苦葶藶子不拘多少(於火上隔紙炒過)。
男子婦人頭面手足虛腫。
上為細末,棗肉為丸,如小豆大。
忌生冷、醋、粘滑食物及鹽。
每服10丸,1日3次,食前煎麻子湯送下。5-7日小便利,腫消為效。如喘嗽,煎桑白皮湯送下。如小兒須另丸小丸與服,看兒大小加減丸數服,煎棗肉湯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三引《楊氏家藏方》。
麝香(細研)1分,熊膽(細研)1分,硃砂(細研)1分,瓜蒂1分,蚺蛇膽1分,蟾頭1枚(炙令焦黃),牛黃半分(細研),赤小豆半分(炒熟)。
小兒一切疳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丸,以粥飲送下。如兒小,即以乳汁化破與服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六。
續隨子1錢,薏苡仁1錢,郁李仁1錢,茵芋1錢,白牽牛1錢(略炒)。
膀胱有熱,多因天氣熱而發陰(疒頹),腫滿赤痛,大便秘,欲飲水,按之臍腹痛者。
上為末,滴水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丸,黃昏用《博濟方》香姜散送下。五更利下惡物,效。
《三因》卷十四。
膩粉2錢,羌活1分,白附子(炮裂)1分,幹蠍(微炒)1分,天南星(炮裂)1分。
小兒中風口噤。
上為末,入膩粉,都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丸,用薄荷水研下,不拘時候。服後吐出風涎,或瀉出如葵汁相似即效。
《聖惠》卷八十三。
家菊花(去梗蒂,取蕊,焙)4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,切如指面大)1兩,蒺藜子(炒去角)2兩,肉蓯蓉(淨洗,酒浸1宿,切,焙)1兩,大黃(銼,紙裹煨)1兩。
一切眼昏障翳,將至青盲,不問新久。
以無灰酒2升半,同拌和,入銀石器內盛貯蓋了,於飯甑中蒸,自早及晡,取出焙乾,搗羅為末,如有浸藥剩酒,煮黃粟為糊,如酒少即添酒為糊,丸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日午、夜臥濃煎槐枝湯送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二。
丹砂1錢,硇砂半錢。
諸般痢疾,多年不愈,日夜百十行不止。
上2味,以巴豆二七粒和殼,用黃蠟半兩煎,候黑煙起良久,取出巴豆,就內揀取一七料好者,去殼,先將丹砂、硇砂於乳缽內同研令細後,方入剝了巴豆,同研令勻,用煎者蠟一小塊,更同熬令勻,作1劑,如有患者,旋丸如黍米大。
先用艾湯送下3丸,取出積聚,溏轉1-2行,並不搜覺疼痛,後以冷水空心送下3丸即愈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七十七。
巴豆5枚(去皮心,研,紙裹壓去油),硫黃1錢,粉霜半錢,硃砂1分,沒石子末1分。
小兒疳痢不止,漸加瘦弱。
上為末,用糯米飯為丸,如黃米大。
每服2丸,以冷水送下。
《聖惠》卷九十三。
犀角屑半兩,麻黃半兩(去根節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川樸消1兩,黃芩半兩,釜下黃土半兩,樑上塵半兩,灶突墨半兩。
傷寒5日,不能言語,熱在胸中。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每服1丸,以新汲水研下,不拘時候。飲新汲水當有汗出,良久未汗即更服1丸。汗止熱退能語。
《聖惠》卷九。
臘月老鴉左翅不拘多少。
斑疹不出反入。
風中令幹,辰日燒為灰,用中等豶豬嘴上刺血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每服1丸,取豶豬尾上血少許,溫水同化下。未效,2-3時間更1服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十八引《聚寶方》。
麻黃(去節)2兩,黑牽牛子1兩(半生,半微炒),芫花1兩(醋炒),羌活1兩,人參1兩,肉桂1兩(生)。
傷寒、溫病、熱病、時行病,傳入三陰候。
上為末,用好香豉1升,水2升,煮訖,一半去豆豉,用汁再熬成膏為丸,如彈子大。
每服1丸,用蔥白、豆豉煎湯1大盞,嚼下。或吐或下即愈。若有燥糞候,難通者,以樸消1錢,膩粉半錢,同1丸研化,用蜜水調1盞服之,立通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五十三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木香半兩,丁香20枚,乳香(研)1分,蒔蘿1分(炒),阿魏(湯化,去砂石,幹)半分,檳榔(銼)1枚,桂(去粗皮)半兩,蓽茇半兩,肉豆蔻(去殼)半兩,巴豆3枚(去皮心膜,出油盡)。
脾臟冷氣,攻心腹疼痛。
上為末,用粳米飲或飯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-5丸,食後生姜、鹽湯送下。如痛,服7丸,內嚼3丸,燒生薑、鹽湯送下;溫酒送下亦得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