蘇葉8兩,藿香8兩,枳殼(炒)24兩,厚朴(炙)24兩,砂仁8兩,甘草24兩,木瓜24兩,赤苓24兩,扁豆8兩,香薷8兩,木香18兩,檀香18兩。
中暑感寒,四肢痓懶,嘔吐噁心,腹痛作洩。
上為細末,過羅,煉蜜為丸,重3錢,硃砂為衣。
每服1-2丸,溫開水或薑湯送下,1日2次。
《北京市中藥成方選集》。
枳殼、桔梗、茯苓、甘草、楂炭、厚朴、扁豆、谷芽、神曲(炒)、木瓜。
暑溼傷中,食滯交阻,而為霍亂轉筋。
《成方便讀》卷三引《局方》。
蘇葉2兩(炒),宣木瓜2兩(微炒),真藿香2兩(帶梗),子丁香1兩(研,毋見火),白檀1兩,香薷1兩(曬,不見火),木香1兩(不見火),甘草1兩(微炒)。
瘟疫,胸膈飽悶,嘔吐洩瀉,或霍亂,絞腸痧,不服水土等。
上為細末,滴水為丸,如椒大。
每服2錢。胸膈飽悶,用生薑2片煎水送下;嘔吐,用滾水半鍾,對薑汁少許送下;霍亂,用生薑2片煎水,加炒鹽5分送下;不服水土,煨姜3片煎水送下;絞腸痧,炒鹽水煎送下;洩瀉,生薑煎水送下。
《松峰說疫》卷五。
香薷4兩,木瓜2兩,茯苓2兩,枳殼2兩,紫蘇4兩,甘草5錢,厚朴2兩,廣木香1兩,廣藿香2兩,陽春砂仁2兩。
感冒風寒,四時痧症,受暑,痢疾,瘧疾,傷食,山嵐瘴氣等。
上藥水泛為丸,每藥末淨重1錢3分為1丸,收貯瓷瓶。
每用1丸,小兒半丸,四時痧症、霍亂轉筋,陰陽水(滾水、涼水各半)送下;感冒風寒,紫蘇、蔥頭湯送下,或生薑湯送下,頭痛發熱,蔥頭湯送下,心腹飽脹,砂仁湯送下;瘧疾,姜、棗湯送下;痢疾,紅糖湯送下;傷食,炒蘿蔔子湯送下;受暑,涼藿香湯送下;山嵐瘴氣,檳榔湯送下。
《濟急丹方》捲上。
藿香葉6兩,蘇葉6兩,厚朴(薑汁炒)3兩,枳殼3兩,木香(另研細末)2兩,生甘草2兩,檀香(另研細末)2兩,柴胡2兩,羌活4兩,銀花葉4兩,赤茯苓4兩,木瓜4兩。
中暑霍亂,吐瀉轉筋,感冒頭疼,痢疾,瘧疾,四時瘟疫,時氣發斑,風熱痧疹,心胃寒疼,小兒驚風。
上藥各為細末,煉蜜為丸,硃砂為衣,每丸重2錢。
大人每服1丸,小兒半丸。中暑,用陳皮8分,青蒿8分,小兒各5分煎湯化下;霍亂吐瀉轉筋,百沸湯兌新汲水,和勻化下;感冒頭疼發熱,用連皮姜3片煎湯化下;痢疾腹瀉,開水化,溫服;一切瘧疾,不論遠年近日,用向東桃枝1寸,帶皮生薑3片,煎湯化下;胃口不開,飲食少進,開水化下;四時瘟疫,春、冬用姜1片,夏、秋用黑豆1錢、甘草5分煎湯化下;時氣發斑,風熱痧疹,俱用薄荷湯送下;小兒吐乳發熱,山楂2分、燈心1分煎湯送下;男婦心胃寒疼,吳茱萸4分煎湯送下;飲食傷者,萊菔子2分煎湯送下。
《古方匯精》卷一。
蘇葉4兩,藿香葉4兩,香薷4兩,木香(另研)1兩,赤茯苓2兩,生甘草1兩,木瓜2兩,檀香(另研)1兩,羌活2兩,枳殼2兩5錢,厚朴(薑汁制)1兩5錢,柴胡1兩。
四時瘟疫,感冒中暑,霍亂轉筋,痢疾,瘧疾,心腹飽脹,傷食胃痛,小兒驚風,婦人產後惡露不盡。
上為細末,煉蜜為丸,重1錢5分。
四時瘟疫,春、冬宜用薑湯,秋、夏用黑豆甘草湯送下;婦人產後,惡露不盡,紅花、山楂煎湯送下;傷飲食,莢菔子煎湯送下;心胃痛,吳茱萸湯送下;感冒頭痛發熱,薑湯調送下;小兒發熱吐乳,山楂、燈心湯送下;心口飽脹嘔吐,生薑湯送下;小兒驚風,薄荷湯送下;中暑,冰水或冷水調下,霍亂轉筋,陰陽水調下;痢疾脹瀉,溫水調下;瘧疾,薑湯調下;胃口不開,開水調下。
《醫方易簡》卷四。
香薷4兩,杜藿香4兩,蘇葉4兩,制川樸1兩5錢,廣木香1兩,枳殼1兩5錢,甘草1兩,赤苓2兩,木瓜2兩,檀香1兩。
暑月感冒,頭痛發熱,胸悶嘔惡,腹痛便瀉。
上藥生曬,共為細末,冷開水為丸,如綠豆大。
每服3錢,用開水1大杯送下;或絹包煎服1兩。
《中藥成方配本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