出痘,身發壯熱,神思昏沉,言語狂妄,如見神鬼,尋衣撮空等。
水煎服。
《易簡方》卷五。
膽草1錢(酒洗),當歸1錢,黃芩(酒炒)1錢,甘草1錢,車前子(炒)8分,木通8分,澤瀉7分,生地7分。
肝經實熱,黑暗生赤絲,烏氣籠罩瞳仁。
水煎服。
《眼科闡微》卷三。
柴胡3兩,決明子3兩(搗破),青葙子2兩,桂心2兩,升麻2兩,梔子30枚,芒消2兩(湯成下),淡竹葉1小升(切),芍藥2兩。
初患眼赤腫痛,生障翳,熱昏暗,並頭旋風等。
上粗銼。
六月、七月、八月不多用此方。
以水8升,浸1宿,早煮,取3升,去滓,為3服,瀉三度,則冷飲止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六十五引《龍樹菩薩眼論》。
柴胡、薄荷、山梔、黃芩、當歸、芍藥、陳皮、甘草、荊芥、防風、通草、滑石、大黃、龍膽草、黃連。
春月眼目赤腫。
水煎,先燻後服。再合鎮肝丸子服。
《異授眼科》。
龍膽草、煅石決明、黃芩、桃仁、丹皮、黃柏、知母、生甘草、杏仁、赤芍。
疹後肝經實熱上逆而嗆者。
《治疹全書》卷下。
人參3兩,甘草3兩(炙),生薑5兩,黃芩2兩,半夏1升(洗),大棗14枚(擘)。
肝氣實,目赤若黃,脅下急,小便難。
上切。
忌海藻,菘菜,羊肉,餳。
以水5升,煮半夏3-4沸,納藥,最後納姜,煎取2升,去滓,分為2服;羸人3服。
《外臺》卷十六引《深師方》。
龍膽草2錢,歸尾2錢,金銀花錢半,連翹錢半,天花粉錢半,黃芩錢半,木通1錢,知母1錢,丹皮1錢,防風1錢,生草1錢。
水煎服。
《良方合璧》卷下。
前胡(去苗)、柴胡、秦皮(去粗皮)、細辛(去苗)、梔子仁、黃芩、升麻、蕤仁、決明子各等分。
肝實熱,陽氣伏邪,脅痛,忿忿悲怒,發熱喘逆,滿悶,目痛,視物不明,狂悸,非意而言,乍寬乍急,所作反常。
上銼散。
每服4錢,水2盞,加苦竹葉、車前葉各5片,煎至盞半,納藥再煎至8分,去滓,入芒消1錢匕,煎溶,不拘時候服。
《三因》卷八。
人參1兩,梔子2兩,黃芩2兩,甘草1兩(炙)。
眼虛風,見物若花蠅者。
上以水2升,煎取8合,分溫3服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六十五引《龍樹菩薩眼論》。
當歸1錢,川芎1錢,白芍1錢,柴胡1錢,連翹1錢,梔仁1錢,青皮1錢,膽草1錢,生甘草5分。
肝火上衝,兩目紅腫疼痛。
水煎,食後溫服。
《眼科闡微》卷三。
黃芩2兩,芍藥2兩,芒消1兩,甘草1兩半,大黃2兩,大棗12枚。
眼急生膚翳,及赤肉上黑睛。
上以水6升,煮取2升5合,分3服。
《醫心方》卷五引《眼論》。
荊芥穗半兩,連翹半兩,羌活(去蘆頭)半兩,牡丹皮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杏仁(去皮尖雙仁,炒,研)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芍藥半兩,梔子仁半兩,雞蘇(去梗)半兩,虎杖半兩,麻黃(去根節)半兩,大黃(銼,炒)半兩。
肝臟積熱,氣昏血澀,或因食酸物過多,肝中血積不散,氣血俱病,兩脅下非時氣動,每動左脅下有聲,右脅相應,日漸胃脘結塊,使人心腹滿悶,上衝咽喉頭目不利,睡臥不安,如蟲所齧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生薑2片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一。
升麻2兩,蕤仁(去皮)2兩,車前子2兩,前胡(去蘆頭)2兩,秦皮(去粗皮)2兩,細辛(去苗葉)2兩,決明子(微炒)2兩,山梔子仁2兩,黃芩(去黑心)2兩,苦竹葉2兩,甘菊花(擇)1兩半。
目赤痛,生胬肉滿急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,投芒消末半錢匕,放溫。食後、臨臥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九。
黃芩(去黑心)2兩,防風(去叉)2兩,芍藥1兩,桔梗(去蘆頭,炒)1兩,大黃(溼紙裹煨,銼)1兩。
雀目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1錢匕,水1盞,煎至5分,去滓,入芒消半錢匕,再煎令沸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○。
葶藶、桑皮,杏仁7粒,北芥子、蘇子、枳殼各等分。
肺脹喘促。
白蜜為引,水煎服。
《一盤珠》卷四。
麥門冬1兩,黑參1兩,黃芩1兩,知母1兩,地骨皮1兩,赤芍藥1兩半,茺蔚子1兩半。
瞳仁幹缺外障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以水1盞,煎至5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卷六。
升麻半錢,柴胡5分,羌活根1錢,酒黃柏1錢,蒼朮半錢,漢防己1錢,紅花1錢,藁本2分,當歸2分,豬苓3分,澤瀉4錢,黃芩半錢,麻黃根3分。
小便尿黃,臊臭淋瀝,兩丸如冰,陰汗浸多。
上銼,如麻豆大,都作1服。
大忌酒、溼面。
水3盞,煎至1盞,去滓,臨臥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