桂心2兩,甘草2兩,五味子2兩,人參2兩,麥門冬1升,小麥1升,枸杞根白皮1斤,薤白1斤,生薑8兩,粳米3合。
五臟虛竭,短氣,咳逆傷損,鬱悒不足。
以水1鬥2升,煮取3升,每服1升,1日3次。口燥者,先煮竹葉1把,水減1升,去葉納諸藥煮之。
《千金》卷十九。
蓮子、枸杞子、山藥、鎖陽。
上為末。
沸湯調服,加酥尤妙。
《醫方類聚》卷十二引《新效方》。
黃耆3分,附子(炮裂,去皮臍)半兩,人參半兩,檳榔半兩,白朮半兩,百合半兩,酸棗仁(微炒,研)半兩,白茯苓(去粗皮)半兩,麥門冬(湯浸,去心,焙乾)半兩,桂(去粗皮)半兩。
肝虛膽寒,夜間少睡,睡即驚覺,心悸,神思不安,目昏心躁,肢節萎弱。
上藥除酸棗仁外,銼細,分為10帖。
每帖水兩盞,加生薑5片,同煎至1盞,去滓,空心溫服,1日2次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四十二。
五味子1兩,黃耆(銼)1兩,白朮1兩,桂(去粗皮)半兩,人參半兩,厚朴(去粗皮,塗薑汁炙熟)半兩,白茯苓(去黑皮)半兩,當歸(切,焙)半兩,甘草(炙,銼)半兩,沉香(銼)半兩,熟乾地黃(焙)半兩,陳橘皮(湯浸去白,焙)半兩,半夏(湯洗7遍,去滑)半兩。
虛勞痰飲,脾胃不和,四肢乏力,不思飲食。
上為粗末。
每服3錢匕,水1盞,加生薑1小塊(拍破),大棗2枚,同煎至7分,食前去滓溫服。
《聖濟總錄》卷八十八。