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黃(銼,炒)半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麥門冬(去心,焙)1兩,芍藥1兩,甘草(炙,銼)3分,大青半兩。
傷寒天行熱病,毒氣盛,生豌豆皰瘡,煩躁迷悶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八。
大黃4分,黃芩4分,甘草3分(炙),細辛2分。
溫壯。
水5升,煮取1升2合,分3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八五引胡洽方。
黃連半兩,茯苓半兩,大黃2兩(煨),甘草、樸消。
目暴赤腫熱痛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煎麥門冬湯食後調服。
《急救仙方》卷三。
大黃(銼,炒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梔子仁14枚,甘草(炙,銼)半兩。
骨極,膀胱不通,大小便閉塞,面色枯黑,耳虛鳴,煩熱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1盞,下芒消半錢匕,去滓,分溫2服,空心、日午各1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二。
生乾地黃(焙)1兩,蒲黃1兩。
吐血不止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2錢匕,水1盞,加竹葉7片,煎7分,去滓放冷,食後細呷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八。
大黃(銼,炒)1兩半,芒消(研細)1兩,黃芩(去黑心)1兩,梔子仁7枚,甘草(炙、銼)半兩。
虙瘕,大便秘。
上5味,除芒消外,為粗散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煎至7分,去滓,入芒消半錢匕,煎1-2沸,食後、臨臥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五十。
澤瀉2錢,車前子5錢,大黃2錢,檳榔2錢,滑石2錢,黃連1錢,甘草5分。
夏秋之間,先瀉後痢,腹中疼痛,後重之極,不痢不可,欲痢不得,口渴飲水,小便艱澀,小腸作脹。
水煎服。
《辨證錄》卷七。
黃連、黃柏各半。
下血日夜七八十行,赤痢,並一切痢。
上羅勻。
用醇醋3升,煮取1升半,分再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二。
麻黃(去根節)1兩,大黃(銼,炒)1兩,栝樓根1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。
傷寒後變成瘧,口乾煩渴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匕,水1盞半,煎至8分,去滓,食後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三十三。
大黃(銼,炒)4兩,芍藥5兩,細辛(去苗葉)4兩,甘草(炙)4兩,黃芩(去黑心)2兩。
兩目暴熱痛。
上藥銼如麻豆。
每用5錢匕,水2盞,煎取1盞,去滓,食後溫服,每日3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○六。
黃耆1兩,大黃1兩,人參1兩,茯苓1兩,當歸1兩,遠志3錢,石膏1兩,銀花1兩,山甲2錢(炒),皂刺2錢,甘草2錢。
楊梅痘,形如赤豆,嵌於肉內,堅硬如鐵。
水煎服。
《外科真詮》卷下。
黃芩(酒制,炒)、黃連(酒制,炒)、生甘草各等分。
大頭天行疫病。上焦火盛,頭面大腫,目赤腫痛,心胸咽喉口舌耳鼻熱盛,及生瘡毒者。
上細切。
每服3錢,水1盞,煎7分,溫服,徐徐呷之。如未退,用鼠粘子不拘多少,水煎,入芒消等分,亦時時少與,毋令飲食在後;如未已,只服前藥,取大便利,邪氣已則止。
《醫學正傳》卷二引東垣方。
黃連、黃芩、荊芥、薄荷、連翹、土貝、粘子、甘草、赤芍、柴胡、黑梔子各等分。
小兒走馬牙疳,皮色不易,堅硬不潰之證。
水煎服。
《瘍科遺編》卷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