菟絲子半兩,大力子半兩,破故紙半兩,樸消半兩,川大黃半兩。
男婦人諸般瘡疾。
上為末。
每服7錢,在上,用食前;在下,用食後。應露服之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二。
川烏1兩(炮),茯苓3分,苦杖半兩,獨活1兩,白芷1兩,甘草(炙)1兩。
癰疽疼痛。
上為末。
每服2錢,酒調下,1日3次。
《衛濟寶書》。
紅內消半兩,當歸半兩,茹片半兩,甘草節半兩,羌活半兩,黃芩半兩,麝香半錢。
小兒癉毒,嬰孩諸瘡腫毒。
上為末。每服2錢,茄蒂煎湯調成,或生地黃亦可。
《得效》卷十二。
金銀花3兩,牡蠣3錢,甘草2錢,川山甲3片(炙黃),樸消半錢。
一切惡瘡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5錢,酒1升,煎至半升,溫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五。
御米殼(去葉頂)1兩(蜜炒),甘草1兩(炙),雄黑豆64個(炒),生薑1兩(切片)。
一切惡瘡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半兩,水2盞,煎至7分,去滓溫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二七五。
當歸半兩,熟地黃(並酒浸)1兩,木鱉子1兩,川芎1兩,草烏1兩,芍藥1兩,細辛1兩,自然銅(火煨,醋淬,為末)2錢。
折傷。
上為末,酒煮為丸,如彈子大。
每服30丸,溫酒送下,不拘時候;或為末,木瓜調酒下。
《普濟方》卷三○九。
乳香2錢,沒藥2錢,甘草半兩,御米殼半兩(去頂蒂,蜜炙)。
一切惡瘡,疼不可忍。
上為粗末。
用雌雄黑豆10粒,生薑半兩,大棗5枚,水1大盞半,同煎5-7沸,隨上下服。
《袖珍》卷三。
綿黃耆2錢半,甘草2錢半,金銀花2錢半,牡蠣(煅,淬2次)2錢半。
癰疽瘡癤,麻未出時,發時面先青黑者,及一切惡瘡。
上為末。
水1盞,煎7分,入酒1盞,再煎7分,隨瘡上下,去滓服。
《袖珍》卷三。
川芎半兩,細辛2錢半,白芷梢2錢半。
諸瘡,患久成漏。
上為末。
每日作湯服之,病在下,食前服;在上,食後服。看瘡大小,討隔年黃麻根颳去皮,拈成繩子,入孔中,至入不去則止,瘡外膏藥貼之。
《丹溪心法附餘》卷廣六。
大黃、牽牛各等分。
肚腹膨脹,大小瘡有形跡者。
上為末。
水半碗,將藥末入內,煮一沸,空心服之。洩瀉自愈。
《攝生眾妙方》卷八。
桔梗、厚朴、白芷、防風、人參、黃耆、香附、陳皮、川芎、甘草、官桂、當歸、赤芍、金銀花(或加木香)。
腕疽,毒生於左肋下三指,初起如痞,日漸長大如碗。即時就成水,繞皮周圍攻結成膿,形如蠱脹,肚無青筋而臍不凸,只是腫脹。
水煎服。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四。
大黃半兩,牡蠣半兩,甘草3錢,瓜蔞2個。
背瘡少愈,或瘡口未合,瘡痂未斂,風癢時作者,諸腫毒惡瘡。
上為末。
水1大盞,煎3-5沸,去滓,露冷服。
《儒門事親》卷十二。
甘草(炒)1兩,人參1兩,甘菊花(1半生,1半炒)1兩,玄參1兩。
一切瘡。
上為細散。
每服2錢匕,煎綠豆湯調下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一三○。
地榆1兩,黃耆2錢,粉草2錢,忍冬花2錢,川山甲2錢,白芷2錢。
便毒腫痛,將作膿者。
用酒2大鐘,煎至1鍾,空腹服。滓再煎服。
《瘡瘍經驗全書》卷十三。
黃耆、人參、當歸、白朮、茯苓、銀花、生甘草、官桂、瓜蔞仁、白芷各等分。
癰疽已成,不得內消者。
上為末。
每服1兩,水煎,入好酒半盞,溫服。癰疽未成者可消,已成者即潰。如瘡口有黑血水出,此藥力之功。
《仙拈集》卷四。
當歸、芎、芍藥、白朮、茯苓、黃耆、桂枝、忍冬花各等分,甘草減半。
懸癰,生於穀道之前,陰器之後,已潰膿者。
水煎服。
《黴瘡證治》卷下。
黃耆、人參、當歸、川芎、防風、白芷、肉桂、炙草、糯米。
痘瘡空殼無漿。
《醫學整合》卷三。
黃耆(酒炒)1錢5分,黨參(米炒,去蘆)1錢,川芎5分,丁香2分,糯米50粒,炙草5分。
痘雖起發,以手按之水漿即出者。
《不知醫必要》卷三。
生黃耆3錢,白芍藥錢半,蘇細黨4錢,當歸錢半,金銀花1錢,天花粉1錢,北防風1錢,川芎8分,荊芥穗1錢,生甘草1錢,牛蒡子1錢,陳皮8分,苦桔梗2錢,皂角刺2個,白朮1錢(蜜炒),連翹1錢。
乳蛾,蛾頂上現白點,是蛾將成膿,其痛必倍。
《喉科種福》卷四。
綠豆粉1兩(細研),通明乳香1分(漫火於銀石器中炒,手指攪使幹可捻,急傾出在紙上,用扇扇冷,便研令極細用)。
一切瘡毒、惡瘡,難名癰腫,打撲及諸般內損。
上為末。
若發熱焮腫作渴,飲湯而嘔者,不宜用。
凡一切惡瘡,難名癰腫,每服2錢至3錢,食後、臨臥濃煎甘草湯調下;如打撲及諸般內損,用溫酒調下,食後、空心服。些少即內消,大損則敗血從大便出矣。
《本事》卷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