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戟(去皮,細切,微炒)2兩,乾薑(炮裂)半兩。
通身腫滿、喘急,小便澀。
上為散。
每服3錢匕,用生薑湯調下,良久以糯米飲壓之。以大小便利為度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。
大戟3兩,露蜂房(炒)1兩,細辛1兩,防風半兩。
風火諸牙疼痛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5錢,水1鍾,煎8分,不拘時熱漱。
《醫統》卷六十四。
大戟、大黃、木香、商陸各等分。
水氣。
上為末。
每服1-2錢,空心溫酒調下;白湯亦可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二。
紅芽大戟(炒。主脾)1兩,甜葶藶(炒。主肺)1兩,黑牽牛(半生半熟。主腎)1兩,續隨子(炒,去殼。主肝)1兩,甘遂(炒。主心)1兩。
脾元虛憊,水氣腫滿。
觀其五臟病證,其病證之藥加1兩,共2兩,併為末。煎燈心湯,五更初服1錢。用藥多少,相老少虛實加減。至天明其水下3-5次,其腫即消,卻用生蔥、姜煮粥止之,隔日服平胃散補貼。如體虛不堪再下者,只用前藥麵糊為丸,謂之磨化丸,每服20丸,3日1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九二引《經驗良方》。
紅芽大戟。
痘瘡紫黑色陷,寒戰噤牙,戛齒,身黃紫腫。
上為末。
3歲兒抄半錢,研脂麻湯調下。
《永類鈐方》卷二十一。
大戟(銼碎,微炒)半兩,甘遂(煨令微黃)半兩,續隨子半兩,牽牛子(微炒)半兩,葶藶子(隔紙炒令紫色)半兩。
水氣,心腹臌脹,喘息,大小便不利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半錢,煎燈心湯調下,空心服。得通利水下為效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四。
大戟、白牽牛(頭末)、木香各等分。
水腫,腹大如鼓,或遍身皆腫。
上為細末。
每用3錢,以豬腰子1對,批開,摻藥在內,燒熟,空心食之;如腫不能全去,於腹繞臍塗甘遂細末,飲甘草水,其腫盡去。
《潔古家珍》。
大戟(炒)1兩,甘遂(炒)1兩,膩粉半兩,硫黃(研)1分,水銀(盞子內與硫黃同研作沙子)半兩。
傷寒結胸,已轉下不除者。
上為散,再同研勻。
每服2錢匕,溫漿水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二。
大戟1兩(銼碎,微炒),陳橘皮1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商陸1兩,木通1兩(銼),瞿麥1兩。
水氣腫滿,大小便澀壅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3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空腹溫服,如未通,即良久再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四。
大戟3分,當歸3分(銼,微炒),芫花半兩(醋拌,炒令幹),青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川大黃半兩(銼碎,微炒),豬苓3分(去黑皮),赤芍藥3分,桃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婦人血分,心腹脹滿,手足浮腫,肩背煩疼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1錢,食前以溫酒調下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大戟1兩半(銼碎,微炒),木通半兩(銼),當歸半兩(銼碎,微炒)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木香半兩。
水氣,腳膝腫滿入腹,氣喘煩悶,小便不利。
上為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煎至6分,去滓,空心溫服。服後當利;未得快利,夜臨臥時再服。
《聖惠》卷五十四。
大戟1兩,前胡1兩(去蘆頭),木通1兩(銼),當歸半兩,陳橘皮3分(湯浸,去白瓤,焙),桑根白皮半兩(銼),赤茯苓1兩,紫蘇莖葉3分,漢防己半兩,檳榔1兩。
婦人水氣,四肢浮腫,心胸痞滿,痰毒壅滯,喘息稍急,小便不利,坐臥不安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4錢,以水1中盞,加生薑半分,煎至6分,去滓,空心溫服。以利為效,未利再服。
《聖惠》卷六十九。
白大戟(去粗皮)不拘多少。
水溢四肢,浮腫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1錢,空心溫酒調下。利下,四肢水並從小便中去,其腫立消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二九引《王氏集驗方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