紫蘇2兩,香附4兩(童便、醋、鹽水、酒四制),蒼朮2兩(土炒),麥冬1兩(去心),木香1兩(忌火),白扁豆2兩(炒黃色),雄黃5錢(研末),薄荷2兩,管仲8兩(洗淨煎膏),連翹2兩,山楂肉3兩(炒黑),廣藿香葉1兩(曬燥,研),降香末3兩。
一切時證傷寒,四時瘟疫瘧痢。
上為細末,用生薑1斤搗汁拌入藥內,再煉蜜為丸,硃砂飛淨為衣,每丸重2錢。
忌生冷魚腥油膩煎炒。
時證傷寒,山楂、薄荷湯送下;瘧疾,柴胡、陳皮湯送下;痢疾赤者,當歸湯送下,白者淡薑湯送下。小兒、孕婦服半丸。
《醫方易簡》卷四。
乳香1兩,蒼朮1兩,細辛1兩,甘松1兩,川芎1兩,真降香1兩。
上為末,棗肉為丸,如芡實大。
燒之。
《奇方類編》卷下。
生甘草1兩,南蒼朮1兩,北細辛1兩,黃乳香1兩。
瘟疫邪毒。
上為細末,加紅棗肉半斤為園餅,如桂圓大。
放炭火上取煙燻之,可保3日無災,一家免難。入夏加幹石膏1兩,入冬加硃砂5分,春、秋不加。
《慈禧光緒醫方選義》。
乳香、蒼朮、細辛、甘松、雲香。
棗肉或糊為丸,如豆大。
每用1丸焚之,良久,又焚1丸,略有香氣即妙。
《瀉疫新論》卷下。
蒼朮1斤,臺烏半斤,白朮半斤,黃連半斤,羌活半斤,川烏4兩,草烏4兩,細辛4兩,紫草4兩,防風4兩,獨活4兩,藁本4兩,白芷4兩,香附4兩,當歸4兩,荊芥4兩,天麻4兩,官桂4兩,甘松4兩,三奈4兩,乾薑4兩,麻黃4兩,芍藥4兩,牙皂4兩,甘草4兩,麝香3分。
上為末,棗肉為丸,如彈子大。
權宜於暑月。
每丸燒之。
《濟陽綱目》卷七。
乳香、蒼朮、細辛、生甘草、川芎、降香、白檀。
棗肉或糊為丸,如豆大。
每用1丸焚之,良久,又焚1丸,略有香氣即妙。
《瀉疫新論》卷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