茴香丸

《宣明論》卷十三: 茴香丸

配方組成

茴香(炒)半兩,良姜半兩,官桂半兩,蒼朮1兩(汁浸)。

功效主治

男子、婦人臍腹疼痛刺胸膈不止者,下元久冷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空心、食後生薑湯送下;止痛,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宣明論》卷十三。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九: 茴香丸

配方組成

陳皮、茱萸、三稜、莪術、丁香、枳殼(炒)、茴香(炒)、檳榔(炒,去巴)、神曲、麥芽各等分,使君子100個。

功效主治

蟲積氣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醋糊為丸,如綠豆大。

使用方法

空心飯飲送下;或薑湯送下亦可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九。

《局方》卷五: 茴香丸

配方組成

威靈仙(洗去土)3兩,川烏頭(炮,去皮臍)3兩,陳皮(去白)3兩,防風(去苗)3兩,川楝子(麩炒)3兩,萆薢3兩,烏藥(去土)5兩,川椒(去目及閉口者,炒出汗)2兩,赤小豆8兩,茴香(炒)8兩,地龍(去土,炒)7兩。

功效主治

丈夫無髒久虛,冷氣攻衝,臍腹絞痛,腰背拘急,面色萎黃,飲食減少,及膀胱、小腸氣痛,並腎臟風毒,頭面虛浮,目暗耳鳴,腳膝無力,腫痛生瘡;婦人血髒虛冷,食減力少,肢體疼痛。消渴,蟲食津液而渴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及晚食前溫酒送下,鹽湯亦得;小腸氣痛,炒生薑、茴香酒送下;腳轉筋,木瓜湯送下;婦人血髒虛冷,溫醋湯送下;臍腹絞痛,滑洩冷痢,濃煎艾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局方》卷五。

《名家方選》: 茴香丸

配方組成

鹿角霜5兩,茴香2兩,胡椒1兩。

功效主治

疝瘕,腰腹痛或引囊及囊大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麵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口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名家方選》。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十四: 茴香丸

配方組成

胡蘆巴8錢,茴香6錢,巴戟2錢,川烏2錢,川楝肉4錢,吳萸5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腹冷癖,有形如卵,上下走痛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酒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小兒5丸,鹽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雜病源流犀燭》卷十四。

《瘍醫大全》卷二十四: 茴香丸

配方組成

白朮1兩,白茯苓1兩,八角(炒)1兩,吳茱萸1兩,荔枝核1兩,山楂核1兩,橘核3兩,枳實8錢。

功效主治

疝氣偏墜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重1錢5分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空心細嚼,薑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瘍醫大全》卷二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七: 茴香丸

配方組成

茴香子3分,附子3分(炮裂,去皮臍),硇砂3分,天麻3分,木香3分,白附子3分(炮裂),白礬3分(燒令汁盡),阿魏3分(面裹,煨面熟為度),自然銅3分(細研),幹蠍1兩(微炒),桃仁1兩(湯浸,去皮尖雙仁,麩炒微黃)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風冷氣,臍腹虛脹疼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以生薑、蔥白煎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九引《指南方》: 茴香丸

配方組成

茴香1兩,香附半兩,菟絲子2兩,桑螵蛸半兩,鹽(炒過)2錢。

功效主治

腎虛寒,小便數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十九引《指南方》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神巧萬全方》: 茴香丸

配方組成

茴香(炒)1兩,蓽澄茄1兩,檳榔1兩,木香1兩,苦楝子1兩,硇砂(細研)1兩,吳茱萸半兩(湯浸7遍,焙,炒),桃仁3分(湯浸去皮,麩炒黃,研),阿魏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盲腸風氣,小腸疼痛,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次以酒化阿魏,同硇砂、桃仁膏入少面熬令得所,同上件藥末和勻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爆蔥酒送下,溫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神巧萬全方》。

《腳氣治法總要》卷下: 茴香丸

配方組成

舶上茴香(炒)1兩,地龍(去土,炒)1兩,赤小豆(炒)1兩,川苦楝(去皮,炒)1兩,川烏頭(炮,去皮尖)1兩,烏藥(銼)1兩,牽牛(炒,取末)1兩。

功效主治

風毒溼氣,攻疰成瘡,皮肉焮熱,紫破膿壞,行步無力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5丸,空心鹽湯送下,日2次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腳氣治法總要》卷下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四: 茴香丸

