款冬花、生薑、陳皮、百部、蘇子、桔梗。
肺壅不得臥而有寒者。
水煎服。
《症因脈治》卷三。
乾薑1兩,辣桂1兩,甘草(炙)1兩,半夏(制)1兩,陳皮1兩,北五味子1兩,杏仁(去皮尖)1兩,細辛半兩,阿膠(炒)半兩。
肺虛感冷,咳嗽,嘔吐痰沫。
上為粗散。
每服2錢半,加生薑,大棗水煎服。
《直指》卷八。
半夏、乾薑、細辛、桂枝、麻黃、白芍、甘草、五味子、橘紅、杏仁、生薑各等分。
肺蓄寒邪,背冷喘嗽,嘔吐痰沫。
上(口父)咀。水煎熟,食遠溫服。
《杏苑》卷五。
麻黃(不去節)半兩,杏仁(不去尖)半兩,甘草(生用)半兩,桂枝(微炒,去皮)半兩,溫姜(炮)半兩,五味子1兩,細辛(去葉)1兩。
冒寒咳嗽,清涕自流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2錢,水1盞半,姜5片,蔥白5寸,煎7分,熱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五九引《餘居士選奇方》。
人參(去蘆頭)1兩,白茯苓(去皮)1兩,白朮1兩,杏仁(湯浸,去皮尖,蛤粉炒)半兩,陳橘皮(去白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,五味子半兩。
小兒當風脫著,挾寒傷冷,內外合邪,客於肺臟,痰嗽氣急,睡臥不安。
上(口父)咀。每服2錢,用水半盞,煎至3分,去滓放溫。乳食後服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九。
麻黃5兩(不去節),杏仁3兩,五味子1兩,甘草1兩半,桂心半兩。
寒壅相交,痰實咳嗽,咽腫疼痛,鼻塞頭昏,肢體煩痛,胸膈痞悶。肺寒咳嗽,聲重多涕。
上為細末。
每服2錢,白湯調下,不拘時候。
《雞峰》卷十一。
人參1兩,鍾乳粉1兩,制半夏(湯泡7次)1兩,桂心(不見火)1兩,橘紅1兩,乾薑(炮)1兩,木香(不見火)半兩,甘草(炙)半兩。
肺勞虛寒,心腹冷氣,胸脅逆滿,氣從胸達背竄痛,飲食即吐,虛乏不足。虛寒哮嗽,嘔逆便溏,脈細者。
上(口父)咀,每服4錢,水1盞半,姜5片,煎至7分,去滓。溫服,不拘時候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一五○引《濟生》。
白芍藥6兩,五味子(去梗,炒)3兩,乾薑(炮)3兩,肉桂(去粗皮)3兩,半夏(煮熟,焙)3兩,陳皮(去白)3兩,杏仁3兩,甘草(炒)3兩,細辛(去蘆,洗)2兩。
肺虛,久客寒飲,發則喘咳,不能坐臥,嘔吐痰沫,不思飲食。
上銼粗散。
每服3大錢,水1盞半,煎至8分,以絹濾取汁。食後服。2服滓再煎1服。
《局方》卷四(紹興續添方)。
阿膠半兩(炙),生薑10片,烏梅2個,甘草1寸,紫蘇半兩,杏仁7個,粟殼1個(淨),大半夏3個,五味子15粒。
嗽。
上以水1大盞,煎6分。任意服,臥時尤佳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五七引鮑氏方。
丁香2分,防風1錢,炙甘草1錢,葛根1錢,羌活1錢,升麻2錢,黃耆2錢,麻黃(不去節)4錢。
鼻不聞香臭,眼多眵淚。
上為粗末。
水2盞,蔥白3根,煎至1盞,去滓。食後服。
《蘭室秘藏》捲上。
五味子1兩,細辛(去苗)1兩,半夏(湯洗7次)1兩,甘草1兩,乾薑1兩。
感寒多汗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5錢,水2盞,棗1枚(劈破),同煎1盞,去滓溫服。
《普濟方》卷一四○引《指南方》。
杏仁(湯浸,去皮尖雙仁,炒黃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麻黃(去根節)半兩,糯米3合,甘草(炙,銼)1分。
寒冷傷肺,喘咳聲嘶者。
上為粗末,分作5服。
每服用水3盞,煎取1盞,濾去滓。用雞子白1枚和藥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六十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