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附子1個(去皮臍),草果(去皮)2兩,乾薑(炮)2兩,甘草1兩(炙),大腹(連皮)6個,木瓜1個(去瓤,切片)。
脾元虛,浮腫。
用水於砂器內同煮至水存半,劈開乾薑,心內不白為度,不得全令水乾,恐近底焦,取出,銼,焙為末。
每服2錢,空心、日午用沸湯點服。
《本事》卷四。
人參5錢,白朮5錢,白茯苓5錢,縮砂仁5錢,丁香2錢,木香(炮)2錢,麥芽5錢,石蓮肉5錢,曲餅5錢,陳皮(去白)5錢,山藥5錢,良姜(油炒)5錢,青皮(去白)5錢,冬瓜仁5錢,肉豆蔻3個(煨),薏苡(姜炒)3錢,香附子(炒去毛)3分,扁豆(姜炒)3錢,甘草(炙)3錢,陳米1撮(炒)。
小兒脾胃虛冷,吐痢不止,不進乳食,慢驚慢脾等證;及治痘證下痢,不能收澀者。
上為細末。
常服,棗湯調,或米湯燒鹽調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七一。
人參5分,白朮5分,茯苓5分,肉豆蔻(煨)5分,薏苡仁5分,山藥5分,砂仁3分,神曲(炒)3分,麥芽3分,扁豆3分,陳皮3分,冬瓜仁3分,甘草(炙)3分,木香2分,丁香2分,石蓮肉(炒,去心)7個,陳皮49粒。
小兒脾胃虛冷,吐瀉不止,不進乳食,慢驚慢脾等證,及治下痢。
上藥作1服。用水1鍾,加生薑3片,大棗1個,煎至5分,食前服。
《奇效良方》卷六十四。
厚朴(去皮,姜制炒)1兩,白朮1兩,木瓜(去瓤)1兩,木香(不見火)1兩,草果仁1兩,大腹子1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1兩,白茯苓(去皮)1兩,乾薑(炮)1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陰水。陽虛水腫,身半以下腫甚,手足不溫,口中不渴,胸腹脹滿,大便溏薄,舌苔厚膩,脈沉遲者。
忌食鹽醬,甜物少用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5片,大棗1個,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二八引《濟生》。
蘿蔔子、木通、薏苡仁、車前子草、赤小豆、冬瓜仁。
積飲。
上為末。
糯米湯調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六。
川芎、茯苓、甘草、白朮。
小兒餘熱不除。
上銼散。
用水煎,食遠服。
《幼科類萃》卷六。
白朮2兩(炒),附子1兩(炮),乾薑1兩(炒),厚朴1兩半(制),木香1兩,茯苓1兩半,澤瀉1兩半,豬苓1兩半,炙草5錢,姜皮1兩。
命火衰微,不能生脾土而氣滯不化,寒水侵浸,氾濫於肌肉之間,腫滿如泥,脈沉遲者。
上為散。
每服5錢,空心沸湯調下。
《醫略六書》卷二十。
草果仁(研)、大腹皮、木瓜、木香(研)、厚朴(姜炒)、白朮(土炒)、茯苓、甘草(炙)。
陰水。脾虛不能制水,腎虛不能主水,外泛作腫,內停作脹,二便不實,身不熱,心不煩者。
加大棗2個,水煎服。
《金鑑》卷五十四。
厚朴(去皮,姜制,炒)1錢半,木瓜(去瓤)1錢半,木香(不見火)1錢半,附子(炮,去皮臍)1錢半,乾薑(炮)1錢半,草果仁1錢半,大腹皮1錢半,甘草(炙)1錢。
陰水發腫。
上作1服。水2鍾,加生薑5片,大棗1一個,煎1鍾,不拘時服。
《奇效良方》卷四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