梔子仁2-7個,芒消2兩,黃芩3兩,甘草3兩,知母3兩,大黃4兩。
表裡俱熱,三焦不實,身體生瘡及發癰癤,大小便不利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5升煮減半,下大黃,取1升8合,去滓,納芒消,分3次服。
《千金》卷二十二。
梔子仁2兩,甘草(炙)2兩,芒消(湯成下)2兩,黃芩2兩。
因熱食及啖諸熱餅肉,致小便稠數者。
上切。
以水5升,煮取2升,分2次溫服。取利即愈。
《外臺》卷三十七引《小品方》。
梔子仁14個,大黃3兩,黃芩2兩。
因食少熱在內,致夜眠不得睡者。
上切。
以水5升,煮取3升,去滓,分3次服。微利,又當數進餐食,自得眠睡。
《外臺》卷三十七引《小品方》。
黃芩3兩,梔子4個,豉3升。
服石,口中傷爛,舌痛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5升,先煮梔子、黃芩,令得3升,絞去滓,乃納豉,煮令汁濃,絞去滓。平旦服1升,1日3次。
《醫心方》卷二十引《深師方》。
大青4兩,山梔子1兩,黃柏1兩,白蜜半升。
口瘡,咽喉中塞痛,食不得入。
上切。
以水3升,煎取1升,去滓,下蜜更煎1-2沸,含之。取愈止。
方出《外臺》卷二十二引《古今錄驗》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九。
梔子3兩,黃芩3兩,豉1升(熬,綿裹),蔥白(切)1升,石膏4兩(碎,綿裹),幹葛4兩(切)。
天行1-2日,頭痛壯熱,心中熱者。
上切。
忌面、酒、生冷等物。
以水7升,煮取2升6合,去滓,分3次溫服,如人行8-9裡再服。
《外臺》卷三引《延年秘錄》。
梔子仁4兩,黃芩3兩,柴胡4兩,升麻3兩,龍膽草3兩,大黃3兩,栝樓3兩,芒消2兩。
遍身黃如橘,心肋滿急。
上切。
以水9升,煮取2升8合,去滓,分3次溫服,相去4-5裡進1服。
《外臺》卷四引《延年秘錄》。
梔子30個,當歸2兩,芍藥2兩,蜜5合,生薑5兩,羊脂1兩。
產後兒生處空,流血不盡,小腹絞痛。
將梔子以水1鬥,煮取6升,納後藥,煎取2升,分3次服,1日3次。
《千金》卷三。
梔子14個,豉1升,桂心2兩,麻黃2兩,大黃2兩。
傷寒愈以後,飲食勞復。
忌生蔥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7升,先煮麻黃掠去沫,納餘藥,更煮取2升,去滓溫服1升,1日2次。當小汗及下利。
《外臺》卷二引《範汪方》。
梔子仁3兩,芍藥3兩,通草3兩,石韋3兩,石膏5兩,滑石8兩,子芩4兩,生地黃1升,榆白皮1升,淡竹葉(切)1升。
腎勞實熱,小腹脹滿,小便黃赤,末有餘瀝,數而少,莖中痛,陰囊生瘡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1鬥,煮取3升,去滓,分3次服。
《千金》卷十九。
山梔子3分,升麻3分,決明子(微炒)3分,黃芩(去黑心)3分,黃連(去須)1兩,幹藍葉1兩,大黃(銼,炒)1兩。
風熱毒氣,忽衝眼腫,白睛似水泡,疼痛不可睡臥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以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入樸消末半錢匕,再煎沸,放溫服,臨臥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六。
梔子14個(孽),香豉1升(綿裹),蔥白1握(切),粟米3合,雄鼠屎2-7個(燒令煙絕,末)。
傷寒因食勞復,頭痛壯熱。
忌面、炙肉、蒜。
上以水8升,煮取2升3合,去滓,納鼠屎,分3次服。服別相去如人行6-7裡。
《外臺》卷二引《廣濟方》。
梔子仁14枚,豉1合。
傷寒5-6日,大下之後,餘熱不去,心中結痛,欲解者。
上藥相和,分為2服。每服以水1中盞,入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溫服。不拘時候。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梔子2兩,附子(炮)1兩。
胸痺切痛。
每服3錢,水1大盞,薤白3寸,同煎至5分,溫服。
《蘇沈良方》卷三。
梔子14個,恆山3兩,車前葉2-7個(炙幹),秫米14粒。
瘧,經數年不愈者。
上(口父)咀。以水9升,煮取3升,分3服,未發前1服,發時1服,發後1服。以吐利4-5行為愈;不止,冷飯止之。
《千金》卷十。
大黃2兩,麻黃2兩,梔子仁14個,豉1升。
時氣病起諸勞復。
