川芎、荊芥、天麻、川烏、烏藥、羌活、黑牽牛(炒)、川當歸、金釵、石斛各等分。
腎經虛冷,眼目昏暗,或赤痛腫癢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豆大,硃砂為衣。
每服1丸,薄荷茶嚼下。
方出《續本事》卷四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七十二。
石菖蒲半兩,桔梗(去蘆頭)1兩,荊芥穗1兩,薄荷葉(去土)1兩,川芎1兩,牛蒡子(炒)1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咽喉不利,音聲不出,及風熱上壅,面赤鼻塞,不聞香臭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每1兩作15丸。
每服1丸,食後、臨臥含化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一。
草烏(生用)半兩(去皮尖),蒼朮(生)1兩,川芎(生用)2兩。
腦瀉臭穢。
上為細末,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服藥後,忌一時久熱食。
每服10丸,食後茶清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五十七。
川芎2兩,防風1兩,菊花1兩,羌活1兩,天麻1兩,甘草1兩,荊芥穗4兩。
風毒上攻頭目,兩眼黑花,怕風多淚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細嚼,茶清送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七十五。
川芎4兩,天麻1兩。
首風,汗多惡風。
煉蜜為丸,每兩作10丸。
每服1丸。細嚼,茶、酒任下。
《類證治裁》卷五。
川芎1分,甘菊花1分,細辛1分,白朮1分,白芷1分。
頭風冷淚。
上為細末,蠟為丸,如黍米大。
夜納1丸,日中1丸,早1丸。
《普濟方》卷四十六引《本事》。
川芎1兩,羌活1兩,天麻1兩,旋覆花1兩,秦皮1兩,南星1兩,藁本1兩(末),黑牽牛6兩(取末2兩,餘者不用)。
遠年近日,風毒氣眼,昏暗赤澀內生瘡,翳膜遮障不明。久新偏正頭疼,眼目束小,夾腦風下注,多見黑花。
上為末,後入藁木、牽牛末和勻。生薑自然汁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食後鹽酒送下。
《永樂大典》卷一一四一三引《大方》。
川芎3兩半,蘇薄荷葉3兩半,防風1兩2錢,細辛2錢半。
肝經風痰。
煉蜜為丸,每丸5分重。
臨臥茶嚼服下。
《會約》卷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