天門冬丸

《雞峰》卷二十五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1兩,防風3分,茯神3分,川芎半兩,白芷半兩,人參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鼻塞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後、臨臥熟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二十五。

《千金翼》卷五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冬門5兩(去心),通草2兩,黃耆2兩,防風2兩,乾地黃2兩,桑寄生2兩,人參2兩,羌活3兩,大黃2兩半,白芷1兩半,升麻1兩半,澤蘭1兩,茯神1兩,天雄(炮,去皮)1兩,黃芩1兩,枳實(炙)1兩,五味子1兩。

功效主治

乳癰初起,產後乳結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酒送下,加至30丸,1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翼》卷五。

《聖惠》卷十四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大麻仁1兩(銼,研如膏),桔梗1兩(去蘆頭),川升麻2分,貝母3分(煨令微黃),五味子3分,款冬花3分,紫菀3分(洗,去苗土),麻黃半兩(去根節),陳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,紫蘇子半兩,訶黎勒皮3分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杏仁半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厚朴3分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肺痿勞嗽,唾成五色,喘息漸急,食少羸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溫蜜水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2兩(去心,焙),射干半兩,肉桂半兩(去皺皮),黃耆3分(銼)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栝樓根1兩,玄參半兩,遠志半兩(去心),百部1兩,紫菀1兩(去苗土),馬兜鈴1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氣暴熱咳嗽,心胸不利,或時煩喘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以溫水送下,1日4-5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八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五斗(去心生用,研,絞取汁)。

功效主治

大風癩病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納瓷器中,密蓋口,以蠟封,勿走藥氣,於淨室中經1年,取開,其色赤如沙糖,即加少許苦參粉,及乾地黃末,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食後以溫熟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八。

《本事》卷五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1兩(水泡,去心),甘草(炙)半兩,杏仁(去皮尖,炒熟)半兩,貝母(去心,炒)半兩,白茯苓(去皮)半兩,阿膠(碎之,蛤粉炒成珠子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吐血,咯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含化1丸,咽津。日夜可10丸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本事》卷五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二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(去心,焙)3分,防風(去叉)半兩,赤茯苓(去黑皮)半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半兩,知母(焙)半兩,桑根白皮(銼,炒)半兩,黃耆(銼細)半兩,黃連(去須)半兩,栝樓根(別搗碎,炒)半兩,升麻半兩,生乾地黃(焙)半兩,甘草(炙,銼)1分。

功效主治

風熱,心肺氣壅,多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生薑湯送下,日午、臨臥各1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○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(去心)4錢,青黛(曬乾)4錢,生蒲黃1錢,油發灰1錢,川薑黃1錢。

功效主治

咯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入松陽柿中,溼紙包,煨熟候冷,桑白皮煎湯,臨臥嚼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○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一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(去心,焙)3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3兩,紫菀(去土)3兩,百合3兩,貝母(去心,焙)3兩,桔梗(炒)3兩,人參3兩,生乾地黃3兩,桂(去粗皮)3兩,甘草3兩,阿膠(炒至沸)3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3兩,陳橘皮(湯浸,去白)3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寒,外內合邪,咳嗽語聲不出,口中如含霜雪,停飲寒痰,咽喉妨悶,狀若梅核,噎塞不通,膈氣痞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煮糯米粉並黃蠟1兩成粥,更入蜜再熬勻,和前藥為丸,如櫻桃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同姜細嚼下,嗽時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一六一。

《聖惠》卷十二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1兩(去心,焙),漢防已3分,甜葶藶(隔紙炒令紫色)3分,桑根白皮(銼)3分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3分,枳殼(麩炒微黃,去瓤)3分,甘草(炙微赤,銼)3分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,心肺壅熱,咳嗽,口苦,氣促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生薑湯送下,日3-4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二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○引《楊氏家藏萬》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10兩(去心秤),麥門冬8兩(去心),生地黃3斤(取汁為膏子)。

功效主治

婦人喘,手足煩熱,骨蒸寢汗,口乾飲水,面目浮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膏子和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煎逍遙散(散中去甘草加人參)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二○引《楊氏家藏萬》。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1兩(去心,焙),百合3分,前胡3分(去蘆頭),半夏3分(湯洗7遍,去滑),貝母3分(煨微黃),桔梗3分(去蘆頭),桑根白皮3分(銼),紫菀3分(去苗土),漢防己3分,赤茯苓3分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,研如膏),生乾地黃3分。

