梅蘇丸

《御藥院方》卷二: 梅蘇丸

配方組成

烏梅肉1兩半,白梅肉1兩半,幹木瓜1兩半,紫蘇葉1兩半,甘草半兩(炙),白檀2錢,麝香(研)1錢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麝香勻,入乳糖淨8兩,蜜1兩同煉,和為劑,每兩作20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細嚼咽津,不拘時候,或新水化服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八: 梅蘇丸

配方組成

白梅肉半兩,紫蘇葉半兩,烏梅肉半兩,人參1分,麥門冬(去心)3分,百藥煎3兩,甘草(炙,銼)1兩半,訶黎勒(炮,去核)1分。

功效主治

消渴,膈熱煩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黃蠟汁拌和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含化咽津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八。

《魯府禁方》卷一: 梅蘇丸

配方組成

烏梅(不拘多少,溫水洗淨,取肉)半斤,白砂糖半斤。

功效主治

上焦熱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入南薄荷頭末半斤,再搗成膏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1丸,口中噙化。行路備之,戒渴極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魯府禁方》卷一。
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蘭州方): 梅蘇丸

配方組成

薄荷12兩,蘇葉4兩,烏梅半斤,粉草1兩,白糖30斤。

功效主治

中暑風熱,頭昏目眩,口乾舌燥。

炮製方法

薄荷、蘇葉、粉甘草共為細末,烏梅打碎熬水,白糖曬乾為細末,並將薄荷葉等藥末加入,用烏梅水為丸,如小豆大。

注意事項

諸寒溼證忌服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-5丸,小兒酌減,噙在口內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蘭州方)。

《慈禧光緒醫方選議》: 梅蘇丸

配方組成

盆糖1斤8兩,烏梅肉1兩,葛根1錢,紫蘇葉5分,白檀香1錢,薄荷5分。

功效主治

外感暑熱,頭目眩暈,口渴咽乾,胸中滿悶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滴水為丸,如芡實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噙化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慈禧光緒醫方選議》。

《飼鶴亭集方》: 梅蘇丸

配方組成

薄荷3兩2錢,桔梗2錢,訶子肉1兩,砂仁3錢,冰片2錢,月石4錢,百藥煎1兩6錢,玄明粉3錢,甘草2錢,烏梅5錢。

功效主治

三焦積熱,五臟伏火,心中煩悶,咽喉不利,口乾舌燥。

炮製方法

冰糖烊化為丸。

注意事項

有外感忌服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-3錢,開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飼鶴亭集方》。

《串雅外編》卷三: 梅蘇丸

配方組成

白糖2斤,烏梅肉2斤,紫蘇葉2兩,炒鹽1錢5分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滴水為丸,如芡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含化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串雅外編》卷三。

《奇方類編》卷下: 梅蘇丸

配方組成

烏梅肉2兩(水浸搗爛),葛粉6錢,白檀1錢,蘇葉3錢,炒鹽1錢,白糖1斤。

炮製方法

煉蜜為丸,如芡實大。

使用方法

遇暑甚含1丸,口噙化。途中備之最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奇方類編》卷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