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麻煎

《三因》卷十五: 天麻煎

配方組成

川烏頭(洗淨灰,炒裂,去皮尖)4兩,草烏頭(水浸3日,洗,去皮)4兩,荊芥穗半斤,幹薄荷5兩,杜當歸(水浸3日,曬乾,切)1斤。

功效主治

風毒入胃及心腎經絡,攻注百節疼痛,頭目虛腫,痰涎不利;下注腰腳緩弱,生瘡;婦人血風,男子(疒頹)風,及風溼腳氣,攻注面板,瘙癢癮疹;偏正頭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醋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茶清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三因》卷十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二: 天麻煎

配方組成

天麻1分,幹蠍(炒)1分,羌活(去蘆頭)1分,防風(去叉)1分,五靈脂1兩,附子(炮)1兩,白朮1兩,赤小豆1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氣不順,骨痛,或生癮疹,不治則加,冷痺筋骨緩弱。春末夏初,喜生赤根白頭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先以沉香2兩,酒1升,瓷器煎為膏,入藥搗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腹荊芥湯或荊芥茶、酒送下,過5日,加至30丸。秋、夏宜荊芥湯,春、冬宜荊芥酒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二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五: 天麻煎

配方組成

天麻1兩(別搗,羅為末)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桂心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,白附子(炮裂)1兩,獨活1兩,牛膝(去苗)1兩,石斛(去根)1兩,鹿角膠(搗碎,炒令黃燥)1兩,補骨脂(微炒)1兩,萆薢(銼)1兩,當歸1兩,芎1兩,山茱萸1兩,白蒺藜(微炒,去刺)1兩,海桐皮(銼)1兩,仙靈脾1兩,巴戟1兩,沉香1兩,木香1兩,麝香1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以無灰酒5升,入白蜜5合,同於銀鍋中煎令減半,先下天麻末,煎良久,次下諸藥末,以柳木篦攪令稀稠得所,於瓷器中盛。

注意事項

忌生冷、雞、豬、毒滑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茶匙,食前以溫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五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四: 天麻煎

配方組成

天麻1斤,天蓼木3斤。

功效主治

白癩風。

使用方法

上銼,如大豆大,用水3鬥,入銀鍋或石鍋中,煎至1鬥2升,濾去滓,卻於慢火上煎如稀飴。每服半匙,食前用荊芥薄荷酒調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四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