功效主治

肺臟壅熱,咳嗽,痰唾稠粘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生薑湯送下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四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九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(去心,焙)2兩,甘草(炙,銼)1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)1兩,人參3分,貝母(去心,焙)半兩,五味子半兩,阿膠(炙令燥)半兩,桑根白皮(炙,銼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肺痿,咽乾煩躁,痰壅咳嗽,小便赤澀,眠睡不安,喉咽腫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雞頭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食後、臨臥溫人參湯嚼下;含化咽津亦得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九。

《聖惠》卷六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1兩(去心,焙),麥門冬1兩(去心,焙),人參1兩(去蘆頭),赤茯苓1兩,百合1兩,桑根白皮1兩(銼),紫菀1兩(洗,去苗土)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貝母1兩(煨令微黃),前胡3分(去蘆頭),五味子3分,甘草半兩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肺臟壅熱,喘促咳嗽,心神煩悶。虛勞,肺熱吐血,煩悶,咽喉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綿裹1丸,食後含化咽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六。

《千金翼》卷十二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(苗作蔓,有鉤刺者)。

炮製方法

以酢漿水煮之,溼去心皮,曬乾,搗篩,以水、蜜中半和之,仍更曬乾,又搗末,水、蜜中半和之,更曬乾。

注意事項

禁一切食,惟得吃大麥。

使用方法

每取1丸含之,有津液輒咽之,常含勿絕,行亦含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千金翼》卷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四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(去心,焙)2兩,地骨皮1兩,人參1兩,甘草(炙,銼)1兩,黃耆(炙,銼)1兩,枸杞子(焙)1兩,甘菊花(棟)1兩,防風(去叉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赤芍藥1兩,生乾地黃(焙)2兩。

功效主治

上焦熱結,口燥咽乾,臟腑秘滯,面赤心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雞子黃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以水1盞,煎至7分,食後、臨臥和滓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四。
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三引《博濟》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(去心,焙)1兩,玄參(焙)1兩,惡實(炒)1兩,甘草(炙,銼)1兩半,人參1分,硼砂(研)1分,龍腦(研)1分。

功效主治

上膈壅實,咽喉腫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5味為末,與別研2味拌勻,煉蜜為丸,如皂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食後、臨臥淡生薑湯嚼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六十三引《博濟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三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(去心,焙)3兩半,桑根白皮(銼,炒)3分,白茯苓(去黑皮)3分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)1兩,甘草(炙)1兩,貝母(去心,炒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骨蒸勞氣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綿裹含化咽津;煎麥門冬湯下亦得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三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六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(去心,焙)5兩,白茯苓(去黑皮)5兩,人參3兩,枳實(去瓤,麩炒)3兩,甘草(炙)3兩,檳榔(銼)2兩。

功效主治

鼻塞,不聞香臭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食後漿水送下,1日2次;暑月以牛乳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一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二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(去心,焙)1兩,玄參1兩,惡實(炒)1兩,百藥煎半兩,紫蘇葉半兩,甘草(炙,銼)1兩半,人參1分,硼砂(研)1分,龍腦(研)1分。

功效主治

馬喉痺,咽喉腫痛,唇焦舌幹,腮頰連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皂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食後、臨臥細嚼,溫熟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二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九八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(去心)1斤,白茯苓(去黑皮)1斤,白蠟1斤,白蜜1斤,白羊脂(去膜)1斤。

炮製方法

上5味,先搗羅天門冬、茯苓2味為末;次以清酒5升,入大鐺中煎3沸,納羊脂煎3-5沸,又納蜜並蠟煎5沸,掠去沫;次入天門冬、茯苓末,用柳木篦不住手攪令勻,火勿令猛,候煎成膏,可丸乃丸,如櫻桃大。又取大杏仁1升(湯浸,去皮尖雙仁),研如膏,傾入淨通油瓷瓶內,坐慢灰火中,納前藥丸子於杏仁膏中,養令色白,即取離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丸,空心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九八。

《雞峰》卷十八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(湯浸軟,去心,竹刀子切,焙)。

功效主治

勞嗽發熱,涕唾稠粘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-50丸,臨臥熟水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十八。

