六和湯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○: 六和湯

配方組成

陳皮1兩(去白),青皮(去白)3兩,柴胡3兩,淨香附3兩,蘇葉3兩,甘草1兩半。

功效主治

瘧疾寒多熱少,食積疳熱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普濟方》卷三九○。

《不知醫必要》卷二: 六和湯

配方組成

黨參(米炒,去蘆)1錢,半夏(制)1錢,砂仁(杵)1錢,扁豆(炒,杵)2錢,藿香2錢,赤茯苓2錢,木瓜2錢,炙草1錢。

功效主治

夏秋暑溼傷脾,或飲冷乘風,多食瓜果,以致客寒犯胃,食留不化,遂成霍亂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紅棗1個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不知醫必要》卷二。

《胎產秘書》捲上: 六和湯

配方組成

藿香5分,砂仁5分,陳皮4分,茯苓4分,人參1錢,木瓜1錢,扁豆2錢,杏仁10粒,生甘草4分,夏曲6分。

功效主治

妊娠霍亂吐瀉,心躁腹痛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大棗2個,竹茹1團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胎產秘書》捲上。

《幼科鐵鏡》卷六: 六和湯

配方組成

陳皮、半夏、白茯苓、甘草、黃連、厚朴、藿香、香薷、扁豆、木瓜。

功效主治

長夏外夾感暑吐瀉;熱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幼科鐵鏡》卷六。

《醫統》卷八十八: 六和湯

配方組成

川芎、當歸、白芍藥、生地黃、人參、白朮各等分。

功效主治

虛熱,三焦五臟不和,啼哭煩躁,夜出盜汗。

使用方法

上(口父)咀。水煎,不拘時候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統》卷八十八。

《丹溪心法》卷二: 六和湯

配方組成

人參1錢,知母1錢,草果1錢,貝母1錢,烏梅1錢,白芷1錢,檳榔1錢,柴胡1錢(用酒拌),常山2錢。

功效主治

瘧疾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加生薑3片,大棗1個,水煎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丹溪心法》卷二。

《局方》卷二(續添諸局經驗秘方): 六和湯

配方組成

縮砂仁1兩,半夏(湯泡7次)1兩,杏仁(去皮尖)1兩,人參1兩,甘草(炙)1兩,赤茯苓(去皮)2兩,藿香葉(拂去塵)2兩,白扁豆(薑汁略炒)2兩,木瓜2兩,香薷4兩,厚朴(薑汁制)4兩。

功效主治

心脾不調,氣不升降,霍亂轉筋,嘔吐洩瀉,寒熱交作,痰喘咳嗽,胸膈痞滿,頭目昏痛,肢體浮腫,嗜臥倦怠,小便赤澀,傷寒陰陽不分,冒暑伏熱煩悶,或成痢疾;中酒煩渴畏食;傷食噫酸臭氣,或因暑熱,渴飲冷水冷物,致心腹疼痛,或冒暑背寒自汗,四肢厥冷。

炮製方法

上銼。

使用方法

每服4錢,水1盞半,加生薑3片,棗子1個,煎至8分,去滓,不拘時候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局方》卷二(續添諸局經驗秘方)。
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四: 六和湯

配方組成

生薑1斤(切片,曬乾),草果半斤(去殼並白皮),甘草4兩(炒),縮砂4兩,胡椒半兩,蓽茇半兩。

炮製方法

上為末。

使用方法

入鹽點服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傳信適用方》卷四。

《醫方考》卷一: 六和湯

配方組成

砂仁1兩,半夏1兩,杏仁1兩,人參1兩,甘草1兩,白朮2兩,藿香2兩,木瓜2兩,厚朴2兩,扁豆2兩,赤茯苓2兩。

功效主治

夏月病人霍亂轉筋,嘔吐洩瀉,寒熱交作,倦怠嗜臥;伏暑煩悶,小便赤澀,或利或渴;中酒;胎產。

方劑來源出處

《醫方考》卷一。

推薦方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