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一丹

《傳信適用方》捲上: 太一丹

配方組成

川芎、川烏(去皮尖)、草烏(去皮尖)、白芷、白附子、黑附子(去皮臍)、細辛(去葉,洗)、半夏(洗)、天南星(洗)、天麻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諸風及癱瘓偏風,手足頑麻,肢節緩弱,骨肉疼痛;並治頭風;偏正頭痛,項頸拘急,頭旋目暈,嘔吐痰水,或耳鳴耳聾,風痰上盛;及傷風、傷寒,頭疼不可忍者。

炮製方法

上並生為細末。如藥20兩,即入白麵20兩,同拌勻,滴水為丸,如彈子大,日中曬乾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粒,茶、酒任嚼下;荊芥、薄荷茶亦得。如傷風、傷寒,頭目昏疼,用生蔥白1莖同嚼,熱茶清送下,不拘時候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傳信適用方》捲上。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: 太一丹

配方組成

禹餘糧(醋淬)1兩(研),玄精石1兩(研),金星石1兩(研),銀星石1兩(研),陽起石1兩(研),紫石英1兩(研),白石英1兩(研),甘鍋石1兩(研),磁石(燃,醋淬7遍)1兩(研),礞石1兩(研),消石1兩(研),硫黃1兩(研),丹砂半兩(研),乳香半兩(研),膩粉半兩(研),阿魏2錢,巴豆(去皮,生用)70粒,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)70粒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結胸,心下痞硬不通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糯米飯為丸,如彈丸大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麩炭火上燒存性,入膩粉1錢匕,蜜水化下;吐瀉轉筋,伏陰厥逆,生薑、蜜水化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濟總錄》卷二十五。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三: 太一丹

配方組成

天南星4兩(銼,炒赤,勿令焦),石膏4兩,幹葛(取粉)3兩半,前胡2兩,川芎2兩1分,白殭蠶(炒,去絲嘴)1兩,白附子(炮)1兩,防風(去蘆頭)1兩。

功效主治

傷寒傷風,肢節煩疼,憎寒壯熱;或發熱惡寒,似瘴非瘴,煩躁迷悶,面色紅赤,頭疼如破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細末,用生薑自然汁煮麵糊為丸,每1兩作10丸,陰乾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1丸,細嚼,用蔥白、薄荷、茶清送下,不拘時候。服之微汁出,立愈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三。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五: 太一丹

配方組成

川烏頭(生用,去皮臍)1兩,幹蠍(微炒)1兩,白殭蠶(生用)1兩,天麻1兩,天南星(生用)1兩,羌活1兩,躑躅1兩,硃砂(細研)1兩,乳香1兩,白附子半兩(生用),附子(去皮臍,生用)半兩,牛黃(細研)半兩,雄黃(細研)半兩,安息香1兩半,麝香1分(細研),白花蛇肉2兩半(酒浸,炙微黃),龍腦半分(細研)。

功效主治

一切風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,入研了藥令勻。別以麻黃5兩(去根節,搗碎),以酒5升,煎至2升,去滓,入糯米粉1兩,更熬成膏。次下諸藥末為丸,如綠豆大,以膩粉內滾過,令幹。

注意事項

忌動風物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7丸,以溫酒送下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聖惠》卷二十五。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九引《養生必用》: 太一丹

配方組成

丙丁膏,曲1兩,硃砂,雄黃少許,琥珀2錢,甘草末2錢。

功效主治

小兒諸風驚癇,潮發搐搦,口眼相引,項背強直,精神昏困,痰涎不利,及一切虛風。小兒百病。

炮製方法

煉蜜為丸,如雞頭大服。

使用方法

口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幼新書》卷三十九引《養生必用》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