和解散
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一: 和解散

配方組成

蒼朮(淨洗)4兩,厚朴(制)1兩,桔梗(去蘆)4兩,藿香葉2兩,前胡(洗,去蘆)2兩,柴胡(洗,去蘆)2兩,當歸(洗)2兩,赤芍藥2兩,川芎4兩,陳皮(去瓤,炒)4兩,甘草(炙)4兩,神曲(炒)4兩,麥糵(炒)4兩,赤獲苓4兩,半夏曲2兩。

功效主治

感寒,表裡未辨,頭痛惡心,發熱煩疼,不進飲食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大棗1個,煎7分,去滓,不拘時候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一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五十九引《必用之書》: 和解散

配方組成

邵前胡(去蘆,淨)1兩,川升麻1兩,京芍藥1兩,赤芍藥1兩,白朮1兩,熟蒼朮1兩,羌活1兩,川獨活1兩,川芎1兩,藁本1兩,桔梗1兩,防風1兩,甘草1兩,熟半夏1兩,人參(去蘆)1兩,藿香1兩,粉葛2兩(去皮)。

功效主治

四時傷寒初病。

注意事項

老人、孕婦、自汗自利者,不可服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每服4錢,加生薑5片,水1盞半,煎至7分服,連進3服。得汗即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五十九引《必用之書》。

《活人心統》卷一: 和解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、茯苓、甘草、黃芩、葛根、防風、薄荷、芍藥、北梗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得汗未解,或發而未汗。

使用方法

水2鍾,加生薑2片,豆豉1撮,煎至1鍾,不拘時服。滓再煎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活人心統》卷一。

《赤水玄珠》卷一: 和解散

配方組成

紫蘇、杏仁、陳皮、半夏、前胡、薄荷、葛根、甘草(炙)、桔梗、桑白皮。

功效主治

傷風,鼻塞咳嗽,胸脅竄痛,發熱口渴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蔥白3根,棗子1枚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赤水玄珠》卷一。

《局方》卷二(紹興續添方): 和解散

配方組成

厚朴(去粗皮,薑汁炙)4兩,陳皮(洗)4兩,藁本半斤,桔梗半斤,甘草半斤,蒼朮(去皮)1斤。

功效主治

四時傷寒,瘴病初起,傷食,胃寒腹痛,溼瘧。頭痛,憎寒壯熱,煩躁自汗,咳嗽吐痢。冷瘴初發。胸腹滿悶,頭眩發熱;傷風初作,未分證候。腹痛嘔吐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錢,水1盞半,入生薑3片,大棗2枚,煎至7分,熱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局方》卷二(紹興續添方)。

《綠槐堂疹症方論》: 和解散

配方組成

防風2錢,桔梗2錢,荊芥4分,升麻1錢5分,幹葛2錢,薄荷3錢,蟬退2錢,力子2錢,覆花2錢,枳殼5分,木通1錢。

功效主治

疹症,氣粗煩躁,二便不通。

使用方法

為散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綠槐堂疹症方論》。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: 和解散

配方組成

麻黃(去節,取頭末)7分,綠豆(取生粉,隔紙焙熟)7分(共為細末),新蒲公英2兩(幹者7分),條芩1錢,生地1錢。

功效主治

疹已出,遍身形如蠶種,色黑暗,皮肉僵硬,十死一生者。

使用方法

後3味煎好,調前2味末,春、冬溫服,夏、秋涼服。兼用外治方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二。

《便覽》卷一: 和解散

配方組成

柴胡、桔梗、枳殼、前胡、甘草、茯苓、半夏、黃芩、葛根、薄荷、連翹、芍藥、川芎。

功效主治

四時傷寒發汗後,經中有餘熱未解。

使用方法

水2鍾,加生薑3片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便覽》卷一。

《雞峰》卷五: 和解散

配方組成

川芎、羌活、獨活、厚朴、蒼朮、細辛各等分,甘草減半。

功效主治

溫疫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粗末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錢,水1盞,加生薑3片,同煎至7分,去滓溫服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雞峰》卷五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