立消散

《赤水玄珠》卷三十: 立消散

配方組成

全蠍(炒)、核桃(去殼肉,只用隔膜,炒)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便毒,癰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空心酒調下,下午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赤水玄珠》卷三十。

《玉案》卷三: 立消散

配方組成

皂角刺、樸消、黃連、冰片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重舌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摻患處,再煎黃連湯時時呷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玉案》卷三。

《瘍醫大全》卷八: 立消散

配方組成

雄黃2錢2分,川山甲3錢,生大黃(錦紋者良)5錢,芙蓉葉5錢,倍子(炒)5錢。

功效主治

癰疽,帶狀皰疹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滴醋調敷,中留1孔透氣,如干又搽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瘍醫大全》卷八。

《瘍醫大全》卷七: 立消散

配方組成

生地、龍膽草、柴胡、防風、荊芥穗、槐花、青木香各等分,升麻(上部加),牛膝(下部加)。

功效主治

癰疽腫瘍。

注意事項

如已成將潰,禁服。

使用方法

酒、水同煎,熱服取汗。輕可立消,重者2劑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瘍醫大全》卷七。

《良朋彙集》卷四: 立消散

配方組成

豆腐皮(燒存性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渾身起羅網蜘蛛瘡,臊癢難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香油調搽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良朋彙集》卷四。

《外科大成》卷二: 立消散

配方組成

草烏1兩,白及1兩,甘遂1兩,小良姜3錢,甘草3錢,麝香1錢。

功效主治

大頭風,頭面虛腫如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用蒼朮搗汁,加醋調勻,雞翎蘸掃腫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外科大成》卷二。

《中醫面板病學簡編》: 立消散

配方組成

赤小豆15g,風化消15g,赤芍15g,枳殼15g。

功效主治

女陰潰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口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中醫面板病學簡編》。

《瘍醫大全》卷十: 立消散

配方組成

龍膽草、藁本、西牛黃、白芷、地骨皮、雄黃、金銀花藤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百會疽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生酒調敷,中留1孔透氣。自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瘍醫大全》卷十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九: 立消散

配方組成

赤芍藥、赤小豆、枳殼(麩炒,去瓤)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陰腫脹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濃煎柏枝湯調藥敷腫處,幹即以柏枝湯潤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九。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二: 立消散

配方組成

赤小豆半兩,赤芍藥半兩,生枳殼半兩,商陸半兩,風化樸消(另研,後入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膀胱久受熱毒,致陰器膚囊赤腫脹痛。

使用方法

上藥不過火,銼,曬,為末。柏枝煎湯候冷,調2錢或3錢塗腫處,仍(口父)咀五苓散加車前子、薏苡仁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準繩·幼科》卷二。

《古今醫鑑》卷十五: 立消散

配方組成

大蝦蟆1個。

功效主治

魚口便毒。

使用方法

剝去皮,連腸搗爛,入蔥5錢再搗,敷腫處,卻用皮覆貼其口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古今醫鑑》卷十五。

《攝生眾妙方》卷五: 立消散

配方組成

幹馬胡姜(細末,篩淨)7分或8分。

功效主治

腹痛。

使用方法

熱酒調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攝生眾妙方》卷五。

《青囊秘傳》: 立消散

配方組成

赤小豆不拘多少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痰毒時毒,不論初起、將潰諸瘡。

炮製方法

曬磨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雞子白調敷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青囊秘傳》。

《玉案》卷三: 立消散

配方組成

白硼砂、燈心灰(以燈心塞入罐內固濟,煅之罐紅為度)、風化消、黃柏、青黛、冰片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喉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極細末。

使用方法

以蘆管吹入喉中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玉案》卷三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