上以水5升,煮取3升,分2次服。當小汗及下痢。
方出《肘後方》卷二,名見《外臺》卷一引《古今錄驗》。
梔子仁20枚,升麻2分,黃芩2分,大青2分,茯神(去木)2分,甘草(炙,銼)5錢。
腹熱氣逆,口苦煩渴。
上為末。
忌熱面,炙煿。
每服3錢,水1盞,豉50粒,煎7分,去滓,入蜜半合,更煎2-3沸,食後溫酒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十四引《聖惠》。
梔子仁半兩,犀角屑1兩,木通(銼)半兩,黃芩(去黑心)半兩,大黃(銼,炒)1兩,瞿麥穗1兩,黃連(去須)3分,車前子1兩。
肝心熱毒,目生瘡及磣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入竹葉7片,煎至8分,去滓,投芒消半錢匕,食後溫服,臨臥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—一○。
山梔子7個,大黃末3錢。
赤目。
上取山梔子鑽透入煻灰火煨熟,以水1升半,煎至8合,去滓,入大黃末攪勻,食後旋旋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三。
梔子仁半兩,黃連(去須)1兩半,黃芩(去黑心)1兩,枳實(麩炒)3分,龍膽1兩,甘草(炙)3分,芍藥1兩,大黃(銼,炒)1兩半。
目赤澀疼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去滓,食後溫服,臨臥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三。
梔子仁半兩,地骨皮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柴胡(去苗)半兩。
虛勞骨節煩熱,盜汗不止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入竹茹,小麥各少許,煎7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九。
山梔子仁半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分,大黃(銼,炒)1兩。
黃疸,心中懊憹,煩熱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入豉20粒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。
梔子仁1兩半,石膏4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半,澤瀉2兩,柴胡(去苗)1兩半,赤芍藥2兩,萎蕤1兩半,車前草(切)半兩。
妊娠大小便不通,臍腹脹痛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4錢匕,水1盞半,加淡竹葉10片,同煎至8分,去滓,食前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五七。
芍藥4兩,牡丹3兩,虻蟲3兩,梔子14個。
產後月水不調,及腹內脹不除,身強痛。
上用水5升,煮取2升,分為3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五二。
梔子仁2錢,木通2錢,當歸尾2錢,白芷2錢,防風1錢,甘草1錢。
小兒心臟積熱,小便赤腫,口內生瘡。
上為細末。
麥門冬湯送下。
《幼科類萃》卷六。
甘草、柴胡1兩,漏蘆2錢,連翹2錢,山梔2錢,黃芩2錢,防風2錢,人參2錢,茯苓、黃耆2錢2分。
瘡瘍,久發熱不已。
每服1兩,水煎服。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四。
黑山梔、人參、麥冬、烏梅。
婦人身倦怠,呵欠,口乾飲冷,飲食不進,脈右寸微沉,右尺洪大侵上。
《易氏醫案》。
梔子1錢(炒黑),山楂2錢,橘核1錢,荔枝核1錢,澤瀉1錢,枳實1錢,歸尾1錢,茯苓1錢,小茴香1錢(鹽水焙),柴胡7分。
疝氣或左或右,疼痛腫大。
加生薑,水煎服。
《古今醫徹》卷二。
梔子仁1兩,甘草1兩。
代指。
上為細末。
以水2升,煎至1升半,去滓,溫浸指上,1日3-5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七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