瓜蒂1分,藜蘆1分,皂角肉半分,麝少許。
鼻齆。風熱眼疼,腫脹作楚。
上為末。
吹些入鼻。
《直指》卷二十一。
石膏、川芎、瓜蒂各等分,藜蘆少許。
風疾。
上為細末。
鼻內搐之。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黃躑躅1分(為末),雄黃1分(研,飛),北細辛半兩(為末)。
初中風,口噤,不省人事,或傷風頭疼昏眩。
上和勻。
挑少許搐入鼻中,即醒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一引《葉氏錄驗方》。
川芎7錢,細辛(去葉土)7錢,香白芷7錢,藿香葉(去土)7錢,躑躅花半兩,谷精草半兩。
風毒攻眼並夾腦風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先含新汲水1口,然後挑少許搐在鼻內,以手揉兩太陽穴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一。
乾薑半兩,香白芷半兩,蒿角子1錢。
偏正頭痛不可忍,諸藥無效,及赤眼、牙痛。
上為細末。
每日用半錢許,作3次細細搐入鼻內。揉動兩太陽穴,其痛立止。
《雞峰》卷十八。
藜蘆(去苗土)半兩,躑躅花(去土)1錢,藿香葉(去土)2錢。
風痰眩暈,頭目大痛及偏正不定發作,神志昏憒,或冒風寒,鼻塞聲重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紙拈蘸藥,鼻內搐,不拘時候。
《御藥院方》卷一。
苦葫蘆子49粒,谷精草1錢,瓜蒂14枚(燒灰),乳香(研)半錢,薄荷葉1錢。
赤眼腫痛。
上為末。
入龍腦少許,鼻內搐1字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三。
石膏4兩(煅),荊芥1兩半,川芎3兩,薄荷5錢。
頭風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食後茶清調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六引《海上方》。
青黛1分(細研),蟾酥半杏仁大(研入),赤小豆20粒,麝香半分(細研),藜蘆1分,瓜蒂10枚。
小兒一切疳。
上為細散。
每度用1綠豆大,吹入鼻中。當有蟲子出,如米心大,黑者難治,赤白黃者易療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。
龍腦(研)、地龍(去土,炒)、瓜蒂、赤小豆(炒)、馬牙消(研)各等分。
風頭痛、偏正頭痛,不可忍者。
上為散。
每用1小豆許,食後含水搐入兩鼻內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。
藜蘆(研)半兩,黃連(去須)3分。
頭痛,鼻塞,胸悶。
上為散。
每用少許,搐入鼻中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。
馬牙消(研細)半兩,地黃汁1合。
鼻塞及風痰頭痛。
上藥於銅器中用慢火煎令乾硬,取出研細。
每挑少許入鼻搐上。吐痰即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六。
藜蘆1錢,生甘草1錢,川芎1錢,細辛1錢,人參1錢。
中風、中氣,昏憒不知人事者。
上為末。
吹入鼻中1字。就提頭頂中發,立蘇。有嚏者,可治。
《丹溪心法》卷一。
川芎半兩,薄荷半兩,茵陳4錢,甘草4錢,樸消3錢(甜消亦可)。
小兒腦熱,腦枕骨痛,閉目不開,或頭風痛,攢眉啼哭,並赤目。
上為末。
用少許吹鼻中。即效。
《原機啟微》。
川芎、白芷、谷精草、藜蘆、防風、薄荷、牙皂、蔓荊子、細辛、蒲黃。
一切頭風。
上為末。
口含水搐之,吹入鼻內亦可。
《銀海精微》卷下。
藜蘆1錢,生甘草1錢,人參1錢,川芎1錢,細辛1錢,石膏5錢。
初中風,不知人事,口噤不能開者。
共為末。
每用1字,吹入鼻中。有嚏者,肺氣未絕,可治。
《醫方考》卷一。
白礬灰1分,赤小豆100粒,藜蘆1分(去蘆頭),丁香20枚,黃連1分(去須),田父1枚,麝香1錢(細研),定粉1錢。
小兒一切疳。
上為細散,入麝香同研令勻。
每使時,候兒睡著,以粳米大納鼻中。有蟲出,似馬尾,長2-3寸,便是痞病也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七。
消石1分,滑石1分。
頭偏痛。
上藥於銚子內同炒令黃色,候冷,細研為末。
每用少許,吹入鼻中。
《聖惠》卷四十。
藜蘆不拘多少。
急慢驚風,眼目上視,手足搐搦,牙關不開。
上為細末。
用竹管吹少許入左右鼻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九引《吉氏家傳》。
藜蘆、甘草、人參、川芎、石膏。
中風卒僕及諸昏厥不省之候。
上為末。
吹鼻探嚏,以驗肺氣,有嚏可治,無嚏不治。
《醫級》卷八。
石膏1錢,川芎1錢,赤小豆1錢,瓜蒂1錢,藜蘆少許。
風頭痛。
上為細末。
噙水搐之。取嚏。
《雜類名方》。
石膏(煅)1錢,薄荷花1錢,川芎2錢(炙),硼砂半錢,牙消半錢,甘草2寸(炙)。
風毒赤眼。
上為末。
麝香、蜜水調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三引《四十八候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