《御藥院方》卷九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(慢火炙)1兩,玄參(湯洗,焙乾)1兩,牛蒡子(炒)1兩,百藥煎半兩,紫蘇葉半兩,甘草(炙)1兩半,人參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上膈鬱熱,咽喉腫痛,唇焦舌幹,腮頰生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皂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食後噙化咽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御藥院方》卷九。

方出《婦人良方》卷五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一九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鬼臼3分,天門冬(去心)3分,巴豆1分(去皮心,炒),莽草半兩,不蛀皂角(酥炙)半兩,葉子雄黃1兩。

功效主治

伏連傳注,腹中有堅硬,積氣壅心胸作痺,痛引脅背,脘膈滿悶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小豆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鯉魚、山豬、蘆筍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漸加至2-3丸,空心湯水吞下,臨臥1服。常宜斟酌,勿令洩瀉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婦人良方》卷五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三一九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2兩(去心,焙),款冬花1兩,五味子1兩,人參(去蘆頭)1兩,白茯苓1兩,貝母(煨微黃)1兩,甘草(炙微赤,銼)1兩,蘿蔔子(酥拌,炒令香)1兩,熟乾地黃2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咳嗽,喘促心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小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以綿裹1丸,常含咽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四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(去心,焙)1兩,白茯苓(去黑皮)1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黃,別研)1兩,貝母(去心)半兩,生乾地黃(焙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人參半兩,烏梅肉(炒)半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後,心肺熱,上氣喘逆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搗羅7味為末,入杏仁研令勻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食後含化1丸,咽律,日可3-5丸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麥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人參(去蘆頭)1兩,前胡(去蘆頭)1兩,桑白皮根(銼)1兩,射干3分,百合3分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3分,五味子3分,紫菀(去苗土)3分,貝母(煨令微黃)3分,甘草(炙微赤,銼)3分。

功效主治

虛勞。肺熱吐血,煩悶,咽喉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以薄綿裹1丸,含化咽津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七。
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六○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1兩半(去心,焙),木通2兩(銼),桑根白皮1兩(銼),川大黃1兩(銼碎,微炒),杏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大麻仁1兩(銼,研如膏),郁李仁3分(湯浸,去皮微炒),紫菀3分(去苗土)。

功效主治

咳嗽上氣,喉中呀呷聲,大小腸不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煎桑枝湯送下,1日3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聖惠》卷四十六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一六○。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2兩半(去心,焙),貝母1兩(煨微黃),白茯苓1兩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甘草3分(炙微赤,銼)。

功效主治

骨蒸勞,咳嗽,吐血,咯血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綿裹1丸,含化咽津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三十一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1兩(去心,焙),牛膝1兩(去苗),麥門冬2兩,人參1兩(去蘆頭),紫菀3分(洗,去苗土),黃耆1兩(銼),杏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,白茯苓1兩,鱉甲2兩(塗酥,炙令黃,去裙襴),薯蕷1兩,五味子1兩,石斛1兩(去根,銼),枸杞子1兩,熟乾地黃2兩,沉香1兩,訶黎勒皮1兩,肉蓯蓉1兩(酒浸1宿,颳去皺皮,炙令幹)。

功效主治

肺癆痰嗽,氣促,下焦虛損,上焦煩熱,四肢羸瘦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注意事項

忌鯉魚、莧菜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食前以棗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六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九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(去心,焙)2兩半,雞內金3具(微炙),桑螵蛸10枚(炙),土瓜根(幹者)1兩半,肉蓯蓉(酒浸1宿,切,焙)1兩半,熟乾地黃(焙)1兩半,栝樓根1兩半,知母(焙)1兩半,澤瀉(銼)1兩半,鹿茸(去皮毛,酒浸,炙)1兩半,五味子1兩半,赤石脂1兩半,牡蠣(煅)2兩,苦參1兩。

功效主治

初得消中,食已如飢,手足煩熱,背膊疼悶,小便白濁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煎粟米飲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九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一: 天門冬丸

配方組成

天門冬(去心,焙)2兩,枳殼(去瓤,麩炒)1兩半,白朮1兩半,人參1兩半,苦參(銼)1兩1分,獨活(去蘆頭)1兩1分。

功效主治

肺臟風熱,面板結成癮疹(疒咅)(疒畾),搔之癢痛成瘡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溫酒或米飲送下,日3夜1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十一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