老生薑半斤(切片,炒黑)。
陰發背,凹不知痛者。
上為末,略攤土地上出火毒,少頃,即用豬膽汁、明礬末,調入薑末如糊。
敷在用處周圍,用紙蓋之,幹用熱水潤之。知痛時,黑水自出為妙,如不知痛,出黑水難治。
《洞天奧旨》卷十四。
川烏8兩,草烏8兩,南星8兩,白及1斤,牙皂4兩,文蛤1斤,毛菇4兩,枯陳小粉1斤,官桂3兩,乾薑2兩。
癰瘍皮色不變屬陰症者。
上為細末。
陳酒、醋調敷。
《青囊立效秘方》卷二。
陳小粉(炒黑,醋熬)、大黃、黃連、黃柏、樸消、南星、半夏、白芷、白及、白蘞、牙皂、蓖麻仁、榆皮、五倍、龜板各等分(共為末)。
一切熱毒。
臨用,加豬膽汁、白蜜和勻。留頂敷。無膽,蜜亦效。
《理瀹》。
當歸2兩,白及2兩,連翹2兩,蟬蛻2兩,大紅扛2兩,獨活1兩,羌活1兩,川烏1兩,草烏1兩,細生地4兩,血餘4兩,大黃4兩,銀花4兩,番木鱉4兩,麻黃1兩5錢,澤蘭1兩5錢(上各藥切片熬膏),全蠍2兩,穿山甲2兩,蛤蚆50只(活,放油內),瞎地鱉蛇兩條(活,放油內),蜈蚣100條(大者,須活者)。
癰疽發背,對口搭手,一切無名腫毒。
上用麻油5斤,桐油8兩,入鍋內,並桃30段,柳30段,桑枝30段,每段長3寸許,生薑8兩、蔥8兩,將枝煎枯取出,乃將瞎地鱉蛇放入鍋內,急將鍋蓋撳住,蛇在油內跳躍不止,至不動時,又入活蛤蚆,然後,將山甲、全蠍、蜈蚣,並前藥16味,熬至藥俱枯黑,乃濾去渣,將鍋拭淨,再以密絹仍濾油入鍋,用文武火熬至滴水成珠,將鍋離火,再入上好洋丹3斤,以一手下丹,一手持硬木棍,不住手攪勻成膏,再入後藥:乳香3兩,沒藥3兩,去油,麝香5錢,冰片5錢,4味另研,徐徐添入,攪勻成膏,收貯聽用。
惡瘡未成者、貼之即消;已成者,貼之即潰。
《良方合璧》卷下。
川烏1斤,草烏1斤,天南星8兩,白及4兩,大黃1斤,牙皂4兩,五倍子1斤,陳小粉4斤,半夏半斤。
外症皮白及陰症。
上為末。
醋或薑汁調敷,隨症用之。
《青囊秘傳》。
木鱉仁2兩,生半夏2兩,生草烏1兩,白芷梢1兩,京赤芍1兩,陳蕨粉4兩。
半陰半陽之毒,並一切諸毒紅腫赤暈。
先將麵粉入鍋炒成粟色,候冷研末,再入鍋炒成餅;二次另將木鱉仁切片,炒至黑色,再入半夏等藥,炒至栗色為度,併合拌勻,研細末。
用生蜜調敷。
《外科真詮》捲上。
臭小粉、五倍子各等分。
癰疽。
上同炒黑,研細。
醋調敷,幹則以醋調潤之。
《瘍醫大全》卷八。
百草霜3錢,白及5錢,白蘞3錢,百合5錢,百部3錢,乳香5錢,沒藥5錢,麝香1分,糯米1兩(炒),陳粉子4兩(隔年者佳,炒)。
跌打損傷,筋斷骨折,腫硬青紫。
上為細末,醋熬為膏。
《金鑑》卷八十八。
隔年陳粉子(炒黑)2斤,五倍子4兩(炒),歸尾2兩。
一切無名腫毒,疔瘡初起,跌打損傷。
上為細末,醋調成膏。
圍毒根上。
《良朋彙集》卷五。
皂莢2挺(去皮弦子,捶碎,滾水3升泡1時許,挼汁去滓,砂鍋內熬成膏,入好酒1合,攪令稠,入下項藥),百草霜1錢,焰消1錢,硼砂1錢,人參(另為極細末)1錢。
一切纏喉急證;木舌。
上4味,拌勻,加白霜梅肉1錢,細研,入皂莢膏內。以少許雞翎點喉中,湧盡頑痰,卻嚼甘草2寸,咽汁吞津;若木舌,先用青布蘸水揩之,然後用藥。
《張氏醫通》卷十五。
烏梅(去核)1兩,柴胡1兩,紫菀1兩,生乾地黃1兩,木香1兩,秦艽(實好者)3錢,貝母(面炒,去心)3錢,防風3錢,杏仁5兩(面炒,為末),皂角60片(20片去黑皮,醋炙為末;20片燒灰存性;20片湯浸,去黑皮)。
骨蒸勞瘵。
豬肉剁爛如泥,同皂角一處入水5升,細揉汁,加童便3升,無灰酒1升,並熬如膏,和前藥末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20丸,空心麥門冬湯送下。甚者20日效。
