樸附丸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: 樸附丸

配方組成

白艾葉1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1兩,吳茱萸(湯泡7次,炒)1兩,厚朴(去粗皮)1兩。

功效主治

瀉痢。

炮製方法

上用生薑汁半盞,同好酒半盞煮炒令乾燥,別用肉豆蔻半兩,赤石脂半兩,同為細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50丸,空心、食前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六引陸仲安方: 樸附丸

配方組成

厚朴(去皮,姜制,炙)、附子(炮,去皮臍)、茴香(淘去砂,炒)各等分。

炮製方法

上用生薑自然汁浸過煮幹,為細末,神曲打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50丸,食前鹽米飲或湯、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六引陸仲安方。

《全生指迷方》卷四: 樸附丸

配方組成

厚朴(去皮,銼作小塊子)1兩,附子(炮,去皮臍,銼作小塊子)1兩,生薑8兩(去皮,取汁)。

功效主治

虛寒相搏所致的反胃,心下牢大如杯,或時寒時熱,朝食則暮吐,暮食則朝吐,關脈弦緊。脾胃氣弱,下冷洩瀉,不思食。

炮製方法

將上二味,以薑汁同煮,以盡為度,焙乾為末,酒煮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全生指迷方》卷四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七: 樸附丸

配方組成

厚朴(去粗皮)1斤,生薑1斤(同厚朴於木臼內搗勻,取出曬乾)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2兩,乾薑(炮)半斤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熟棗肉並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-70丸,空心、食前溫酒或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七。

《局方》卷五(寶慶新增方): 樸附丸

配方組成

厚朴(去粗皮,薑汁制)1斤,附子(炮,去皮)1斤,神曲(炒)8兩,乾薑(炮)3斤。

功效主治

脾元虛弱,飲食遲化,食必多傷,腹痛腸鳴,臟腑滑洩,晝夜無度;胃氣虛損,不美飲食,嘔噦惡涎。兼治反胃噁心,及久患脾洩冷瀉之人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空心、食前服30丸,米飲或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局方》卷五(寶慶新增方)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四: 樸附丸

配方組成

川椒(去目)2兩,茴香2兩,青鹽1兩,附子4兩(去皮,生用.切作片子),生厚朴4兩,生薑4兩。

功效主治

脾腎氣弱,手足浮腫。

炮製方法

用水3升於銀器內慢火煮,水盡為度,煉幹為末,煮糊為丸服。

使用方法

口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四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六: 樸附丸

配方組成

厚朴1兩,附子1兩,乾薑1兩,陳皮1兩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滑冷,下痢不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糊為丸,如粟米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米飲送下,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六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五引李學渝方: 樸附丸

配方組成

川厚朴(去粗皮,銼作骰子塊)2兩,附子(去皮臍,切骰子塊)2兩,大肉棗50個,生薑5兩(以上4味,用水1大碗煮幹,揀出棗子,將3味藥焙乾),肉豆蔻(面裹煨)1兩,訶子(煨,取肉)1兩,川白姜(炮,洗)1兩,人參半兩(去蘆)。

功效主治

脾胃久虛,谷腸滑洩,臍腹絞痛,腸鳴洩瀉,肢體無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將前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加至100丸,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五引李學渝方。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: 樸附丸

配方組成

厚朴22兩(去皮,銼。用生薑2斤,切片,水1鬥,於砂石器內煮。自曉至暮,水乾添湯,候幹取出,去姜),乾薑4兩(炮、洗),甘草2兩(炙。以上3味同煮如前法,取出焙乾),補骨脂(炒)5兩,舶上茴香(炒)5兩,附子(炮,去皮臍)5兩,肉豆蔻4兩(面裹煨)。

功效主治

洩瀉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煮棗肉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空心、食前米飲或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魏氏家藏方》卷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: 樸附丸

配方組成

厚朴(去粗皮,生薑汁炙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甘草(炙)1兩,乾薑(炮裂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大腸虛冷,便利滑洩,不思飲食,腸鳴腹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食前溫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