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蘞膏

《鬼遺》卷五: 白蘞膏

配方組成

白蘞2兩,黃連2兩,生胡粉1兩。

功效主治

面板中熱痱,瘰癧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治下篩,溶脂調和。

使用方法

敷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鬼遺》卷五。

《鬼遺》卷五: 白蘞膏

配方組成

白蘞3兩,白芷3兩,芎藭2兩,大黃2兩,黃連2兩,當歸3兩,黃柏2兩,豉8合(炒),羊脂3兩,豬脂2升。

功效主治

痱,瘰癧瘡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,以二脂合煎,納諸藥,微火煎,膏成去滓,候凝。敷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鬼遺》卷五。

方出《外臺》卷二十三引《廣濟方》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六: 白蘞膏

配方組成

白蘞3兩,甘草(炙)3兩,青木香3兩,芍藥3兩,大黃3兩,玄參3兩。

功效主治

瘰癧息肉結硬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散,以少酢和稀糊。

注意事項

忌豬肉、五辛、熱肉、飲酒、熱面。

使用方法

塗故布貼上,幹易之,勿停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外臺》卷二十三引《廣濟方》。名見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一: 白蘞膏

配方組成

白蘞半兩,白石脂半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研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麵粉皻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更研極細,以雞子白調和,稀稠得所,瓷盒盛。

使用方法

每臨臥塗面上,明旦以井花水洗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一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○: 白蘞膏

配方組成

白蘞半兩,羊糞半兩,栝樓根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狐尿刺,久不愈。

炮製方法

上搗如膏。

使用方法

封裹瘡上,一復時其刺自出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四○。

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卷四: 白蘞膏

配方組成

白蘞1兩,白及1兩,白芷1兩,突厥子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風牽瞼出外障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牛酥5兩煎為膏。

使用方法

早晨塗在眼睛內;夜半塗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秘傳眼科龍木論》卷四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三: 白蘞膏

配方組成

白蘞、白及、白殭蠶、當歸、大黃、乳香、桃枝、柳枝、槐枝、桑枝、皂莢枝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惡瘡腫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每用香油1斤,入前藥浸3宿,緩火熬,以焦黃色為度,濾去滓,加黃丹半斤,候油欲再滾,即掇鍋於地上,用槐枝頻攪勻,滴水中不散為度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三。

《眼科全書》卷四: 白蘞膏

配方組成

白蘞、白及、白芷、白蘞皮、石決明、牛蒡子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風牽出瞼外障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用牛脂熬,將末入內,同熬成膏。

使用方法

早,晚以膏搽於瞼胞。屢用有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眼科全書》卷四。

《趙炳南臨床經驗集》: 白蘞膏

配方組成

白蘞面2兩,祛溼藥膏(或凡士林)8兩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滲出性面板病。

炮製方法

調勻成膏。

使用方法

外敷患處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趙炳南臨床經驗集》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白蘞膏

配方組成

白蘞3分,礬石半兩(生用),白石脂1分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研如膏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豌豆瘡愈後,滿面瘡瘢久不沒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散,次入杏仁膏,研令勻,後入新雞子白1枚,酥2兩相和,研為膏,入瓷器中盛。

使用方法

每夜取塗面上,來日以溫漿水洗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八: 白蘞膏

配方組成

白蘞1兩,白及1兩,白蠟3兩,黃耆1分,麝香(研)1分,乳香(研)1分,牡丹皮1分,芍藥1分,丁香1分,麻油半斤。

功效主治

唇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除油並研藥外,並銼細,先用油煎10餘沸,即下銼藥,候黃耆赤黑色,用綿濾過,慢火煎10餘沸,次下諸研藥。攪不住手,候凝成膏,於瓷器中盛,下麝香攪令勻。

使用方法

每用少許、塗貼患處,日3-5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八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