寒水石2分,白礬(枯)2分,水蓼2分,雄黃2分,光明砂2分,黃丹(熬)2分,砒霜2分,雞子皮灰2分,大黃(生)4分。
小兒疳痢,經年不定時,似白膠。
上為末,蟾酥為丸,如麻子大。
1月兒2丸,更量,石榴皮湯、生薑湯任下。
《幼幼新書》卷二十六引《水鑑》。
榼藤子3枚(重1兩者,酥炙),豬牙皂角2兩(酥炙),白蝟皮1枚(全者,不拘大小,燒灰留性,別研),沒藥1兩(別研),皂角刺2兩(只取木幹上者燒灰;枝上者不用,仍不要尖長者),槐角半兩。
腸風痔漏,翻花脫肛,歷年不愈者。
上為細末,酒糊為丸,如梧桐子大。
每服30丸,空心、食前溫酒或麝香湯送下。如病甚者,日3服,翻花脫肛,磨5-7丸塗之。
《楊氏家藏方》卷十三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