配方組成

茴香子(炒)半兩,吳茱萸(湯洗,焙乾,炒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胡椒半兩,楝實(銼碎,麩炒)半兩,延胡索半兩,木香1分,虻蟲(去翅足,炒)1分,海蛤1分,芫花(醋炒焦)1分,硇砂(研)1分,木通1分。

功效主治

厥疝上攻,腹痛無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酒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食前鹽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九十四。

《聖惠》卷十一: 茴香丸

配方組成

茴香子(微炒)1兩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1兩,天南星(炮裂)1兩,硫黃(細研)1兩,丁香1兩,木香1兩,吳茱萸(湯浸7遍,焙乾,微炒)1兩,預知子1兩,桂心1兩。

功效主治

陰毒傷寒,四肢逆冷,心下痛硬,氣欲絕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,以醋煮麵糊為丸,如彈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研碎,以炒生薑熱酒調下,良久煎蔥白艾湯投之,不拘時候頻服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十一。

《普濟方》卷—一三: 茴香丸

配方組成

八角茴香半兩,川楝子5個,川獨活半兩,甘草(以上酒炙)半兩,谷精草半兩,末茶1兩(半兩為衣),蒼朮1兩(酒炙)。

功效主治

破傷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丸,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—一三。
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簡要濟眾方》: 茴香丸

配方組成

茴香1兩(微炒),附子1兩(炮,去皮臍),補骨脂1兩(微炒),胡桃仁1兩。

功效主治

膀胱氣痛,及虛冷氣下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胡桃同搗爛,煮糯米粥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-30丸,空心、食前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引《簡要濟眾方》。

《聖惠》卷七: 茴香丸

配方組成

茴香子3分,木香1分,蘿蔔子半兩(微炒),桃仁3分(湯浸,去皮尖雙仁,別研如膏),厚朴1兩半(去粗皮,塗生薑汁,炙令香熟),桂心3分,蓬莪荗3分,青橘皮半兩(湯浸,去白瓤,焙),檳榔3分。

功效主治

腎臟虛冷氣攻兩脅脹滿,腹內疼痛,四肢不和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以醋煮麵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0丸,以熱酒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七。

方出《證類本草》卷九引《經驗後方》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十二: 茴香丸

配方組成

茴香2兩,生薑4兩。

炮製方法

同搗令勻,淨器內溼紙蓋1宿,次以銀石器中,文武火炒令黃焦,為末,酒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0-15丸,茶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方出《證類本草》卷九引《經驗後方》,名見《普濟方》卷二十二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六: 茴香丸

配方組成

茴香2兩(炒),川烏頭2兩(炮裂,去皮臍),川楝子2兩,陳橘皮2兩(去白瓤),萆薢2兩,地龍2兩(去土,微炒),旋覆花2兩,蜀椒(去閉口及目,炒出汗)2兩。

功效主治

虛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煉蜜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20丸,空心、臨臥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八六。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: 茴香丸

配方組成

茴香8兩(炒),川楝子(炒)3兩,川烏(炮,去皮)3兩,威靈仙(洗去土)3兩,防風(去蘆)3兩,陳皮3兩,地龍1兩(去土,微炒),烏藥5兩,赤小豆8兩。

功效主治

溼氣下行,流入脬囊,大腫,痛不可忍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酒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3-5丸,茶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八: 茴香丸

配方組成

蒼朮(水浸3日,去皮,銼,焙)2兩,杜仲(制)2兩,破故紙2兩,川椒2兩,茴香1兩1錢,厚朴1兩。

功效主治

腰疼。

炮製方法

上藥以青鹽三分之一,入在瓶內,酌量入水,文武火煮,水盡為度,焙乾為末,酒糊為丸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空心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朱氏集驗方》卷八。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九引《經效濟世方》: 茴香丸

配方組成

茴香1斤(去枝梗),生薑2斤。

炮製方法

以生薑細搽,淹茴香1宿,曬,焙乾為末。另研青鹽末1兩半拌勻,溫水泡蒸餅,微炙幹,研,入藥末再搗千餘下,為丸如梧桐子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50丸,空心鹽湯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二一九引《經效濟世方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