恆山丸
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二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九: 恆山丸

配方組成

恆山1兩(銼),桃仁60枚(湯浸,去皮尖雙仁,別搗為膏),豉1合(炒幹)。

功效主治

山瘴瘧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雞子白生用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腹以桃符湯送下,欲發時又服30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五十二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九。

《千金》卷十: 恆山丸

配方組成

恆山3兩,甘草半兩,知母1兩,鱉甲1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熱為瘧,或渴或不渴,熱氣內傷不洩,令人病寒腹中痛,腸中鳴,汗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蔥、生菜、海藻、菘菜、人莧等。

使用方法

未發前酒調服10丸,臨發時1服,正發時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: 恆山丸

配方組成

恆山1兩(末),白蠟半兩,雞子1枚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瘧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敲雞子,去黃用清,與恆山末拌勻;於瓷碗中熔蠟,都拌和,以綿幕碗口,坐甑中蒸3遍,取出為丸,如麻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粥飲送下。當吐即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
《千金》卷十一: 恆山丸

配方組成

恆山1兩半,蜀漆1兩半,白薇1兩半,桂心1兩半,鮀甲1兩半,白朮1兩半,附子1兩半,鱉甲1兩半,(庶蟲)蟲1兩半,貝齒1兩半,蜚虻6銖。

功效主治

脅下邪氣積聚,往來寒熱如溫瘧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丸,以米汁送服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二: 恆山丸

配方組成

恆山1兩(銼),甘草半兩(炎微赤,銼),知母1兩,豉1合,鱉甲1兩(塗醋炙令黃,去裙襴),麝香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熱氣內傷不洩所致脾瘧,腸中熱痛,外寒,腸中鳴,轉汗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麝香研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未發前以溫酒調服,臨發再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二: 恆山丸

配方組成

恆山半兩,野狸頭骨1分,虎頭骨1分,猢猻頭骨1分,天靈蓋1分,綠豆(末)3分,臭黃1分(細研),安息香2分,硃砂1分(細研),雌黃1分(細研),砒霜3分,乳香1分,阿魏1分,白芥子2分。

功效主治

寒瘧,陽虛陰盛,內外俱寒,四肢顫掉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並生為末,用軟飯和搗三二百杵,為丸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有娠婦人及小兒不得服。忌食熱物。

使用方法

未發時,以絳囊盛,於中指上系1丸,男左女右。3日如不住,以熟水送服1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二: 恆山丸

配方組成

恆山1兩半,白蜜1合,雞子白2枚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瘧。

炮製方法

上件藥相和於銚子內,以慢火熬令可丸,即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腹以粥飲送下,晚食前再服,過時不發,任自吃食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五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: 恆山丸

配方組成

恆山半兩,川大黃半兩(銼碎,微炒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麝香半兩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瘧疾,發時壯熱憎寒,面色青黃,飲食不下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研入麝香令勻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臨發前以暖水送下2丸,3歲以下即服1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八十四。

《千金》卷十: 恆山丸

配方組成

恆山18銖,知母18銖,甘草18銖,大黃18銖,麻黃1兩。

功效主治

痎瘧;癉瘧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未食服5丸,每日2次,不知漸增。以愈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》卷十。

《醫心方》卷十四引《深師方》: 恆山丸

配方組成

大黃1兩(一方2兩),附子1兩(炮),恆山3兩,龍骨1兩。

功效主治

諸瘧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治下篩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平旦服7丸,未發中間復服7丸,臨發服7丸。若不斷,至後日復發,更服如此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心方》卷十四引《深師方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