茯苓半夏湯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: 茯苓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赤茯苓(去黑皮)2兩,半夏(湯洗7遍,炒幹)3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,焙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嘔噦,心下悸動,胸膈有滯水,往往頭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加生薑1分(拍碎)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晚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。

《壽世保元》卷三: 茯苓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(去皮)1錢,半夏(姜炒)1錢,陳皮1錢,蒼朮(米泔浸)1錢,厚朴(姜炒)1錢,砂仁5分,藿香8分,烏梅1個,乾薑(炒)3分,甘草3分。

功效主治

水寒停胃作嘔吐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1劑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水煎,徐徐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壽世保元》卷三。

《回春》卷三: 茯苓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1錢,半夏(薑汁炒)1錢,厚朴(薑汁炒)1錢,乾薑(炒)5分,丁香5分,官桂5分,砂仁5分,陳皮1錢,藿香8分,柿蒂1錢,茴香7分,沉香3分,木香3分,甘草3分。

功效主治

水寒停胃發呃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1劑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水煎,磨沉香、木香同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回春》卷三。

《同壽錄》卷三: 茯苓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半夏1錢5分,白朮1錢,白茯苓1錢,甘草5分,陳皮6分,縮砂仁8分。

功效主治

惡阻,嘔吐不止者。

使用方法

研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同壽錄》卷三。

《傷寒全生集》卷三: 茯苓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、半夏、生薑、陳皮、厚朴。

功效主治

心下有水,嘔吐噦者。

使用方法

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傷寒全生集》卷三。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四: 茯苓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赤苓、半夏、陳皮、蒼朮、厚朴。

功效主治

痰飲嘔吐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四。

《全生指迷方》卷三: 茯苓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4兩,半夏2錢半(湯洗7遍),旋覆花3錢,甘遂(銼末,炒)1錢。

功效主治

酒疸。心下懊痛,足膝胚滿,小便黃,面發赤斑,由大醉當風入水,溼加於熱,內蒸脾氣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水2盞,煎至1盞,去滓,將甘途末分2服,用藥汁半盞調服。以利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全生指迷方》卷三。

《不知醫必要》卷一: 茯苓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制半夏(醋炒)4錢,茯苓2錢,甘草2錢。

功效主治

中暑忽然昏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白湯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不知醫必要》卷一。

《傷寒全生集》卷三: 茯苓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、半夏、枳實、桔梗、厚朴、大腹皮、木通、蒼朮、陳皮。

功效主治

水結胸,但頭汗出,心下滿,揉之汩汩有聲者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傷寒全生集》卷三。

《宣明論》卷六: 茯苓半夏湯

配方組成

茯苓1分(去皮),半夏1錢,生薑1分(取汁),黃芩1分(去腐),甘草1分,紅皮1分(去瓤)。

功效主治

風熱痰逆嘔吐或眩運頭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,如麻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水1盞,煎至4分,空心衝生薑汁下,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宣明論》卷六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