《永類鈐方》卷六引《水丘先生紫庭治瘵秘方》。
老松皮不拘多少。
凍傷紅腫,或潰爛日久不愈者。
老油松外面老皮,焙焦炭存性,為細面。
香油調塗患處。
《全國中藥成藥處方集》(瀋陽方)。
公牛角炭1斤,血餘炭1斤,青麻炭1兩,煅龍骨2斤,黑鉛粉10斤,陳粉子3斤,陳醋適量。
骨折損傷。
將公牛角銼成細條,瓦器內封閉,用火焙焦成褐黃色炭狀;血餘除去汙垢,瓦器內封閉,火焙焦成黑色有光澤的炭塊;青麻瓦器內封閉,火焙焦乾後,啟器蓋,用火引之,急閉蓋,再待1小時左右即成;將上藥研為細末,同黑鉛粉、陳粉子和勻,再把陳醋(無陳醋用食醋代之,但必須由2斤濃縮至1斤方可使用)放在瓷器內(搪瓷亦可),用火煮沸,將藥粉向醋內撒佈,邊放邊攪至稠糊狀,即可停止放藥粉,再煎熬約半小時即成膏。
用時,將膏攤於布上,厚約0.3厘米,敷貼患處,隔日換藥1次;如無嚴重腫脹者,每週換藥1次亦可。
《外傷科學》。
皂角7挺(捶碎,用水5升,挼汁,濾去滓),草烏頭(銼碎)1兩,天南星(銼碎)1兩,大黃(銼碎)1兩。
喉痺,纏喉風。
上藥併入皂角水內,煮至2升,濾去滓不用,再熬成膏子,入新瓷器內盛,候微凝,入樸消末1兩,攪勻候冷,入白殭蠶末1兩,如前收之。
如患喉痺,每服半匙頭,以甘草湯或茶清化下,不拘時候。灌入口內立愈。如藥幹,以好酒少許潤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一。
不蛀皂角1挺(燒灰存性,為末),杏仁8枚(溼紙),黃丹5文(累炒)。
頭瘡。
上為細末,輕粉拌勻。
用麻油調敷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九九引《餘居士選奇方》。
木鱉子(去殼)2兩,半夏2兩,水粉4兩,草烏半兩。
一切腫毒癰疽,扶桑骨外破者。
上藥於鐵銚內,慢火炒令轉焦,為細末,出火毒再研。
以水調敷瘡。
《醫方大成》卷八引《濟生》。
當歸1兩,赤芍藥1兩,官桂1兩,大黃1兩,生地黃1兩,白芷1兩,玄參1兩。
癰疽發背,疔毒瘡瘍,一切無名腫毒,(口善)嗊頭,癤毒,跌撲損傷,流注,諸毒惡瘡之已破潰不能生肌收口;及臁瘡,凍瘡,燙傷,灸瘡,杖傷,腳裂,楊梅毒久爛不收者;虎、犬傷,金瘡,瘰癧。
上銼細,脂麻油2斤,浸藥3日,入鍋煎至藥焦,以苧布濾去渣,淨油再熬熱滾,桃、柳、槐3枝紮緊,不住手攪轉,看青煙起,入水飛丹12兩,夏增冬減,陸續傾入油,不住攪轉,滴水中成珠,不沾手為度,掇起,安定缸上,攪,噴水3口,扇令煙盡,薄綿濾入缽內待冷,攪入乳香末5錢,沒藥末5錢,數年不壞。
用時貼之,婦人經閉血塊,貼臍腹;虎犬傷、金瘡、瘰癧、梅毒,鹽湯洗淨貼上。內臟諸癰,並宜為丸,蛤粉為衣,酒下;熱毒,水下;赤白帶,當歸湯下;咳嗽、喉疾,綿裹含咽;一切頭風赤眼,梔子湯下,仍貼太陽穴;跌打傷,陳皮湯下;膝痛,鹽湯下。
《簡明醫彀》卷八。
陳年小粉不拘多少。
一切癰疽發背,無名腫毒,初發焮熱未破者。
上藥入鍋炒令呈黃黑色,取出待冷,碾極細,以陳米醋調,稀稠得所,如過稀,微火熬之,其色如漆,瓷瓶收貯。
用時量腫毒大小,以榜紙攤成膏藥,中剪1孔,露出毒頭,貼上。疼痛即止,少頃作癢,久則腫毒自消。
《萬氏家抄方》卷四。
木鱉子(帶殼,炒存性,去殼)1錢,柏葉(焙)1錢,人中血(即亂髮燒灰)1錢,青龍背(即鍋脾面上垢膩)1錢,紙錢灰1錢,飛羅面1錢。
瘰癧潰爛,久不愈者。
上藥各為細末,用好陳米醋調成膏。
塗瘡上,外用紙貼。
《回春》卷八。
伏龍肝(即灶心土,研末)5錢,白晉礬(飛過)5錢。
頭髮內生白頂瘡。
上為極細末,用燈窩香油調敷患處。
搽不過3-5次,其發覆生如黑漆。
《魯府禁方》卷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