黃連(切如豆大)4兩,生薑2兩(切成粗絲,同黃連炒至姜燥)。
一切洩瀉不止。
上為細末,醋打硬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白湯送下。
《醫統》卷三十五。
鹿茸(爁去毛,酥炙)2兩,沉香(不見火)2兩,白朮(炒)2兩,五味子(去枝)2兩,山藥2兩,補骨脂(炒)2兩,遠志2兩,白茯苓(去皮)2兩,續斷2兩,車前子(酒浸)2兩,牛膝(酒浸,去苗)2兩,覆盆子2兩,舶上茴香(炒)2兩,熟乾地黃(洗)2兩,白龍骨(黑豆蒸,去豆,火煅,水飛)3兩,鹿角膠(蚌粉炒成珠)3兩,巴戟(去心)3兩,大附子(炮,去皮臍)4兩,菟絲子(淘洗,酒浸,焙,再炒)4兩,仙靈脾(去刺,酒浸,切,焙,微炒)4兩,肉蓯蓉(酒浸,去皮土)4兩,杜仲(去皮,姜制,炒去絲)4兩,蓮子肉(炒)4兩,桑螵蛸(酒浸,炙黃)4兩,山茱萸(去核)4兩,麝香半兩(別研)。
心腎氣虛,客熱上燥,神水下洩,陰陽不和,清濁相干,下元虛憊,腰腳疼重,心神不寧,水髒滑洩,飲食不進。
上為細末,糯米飯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食前溫酒、鹽湯送下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六。
大附子(炮)1錢,人參1錢,真麝香1分。
關格,吐利不得,脈沉,手足微厥。
上為末,飯為丸,如梧桐子大,麝香為衣。
每服7丸,燈心湯送下。
《活人心統》卷下。
熟地4兩,生地4兩,山萸肉4兩,天冬4兩,麥冬4兩,白芍4兩(炒),五味子3兩,當歸身3兩,黃柏3兩(鹽水炒),黨參4兩,蓯蓉3兩,枸杞子3兩,茯苓3兩,茯神3兩,丹皮3兩,澤瀉3兩,棗仁3兩,遠志3兩。
口燥舌幹,骨蒸發熱,五心煩躁,自汗盜汗,夜夢遺精等症。
上藥乾燥,混合碾細,按淨粉量加煉蜜45~50%迭成小丸,每錢不得少於20丸。
每服3錢,溫開水送下。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武漢方)。
菟絲子(酒制)5錢,益智仁(炒)5錢,白茯苓5錢,韭子(炒)5錢,肉蓯蓉(酒洗)5錢,當歸5錢,熟地黃5錢,黃柏(鹽酒、炒)3錢,知母(鹽酒、炒)3錢,牡蠣(煅)3錢,石棗(酒蒸,去核)3錢,五味子1錢。
小便不禁。
上為末,麵糊為丸。
每服100丸,空心鹽湯送下。
《古今醫鑑》卷八。
麥冬(去心)1兩半(另搗膏),五味子5錢,菟絲子(淘去沙,酒煮1日,搗爛,捏作餅,曬乾,研末)8錢,淮地黃(酒浸透,9蒸9曬,另搗膏)1兩,遠志7錢,山藥(去皮,鹽水炒)8錢,茯神(去木)1兩,甘草(水煮,去心)7錢,棗仁。
內傷。
上除麥冬、地黃、棗仁另搗膏外,其餘藥物共為細末,再入前膏搗勻,以荷葉蒸飯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早服1錢5分,白滾水送下,臨臥再服1錢;服5-6日後,歇1-2日再服。
《採艾編翼》卷二。
杜仲炭20兩,熟地20兩,小茴香(炒)20兩,天冬20兩,鹽知母20兩,茯苓20兩,菊花20兩,九菖蒲20兩,菟絲子20兩,麥冬20兩,當歸20兩,梔子(炒)20兩,生地20兩,遠志(炙)20兩,蓯蓉(炙)20兩,人參(去蘆)20兩,巴戟肉(炙)20兩,龍骨(煅)20兩,五味子(炙)20兩,山萸肉(炙)20兩,山藥30兩,杞子20兩,牛膝30兩,橘皮10兩,鹽黃柏40兩。
腎虧氣虛,腰痛耳鳴,虛火上升,遺精盜汗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每丸重3錢。
每服1丸,溫開水送下,1日2次。
《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》。
磁石(火煅,醋淬7次)2兩,破故紙(炒)2兩,鹿茸(爁去毛,酥炙)1兩,當歸(酒浸,去蘆)1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1兩,蓮子肉(去心)1兩,沉香3分(不見火),續斷1兩半(酒浸),乳香(別研)半兩,酸棗仁(去殼,炒,別研)半兩,木香(溼紙裹,煨)半兩,石菖蒲(去毛,酒浸)半兩,硃砂(別研)半兩,柏子仁(別研)半兩。
心腎氣虛,客熱上燥,神水下洩,陰陽不和,清濁相干,下元虛憊,腰腳疼重,心神不寧,水髒滑洩,飲食不進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40丸,空心食前溫酒、鹽湯、米飲任下。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