文蛤5錢,黃連5錢(去毛,淨),防風5錢,荊芥穗5錢,苦參4錢,銅綠5分(一方有當歸4錢,川芎4錢)。
爛弦風赤眼。
上為極細末,用薄荷煎湯作丸,如彈子大。
臨用時,以熱水化開,趁熱洗眼,1日3次。
《靈驗良方彙編》卷一。
天冬8錢,杏仁4錢,貝母4錢,百部4錢,紫菀1錢,冬花5錢,百合4錢。
癆擦。
水煎,味盡去滓,加飴糖8錢,蜜1兩6錢,再熬;又入阿膠4錢,茯苓末4錢,入前汁,和勻如膏。
不拘時挑服之。
《嵩崖尊生》(致和堂本)卷十一。
黃連、黃芩、黃柏、梔子、防風、連翹、白芷、當歸、薄荷、樸消各等分。
一切目疾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如芡實大。
每用1丸,滾水泡化,趁熱洗眼。
《醫統》卷六十一。
羌活1錢,川芎1錢,細辛1錢,石菖蒲1錢,木通1錢,麻黃1錢,龍腦半錢,麝香半錢。
小兒齆鼻。
上為極細末,煉白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用新綿包1丸。塞鼻孔中,男左女右。
《幼科類萃》卷二十六。
川羌活1錢,正川芎1錢,北細辛1錢,淮木通1錢,淨麻黃1錢,石菖蒲1錢。
小兒風熱侵肺、鼻齆不聞香臭。
上為末。
每次1錢,以蜜和勻,薑湯化服。
《幼幼整合》卷四。
川烏、草烏、白芷、黃柏皮、藁本、荊芥、蟬蛻、肉桂、白殭蠶、赤小豆、乳香、沒藥、蠶沙、天花粉各等分。
癰疽、發背、五發、瘰癧、陰毒,痛不能忍;或腫毒侵內沉伏者。
上為末。
薄荷汁和蜜調塗患處,以紙掩住。或薑汁、地黃汁調搽;如干,用地黃汁或薄荷汁刷溼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八二。
黃連3錢,粉霜3錢,輕粉2錢,鉛粉2錢,樟腦5分,銀珠5分,冰片3分。
臁瘡久不收口。
上為細末,以豬脂熔化,入前末,候冷加入冰片和勻。
攤貼。
《玉案》卷六。
黃連1分,黃柏1分,黃芩1分,白及1分,白蘞1分,龍骨1分,當歸1分(洗,焙),厚朴1分(去粗皮),川芎1分,沒藥1分(研),槐枝1分,柳枝1分,豬牙皂角1分,鱉甲1分,苦參1分,香白芷1分,木鱉子仁1分,草烏頭1分,烏賊魚骨1分(同銼碎),乳香1錢(研),黃丹1兩半,清麻油4兩(冬月用半斤)。
癰疽發背,及諸般惡瘡。從高墜墮,打撲傷損,腳膝生瘡,遠年臁瘡,五般痔漏。
上除黃丹外,銀、石器中將諸藥油內慢火煎得油色紫赤,濾去藥不用,入一半黃丹在油內,不住手攪,煎微黑,更入一半黃丹,不住手攪,只是用慢火熬得紫黑色,滴在水上不散,捻不粘手,然後更入黃丹少許,再熬,如捻著硬時,卻更入油少許,但不粘手即止。
如尋常膏藥,攤在紙花上,看瘡大小敷貼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二。
大甘草根節4兩(銼,去皮),真麻油8兩,黃丹4兩(真好者)。
一切癰癤毒。
上將甘草根節銼成寸段,捶破,內留1條長者攪藥,用銀、石器入油,煎甘草令焦黃,取出不用,入黃丹,以前所留長甘草1條,不住手攪,如黑色,點少許入水,試候成膏不散,用綿濾,入瓶,封令密,坎地2尺許埋藥,20日取出,臘月合尤妙。敷貼如常法。發背,丸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50丸,甘草湯送下。
《百一》卷二十。
五倍子1錢,赤芍藥2錢半,白芷2錢半,大黃2錢半,官桂2錢半,當歸2錢半,玄參2錢半,乾地黃2錢半(以上第1次煎),虢丹4兩(第1次入),當歸2錢半,羌活1錢,雲母(別研)1錢,巴豆35粒(以上第2次煎),乳香1錢(別研),滑石1錢(別研),白膠香(別研)1錢,沒藥(別研)2錢半,虢丹4兩(以上第2次入)。
諸般惡瘡。
上銼細,用真清麻油1斤,先將半斤入銚煎沸,下五倍子、芍藥、白芷、大黃、官桂、當歸、玄參、地黃8件,以柳枝1條攪油,候藥帶焦色,用綿一絢濾去滓,再將藥油入銚,候略沸,下虢丹4兩,打轉看候紫色,將油1-2點滴在水面上,成珠子,即便傾出,安穩處。再將清油半斤,如前煎沸,下當歸、羌活、雲母、巴豆及青楊柳枝皮指面大10-20片,同煎,候藥帶焦,用綿子濾去滓,再煎藥油,下乳香、滑石、膠香、沒藥、虢丹同煎,候如前帶紫色,滴入水中,才成珠子,卻將前煎藥油傾作1銚同煎,打勻為度。煎藥時不要火太緊,恐煎過藥味。
《百一》卷二十。
黃耆半兩,當歸半兩,白芷3錢,杏仁3錢,防風3錢,羌活2錢,獨活2錢,官桂2錢,白蘞2錢,狼毒2錢,乳香3錢,沒藥3錢,黃連1錢,黃丹4兩,清油1斤,桑白皮2錢。
諸毒瘡。
上除黃丹1味,以文武火於銀器內煉,不住手攪千餘下,後入黃丹,次用柳枝攪,滴水上如珠為度。
陰天煉,春、冬軟收,夏月蒼收,用新瓷器盛。以竹篦子攤用,勿使沾塵,常好好蓋覆,愈久愈好,艾瘡尤佳,貼上不痛。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十二。
蠟、亂髮、輕粉、油、白及。
傷折損破,痛不止,肉不合。
上將油入連根蔥2根,發少許,白及熬黃去滓,下輕粉丹、熬黑為度,下蠟為膏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一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